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王留给周武王的遗言,透漏《易经》核心,让人捉摸不透

《易经》为群经之首,设教之书,包罗万象、广大精微,被誉为“大道之源”,是中华文化传统的源头,儒家、道家皆以为经典,几千年来对华夏文明产生深远的影响。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普通大众很容易把《易经》和《周易》混为一谈。

我们所说的《周易》是不能完全代表《易经》的,《易经》是个大概念,也是一个统称,《周易》只是《易经》中的一部分,或者说是《易经》的最后一个版本。

周文王的遗言核心就一个字周文王在狱中受尽欺辱,只能装疯卖傻。在被囚禁七年里,他对上古时期的《易经》进行了整理,创造推演了《周易》,对后世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周文王临终前,把儿子周武王叫到病榻前,说了一段遗言,让他谨记在心。史官记下了这段流传千古的修身齐家治天下的秘笈,后人称为《保训》,是《易经》的核心。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这样的:舜帝幼年时还在乡间田野里,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在历丘这个穷乡僻壤的地方垦荒种植以维持生计。但他胸怀大志,虽身在乡野,心怀天下,唯恐此生庸碌。就这样,他孜孜不倦地研习《中》的道理。既考虑自身的意愿,又照顾到众人之所需,按“中”里的要求为人处世。他用“中”的正直无私原则平衡阴阳得失、评判是非曲直,都能得到好的结果。以上这段话,周文王说出了《易经》的核心:求中。

什么是"中"?北京故宫中和殿里面悬挂着-块匾额,写着“允执厥中",这里的"中"字和"求中”的"中",是同一个意思。"中"在易经里是一个最佳位置,一种最佳的状态,也可以理解为"道"本源的状态。中正是最好的位置,自古以九五为尊。历代的人,都把天子、皇帝称为"九五之尊",就是这个道理。周文王说的"求中",舜的“厥志",都是指修帝王之道。

如何才能做到"求中”?如果我们事事都能做到避开“物极必反,盛极而衰”,那么我们就做到了“中”。比如说:不悲不喜,适可而止,是求中;吃饭不吃过饱,是求中;说话做事留余地,是求中;皇帝管理国家不能走极端,管得宽松,底下人不积极,管的太严厉,底下人要造反,因此也要"求中"。越是大道理,越是简单。“读杂书万卷不如真经一部”, 这里的真经讲的就是《易经》。

有人说:西方智慧的源头是柏拉图,印度智慧的源头是《奥义书》,中国智慧的源头是《周易》。《周易》这部特殊的经典,在我国历史上地位非常高。儒家认为它是第一经典,所谓的五经之首;道家认为它是第一经典,所谓三玄之冠。冯友兰教授之所说::《周易》是宇宙的代数学。

可是大多人提起《周易》就犯了难,觉得晦涩难懂,不知道该怎么读下去。大家可以看看这《图解易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