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哲学源流史》中国两宋时期哲学之一:周敦颐
中国两宋时期哲学之一:周敦颐
理学又称道学,形成于北宋时期。广义的理学,泛指以探讨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包括各种不同学派;狭义的理学,专指以理为最高范畴的程朱理学。
理学的形成,一方面是北宋以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理论表现;另一方面又是中国古代哲学长期发展的结果,特别是批判佛、道哲学的直接产物。
唐中期以后,一些名儒举起批判佛教的旗帜,力图全面恢复儒家的权威。韩愈在《原道》中提出儒家道统说,提出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轲的儒家道统。李翱提出" 复性说," 认为性善而情恶,只有消除情欲,才能恢复善性。这些思想,为理学的产生开了端绪。北宋以后,随着佛教理论的日益衰落,形成了广泛的新儒学运动。随着儒学批判和融合佛、道思想的展开,到北宋中期,理学思潮逐渐形成,出现一批重要的理学家,并各自形成学派,理学家所讨论的问题,同以前的哲学相比,是一些新的课题,有独特的范畴和命题,从天地万物之原到人伦日用之道,析理精微。他们从不同方面探讨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如世界万物的本原问题;人性的来源和心、性、情的关系问题;认识的来源和认识方法问题等,他们以孔、孟、儒家思想为核心,批判地吸收佛、道哲学的思想资料,建立了新思想理论体系,提出了理学的基本范畴,如理气、道器、太极、阴阳、形而上形而下、动静、两一、心性、性情、性命、善恶、理欲、人心道心、中和、体用及诚、敬、知行等等。他们自称其道为" 圣人之道" ,其学为" 圣人之学"。
1.周敦颐的宇宙论
周敦颐(公元1016年-1073 年),北宋哲学家,因长期在庐山濂溪书院讲学,其学派被后人称为" 濂学"。他的主要代表著作是《太极图说》,朱熹推崇他为理学的开创人。周敦颐提出的太极、理、气、性、命等一系列的哲学范畴,都成为宋明理学共同探讨的基本哲学范畴。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依据《易传》、《中庸》和韩愈《原道》的唯心主义世界观,接受道教、佛教的某些思想,把陈抟的《无极图》改变成为论证世界本体及其形成发展的图式——《太极图》,即改造成为儒者讲宇宙论的图式。周敦颐解释说:" 无极而太极。太极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为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两仪)五(五行)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太极图说》)
周敦颐认为世界的本体是" 太极"。所谓" 天极而太极" ,并不是说太极之上还有一个无极,而是说太极无形无象,不可言说,不是真有一个" 极" ,所以叫做无极。周敦颐以此为前提,提出了他的宇宙形成论:自天生有,太极生阴阳,阴阳分立而形成天地,阴阳变化,结合而产生五行,二气五行互相作用而化生万物,变化无穷。同时,他说:" 五殊二实,二本则一。是万为一,一实为分"。(《通书.理性命》)认为五行各殊其性,统一于阴阳,而阴阳的本原则是同一" 太极" ,所以万物是统一的,而" 一" 为万物所分有。
对于世界万物运动的源泉,周敦颐认为:"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太极图说》)周敦颐又在《通书》解释说:" 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非不动不静也。物则不通,神妙万物"。周敦颐所说的" 动而无动,静而无静" 的" 神" ,就是" 太极"。在周敦颐看来," 神" (即" 太极")的动静,是和物的动静不同的。" 神" 的动静,不是物质的机械的动静,物质动只是动,静只是静,动中无静,静中无动。这就是所谓" 物则不通"。神是超动静的,可是它是万物运动的推动者,万物之所以能运动,不是万物自己的力量而是由于神的推动,所以他说" 神妙万物" ,就是说,神使万物发生变化。当然,周敦颐所说的" 神" ,即" 太极" ,不是宗教的神或上帝的概念,而是指精神性的本体。
2.周敦颐的人性说
周敦颐继承了《中庸》所谓"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的观点,认为" 诚" 是一种神秘精神境界。他说:" 诚者圣人之本。'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 ,诚之源也" (《通书.诚上》)。万物所由开始的" 乾元" ,就是诚的本源。他又说:" 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静无而动有,至正而明达也" (《通书.诚下》)。周敦颐把诚神秘化了,说它" 静而无动有" ,当它静的时候是无,它动的时候就是有。它又是五常(仁、义、礼、智、信)的根本。
周敦颐进一步认为,由于" 诚" 是由" 太极" 派生出的阳气的体现,是" 纯粹至善" 的,因而以诚为内容的人类本然之性也是善的。他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 ,诚之源也。'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诚斯立焉。纯粹至善者也。故曰:'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元、亨、诚之通;利、贞、诚之复。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 (《通书.诚上》)人和万物一样,都从乾元获得自己的本性,在它们发展的" 元(开始)" 、" 亨(发展)" 、"利(成熟)" 、" 贞(结束)" 各个阶段和环节上," 诚" 都是贯彻始终的,周敦颐叫做" 立诚"。这种纯粹至善的性的具体内容是" 德:爱曰仁,宜曰义,理曰礼,通早智,守曰信" (《通书.诚几德》)。
周敦颐又进一步认为," 纯粹至善" 的本然之性,由于受到物欲的诱惑,环境的影响,刚柔不能适得其" 中" ,而产生恶。他说" 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太极图说》)。人性有" 刚柔" 、" 善恶" 和" 中" 的分化。" 性者刚柔善恶中而已矣"。他解释说:" 刚善,为义、为直、为断、为严毅、为干固;(刚)恶,为猛、为隘、为强梁。柔善,为慈、为顺、为巽;(柔)恶、为懦弱、为无断,为邪佞。惟中也者,和也,中节也,天下之达道也。圣人之事也" (《通书.师》)。
因此,周敦颐同韩愈一样,很强调师道,说:" 故圣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恶,自至其中而止矣。故先觉觉后觉,暗者求于明,而师道立矣。" 就是说,通过教育和师友的帮助,人可以改过从善,达到中道。道德是可以教育而成的,圣人已经为人类确立了" 人极" 作为教育的目标。所谓" 人极"即人的标准,其要求是在人伦关系上以仁义中正为准则,在自我修养上则能" 主静"。他说:"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周敦颐自己对主静的解释是:" 无欲故静" (《太极图说》自注)。他认为一切学习,即认识的最主要的关键,就是" 无欲"。他说:" 圣可学乎。曰:可。曰:有要乎。曰:有。请问焉。曰:一为要,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 (《通书.圣学》)。他在《养心亭记》中说:" 养心不止于寡而存耳,盖寡焉以至于无,无则诚立、明通。诚立,贤也;明通,圣也"。在他看来,无欲诚心,是人们认识修养的最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