磁州窑白地黑花瓷器文物精鉴
磁州窑是宋代瓷器中的一朵奇葩。上世纪20年代,河北邯郸巨鹿古城遗址出土了大量白地黑花瓷器,受到了当时西方收藏家的广泛认可。
1923年出版的《巨鹿宋器丛录》是最早的关于磁州窑瓷器的研究书籍。磁州窑白地黑花彩绘瓷,在宋代颜色釉一统天下的大环境下,显得独树一帜,是后来南方吉州窑乃至景德镇窑彩绘的直接模板。
磁州窑主要是指古磁州范围内的窑场,隋开皇十年因当地产磁石得名,先后属于河南彰德府和北直隶广平府,历史上称为磁器。后来俗称瓷器,就是来自磁器的简化。
磁州窑在宋代形成了一个窑系,很多地区都生产磁州窑风格的产品,最著名的产地还是河北磁县的观台和彭城窑。
此外,河南修武当阳峪窑,汤阴鹤壁集窑,禹县扒村窑,登封曲河窑,宝丰青龙寺窑,山西榆林窑,介休洪山镇窑,介休平定窑,安徽萧县白土镇窑,山东德州窑等都生产类似产品。
磁州窑制胎是一种被称为“大青土”的半软质黏土,含有较高的铝,铁,钛,呈青灰色,烧成后呈褐色或灰白色,胎质较为粗糙。
磁州窑彩绘使用的是一种叫做“斑花石”的高铁矿石,用来釉下彩绘,呈现出黑色为主的色调。
磁州窑由于胎质不白,故采用一种称为“白碱”的铝土矿作为化妆土,用以在瓷胎上打底遮盖住瓷胎的黄褐色。
磁州窑的釉为无色透明釉,也是产于当地的一种俗称为“水冶釉”的闪长岩中的长岩。磁州窑产地的各种原料都是天然的。
磁州窑白地黑花瓷器,主要生产于北宋中晚期到金代,直接开创了后来的景德镇釉下彩瓷器的先河,其独特的艺术效果今天备受西方收藏家青睐,目前精品国内存世数量并不多见。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