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北京老照片!一个德国人带你见证100年前的北京

100多年前,1902年,一位德国青年第一次来到中国,那时候还是大清朝,他被中国的古老文化,宏伟建筑所着迷。四年后这个青年再次来到中国,开始了四年的中国古建筑拍摄之旅,这个青年叫恩斯特 *柏石曼,

四年时光中,他走访了中国很多地方,拍摄了这个城市最有名,最精彩的建筑。他回国后,出了一本书《中国建筑与景观》。如今很多建筑和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些建筑都已经无存。他拍摄的照片成为最后的记忆了。今天把老照片陆续整理出来,与大家见面,让我们一起见证100年前的中国,见证我们的文化。

第一期,为大家分享的北京老照片,一起见证100年前的北京。

下面这张照片此景已经不在了,这就是现在的天安门广场,最前面的这座门是皇城南面第一道大门,明代叫大明门,清代叫大清门,民国时期叫中华门,现在此地为纪念堂,后面的那座门就是天安门城楼。

下图就是北京的标志性建筑——天坛,下图就是祈年殿。

下图就是天坛的圜丘坛,当年皇帝在此祭天。最后一次祭天是民国北洋时期,袁世凯当政时期,搞得最后一次。

现在天坛公园售票对外开放。

下图是北京的城墙拐角处,城墙前面已经是低洼不平的水坑了。

下图是北京地区著名的佛塔——真觉寺塔,由于上面有五座小塔,老百姓俗称五塔寺,为金刚宝座塔,全国没有几座,北京就占了三座,这座是历史最悠久的一座,建于大明朝永乐年间,历经几十年才建成,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这里是北京石刻博物馆,售票对外开放。

下图是北京另一座金刚宝座塔——西黄寺塔,也叫班禅塔。修建于乾隆年间,当年乾隆皇帝过生日,班禅不远万里从西藏来北京给乾隆皇帝祝寿,后来班禅死在了北京,乾隆皇帝下令给班禅修建了一座塔,以来纪念班禅,乾隆皇帝定下基调,修建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精益求精,表现出清代石刻的最高水平,现在此地为西藏佛学院所在地,周末的时候,售票对外开放。

下面好几张照片都是介绍另一座金刚宝座塔——碧云寺塔也是修建于乾隆年间。此地原为明朝末年大太监魏忠贤的墓地,后来成为魏忠贤的衣冠冢,清朝康熙年间,被康熙皇帝下旨所毁,后来乾隆皇帝时重修碧云寺,下图是碧云寺的远眺图。

下图是碧云寺塔的远景。

下图就是碧云寺塔的局部,众多台阶,

下图就是在塔下拍的碧云寺塔。

下图是塔身的细节。

下图是塔顶的细节。

下面两张图是塔身上雕刻的藏传佛教的菩萨像。

用了这么多照片来拍摄碧云寺塔,可见当年的拍摄者是多么喜欢碧云寺塔啊!现在碧云寺作为景区对外开放,但是碧云寺塔一般人不让上。

图是北京著名的老大哥级文物——天宁寺塔,修建于辽代,见证了北京城千年的风云变幻。从辽代的南京城,最后成为中华大地的心脏,成为帝都,成为首都。此塔现在还在,免费对外开放,只是周围景物、环境发生了太大的变化。

下图是北京另一座著名的佛塔,是天宁寺塔的姐妹塔——慈寿寺塔,由于位于海淀区西八里庄,所以又被称作八里庄塔,也被称作玲珑塔。修建于明朝万历年间,为万历皇帝和他妈妈李太后所修建,为国祈福,祈求母子吉祥长寿而修建,万历皇帝是大明朝在位最长的皇帝,李太后也是大明朝最风光的皇太后,老寿星。当年规模宏大,清末被毁,现在此塔还在,周围建成公园,免费对外开放。

下面两张照片是慈寿寺塔的细节。

下图是位于北京郊区门头沟,门头沟著名两座寺庙之一的戒台寺,此图为远景,戒台寺古迹众多,以里面的戒台而著称于世,清末恭亲王奕訢曾经在此居住,为戒台寺的发扬光大作出了重要贡献。现在戒台寺售票对外开放。

下图介绍说是运河水闸岸边的镇水兽,不知道这只镇水兽到底是在哪里,如果有知道的朋友,欢迎告知。

下图介绍说是西山狮子窝寺庙庭院,此桥如今残存,周围景物发生巨大的变化,如今在大院内,不对外。(不知道,分析的是否准确)

下图介绍说是北京风神庙的庙门,

下图是颐和园一座桥头石兽。

下图是位于北京昌平的明十三陵神路,眼前最前的两根叫望柱,后面就是石像生,此地现在开辟成十三陵神道景区,售票对外开放。

下图是一座墓的石门,中间是火焰珠,两旁石柱上蹲坐着石狮子。个人在寻古过程中看到一些明代太监的墓地石门,多采用这种样式,可惜多数被破坏。照片中的石门具体是哪里不得而知。

下图是北京地区的万里长城,具体是哪段,本人水平有限,分辨不出来。

下两张图片介绍说是北京地区旅行的马车。

百年时光,匆匆而过,留下的只是岁月的痕迹,感谢照片的拍摄者柏石曼,让我们看到100年前的中国。

(注明:照片所有权属于原照片所有者,本人只是分享,如果侵权,速删。)

老照片带你穿越时空,见证从前。

喜欢老照片的话,就请持续关注吧!

欢迎大家批评指正,希望在这里,成为一处大家沟通交流的平台,如果您知道老照片背后更多的故事,希望您积极留言,讲给大家听。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动动手指点赞和转发。

作者:大槐树,70后,北京人,古迹的记录者。热爱文物古迹,喜欢老祖宗留下的这些老东西,用手中的相机,记录古迹的美丽;四海漫游路上的探路者,喜欢把旅游中的景物,推介给大家;希望用自己的力量,记录更多的历史,更多的传统文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