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分晋时领土最大,战国初却屈居魏之下,源起这次不起眼的内乱
赵襄子赵无恤,在赵国历史上是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原本是赵鞅庶子,却因为相士姑布子卿的一番话被父亲看中,经历了重重考验之后被立为太子。父亲死后,赵襄子忍辱负重,最终在晋阳一战中联合韩氏、魏氏击垮了智氏,不但保存了赵氏,还令赵氏领土在三家中达到了最大。
虽然赵襄子一生英明武断,可有一件事却始终耿耿于怀。当年父亲为了赵氏前途,舍弃了嫡子伯鲁而立了自己,这让赵襄子长期心中有愧。现在赵襄子成功消灭了智氏,赵氏家族的最大威胁已去除,可长兄伯鲁却先自己而去。为弥补缺憾,赵襄子毅然舍弃了自己儿子而改立伯鲁之子赵周为太子。赵襄子一继位就继承父亲遗志,以阴谋灭了代国,并将此地封给了赵周。从此,赵周被称为代成君。可不幸的是,代成君却还是在赵襄子之前去世了。虽然赵周先死,可赵襄子依然不改旧愿,又立赵周之子赵浣为太子。
虽然赵襄子诚心诚意想把君位传回给伯鲁之后,却带来了另一大隐患:此时赵浣太过年少,难以主持赵氏大局。
赵襄子兄弟众多,当年他被立就打破了宗法制;如今赵襄子选择继承人再度违反常规,就难免让其他兄弟有看法了。赵襄子的弟弟赵桓子就极为不满,等赵襄子去世后,悍然赶跑了赵浣,自立为君。可惜赵桓子命太短,刚刚篡位一年,就不幸去世了。短短一年时间,赵桓子根本无法收服赵氏人心。赵桓子一死,赵氏国民都说他并非赵襄子所立,便又杀死了他的儿子,而将赵献侯赵浣迎回,复立为君。
几经折腾过后,赵氏之政最终还是回到了伯鲁后裔手中,冥冥之中难道有天意?
在东周所有的篡位内乱当中,赵氏这次内乱看似毫不起眼,可意外的是,它对赵氏政局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早在赵襄子时期,魏文侯就有意吞并中山国。中山国在赵氏之北,魏氏一旦吞并了中山,就会对赵氏形成两面夹击之势。所以,赵氏家臣常庄谈便向赵襄子进谏:“魏氏一旦吞并了中山,那么将来赵氏一定难以生存!您何不向中山君请求,让公子倾做他的正妻,然后将她封在中山,那么中山就相当于复立了。”
公子倾是魏文侯之女,早年嫁到了中山;如果公子倾成为中山君的嫡妻,那么魏文侯要灭中山就不得不多掂量掂量了。不过,赵襄子自己就灭了姐夫之国代国,他还能指望魏文侯因此能“亲亲上恩”、不灭中山?
不过,赵襄子灭代,却逼得姐姐在摩笄山自杀,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也是无比巨大。赵襄子之所以要还政于伯鲁之后,某种程度也是这种亲情巨压之下的不得已之举。况且,魏文侯向来宣扬仁义,“君子”风度誉满天下,他怎么能像赵襄子一样干出灭亲之举?所以,细想之下,常庄谈的建议其实有些阴毒。
赵襄子听了后,依计而行。果然,终赵襄子之世,魏文侯再也不提伐中山之事。
可赵襄子过世后的内乱,让赵氏之势远不如赵襄子执政之时。
公元前410年,齐国田朌(fén)率兵攻打赵氏平邑(今河南濮阳南乐县东北),结果不但俘获了赵将韩举,还抢占了赵氏平邑与新城两座城池。次年,赵献侯就去世,其子赵烈侯籍继位。
眼看赵氏威风不在,魏文侯瞅准时机,重拾伐中山大计。于是,他派人去见赵烈侯,请求借道伐中山。鉴于赵襄子生前心愿,赵烈侯想都不想就要拒绝。可赵氏谋臣赵利却说:“您错了。魏氏攻打中山如果不成功,魏氏就会疲敝;魏氏疲敝了,那么赵氏自然威重。魏氏如果攻占了中山,那么他们必定不能越过赵氏而占领中山。这么一来,用兵的是魏氏,而得地的却是赵氏。主君不如答应他,但如果答应得很痛快,他们就会明白赵氏想渔翁得利。主君不如答应借道,却表现出不得已的样子。”
就此魏文侯借道成功,并派大将乐羊灭了中山。
可如果赵襄子在世,他会答应魏文侯的借道吗?
