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稷山 马村砖雕墓
砖雕墓在山西、陕西、河南的很多地方都有,宋金元时期在中原腹地广为盛行,或大或小,或简或繁,完全迥异于两汉时期的刻有画像的石墓。
经过大唐盛世的衰变,一种豪放广博的心性,渐渐演换成内敛细密,宋金人将它们演绎在方方面面。
砖雕墓在稷山县城西4公里的马村,村子后枣林旁边的缓坡台地上,高低参差布列着14个古墓。这14个保存相当完好的段氏家族墓,源于1973年村民锄地的偶然发现。不经意间,黄土下的一个繁复华丽的世界,带着艺术的生命力扑面而来。
马村砖雕墓当初发掘时,墓室都无墓志铭,当编号M7墓打开时,一块小小的嵌在墙上的“段楫预修墓记”砖刻,出现了明确的年款,释放出了墓主的信息。
整个墓群断代为北宋晚期至金大定21年(1181年),其中M2为最早,墓主段用成为段楫的曾祖父。其家族陆陆续续用了几十年,安葬着4代段氏。
M2。墓室墓门。
M8。有仿木质的枓、拱、枊、杪、枋、椽等等,无一不精。
M2。墓主人夫妇的“开芳宴”。开芳宴是夫妇之间特定的宴饮,其间有乐舞、杂剧等演出,这种形制在很多宋金墓里都有。
M1。“郎骑竹马来,两小无嫌猜。”游戏图。
M2。左为“韩伯俞泣笞伤母”,右为“刘殷泽中哭堇”。
M2。左为“郯子鹿乳奉亲”,右为“蔡顺拾椹奉亲”。
14座墓中,现只开掘了9座,其中编号M1、M2、M3、M4、M5、M8的6座墓,相互打通,形成了可以参观的通道。
由于墓室的方位不同,这也形成了一个地下迷宫,而6座墓中目前能观瞻的只有4个,遗憾的是,门口隆重介绍的有24孝泥塑的M4则不在开放之列。
这4座墓室皆南北方向,全是砖砌,结构形制相近,仅有繁简之差别。墓门外是仿木构门楼。
从非常狭窄的墓门进去,顿时豁然开朗,墓室顶端为方形覆斗顶,四周装饰有单檐或重檐的楼阁式、宫殿式墙体,四壁下部砌束腰须弥座,最底端为土炕式尸床。
朱红的大门微启,“妇人半掩门”。左右是行军凯旋,百姓“箪食壶浆”的场面。
居人物角色分别为:末泥、副末、副净、末泥。
清淡的灯光下,让飞檐、椽子、额枋、斗拱、琴面昂等由高到低,有了高密度的层次感,如飞瀑一样,流淌下来。四周不留白,窗栏隔扇、伶人侍女、飞禽走兽、花草纹饰等等应有尽有,正中还有姿态安详的墓主人夫妇。
这些砖雕或模制,或雕刻,一丝不苟,让沉闷的青砖幻化成了音符,在寂静处奏响。
山西侯马曾发掘过金元时期的牛村董海墓,都为高档墓,马村砖雕墓群将建筑、艺术、生活、戏剧、审美、信仰、等等集一大成,瞬间释放,视觉上的冲击,有着穿透力的呼吸感。
事死如事生,古人追求的就是想在另外一个地方,还原曾经历过的本真世界。
M1。隔扇下裙板上的砖雕,花开富贵,平平安安。
须弥座上大力士、狮子等。
土炕式尸床。
墓室里覆斗形的顶端。
砖雕的戏曲场面出面很多,花脸和插科打诨制造笑料的副净居中,末泥居两旁,说明宋金元杂剧中,滑稽小丑之类的角色是主角。
几位乐工在用吹、打、拍器乐卖力的伴奏,形成了一个演戏班底。杂剧是乐舞、滑稽、杂技的综合体,是那个时代流行的文娱项目。
豪华大墓的背后,是财力的强力支撑。段家以药膳为主业,悬壶济世,富甲一方。段氏家族奉行的是“孝养家、食养生、戏养神”的“三善”文化,有着“齐家”“修身”的儒家思想。后因战乱,官索夷掠而败落。
M1。最左上为“牡丹花开”,最右上为“闵子骞单衣顺母”,下部皆为“孔雀戏牡丹”。
2个隔扇,左边隔心为菱形,右边隔心为蜂窝形,中间绦环板雕刻浪卷纹,最下的裙板,左为盆栽,右为瓶插。
在“段楫预修墓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夫天生万物,至灵者人也,贵贱贤愚而各异,生死轮回止一……”段楫简单的生死观,唯物豁达,只是期望自己在永夜时,得到一安穴而已。
但当时墓主下葬时无木质、石质棺椁,直接陈尸,环保低碳,并且陪葬的物品极少而又太普通,这和靡费甚巨、工序复杂、雕工费时、施工难度大、工期长的墓形成了反差。
地生万物,水发千禅,人在给这动感的天地添制了文化景观时,也留下了过往的痕迹。
马村砖雕墓现已是山西金墓博物馆,和元代木构青龙寺毗邻,一个工于砖雕,一个妙于壁画,非常值得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