赵烈侯同意魏文侯借道伐中山,虽然说是谋臣看待时势发展的角度与赵襄子时不同,但根本还是在于此时赵氏发展远不如魏氏。以三家分晋之初的态势而言,赵氏领土最为宽广;可魏文侯掌政后,尊贤尚功、锐意改革,西拒强秦、南抗荆楚,国势远非刚刚大败于齐的赵氏所能比拟。所以,赵烈侯同意魏文侯借道,本质上还是形势所迫,实在是不得已。从后续中山国的命运来看,被魏氏灭了之后又重新复国。虽然最终为赵所灭,但赵氏得到中山远不如赵利说的那么轻松——赵武灵王可是征战数十年才艰难吞并了中山。由此可见,赵利所说的“得地者,赵也”,不过是给赵烈侯找了一个下台阶的托辞。
如果答应借道给魏氏还不足以为证,那么另一件事就可以说明赵氏之弱了。
公元前403年,在韩、赵、魏多方运作之下,周威烈王终于同意,将三家正式列为诸侯。从此,晋国一分为三,晋国公室彻底成了傀儡。三家分晋之后,彼此独立建国,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矛盾。就在分晋后不久,韩、赵之间的矛盾就激化了。为此,韩景侯先来到魏国,向魏文侯请求借兵以伐赵。可老道的魏文侯却拒绝了:“寡人与赵是兄弟之国,这可不敢从命。”听说韩国借兵被拒绝,赵烈侯自认机会来了,也赶紧跑到魏国来借兵。可不想,魏文侯还是那句话:“寡人与韩是兄弟之国,不敢从命!”
韩、赵二国使者都在魏国吃了闭门羹,顿时怒气冲冲地离开了。这时魏文侯却当起了中间人,促使韩、赵二国讲和。魏国国土面积虽然不如赵国,可经历了李悝变法之后,人口众多、兵精将广,韩、赵二国都不敢公然与其作对。因此,韩景侯与赵烈侯不得不同意讲和,来魏国朝见魏文侯,接受了他的调解。
如果赵襄子在世,他会这么低声下气地跑到魏国去朝见魏文侯吗?
根源上,赵氏在战国初的弱势,就是因为赵襄子立伯鲁之后引发了内乱,迫使赵献侯、赵烈侯两代国君不得不花费更多的精力来稳定自身地位,而不是谋求发展赵国。如此一来,全力谋求发展的魏国能压倒三晋中领土最大的赵国也就情有可原了。
更何况,赵氏之君自身的荒政,也为赵国的发展平添了诸多障碍。
赵烈侯为人喜欢音乐,尤其是郑国的靡靡之音。
一天,赵烈侯突然问相国公仲连:“我喜爱的人,可以令他尊贵吗?”
公仲连的答复却有些深意:“让他富有可以,但不能让他尊贵。”
赵烈侯沉默了一会,说:“那好吧!郑国有两位歌手枪与石,我要赐予他们每人万亩田地!”普通人追星,都是买些小礼物;一国之君追星,出手就是万亩良田!
公仲连有些为难,却也不好当面拒绝:“好吧!”不过,虽然答应了国君,可公仲连却迟迟没有兑现。
一个月之后,赵烈侯从代地返回,又追问起这件事,公仲连只好推脱道:“正在找,还没有合适的地方。”
可这样的托辞显然糊弄不了赵烈侯。不久后,他就再度追问此事,可公仲连始终推脱着。不过,因为害怕赵烈侯再度追讨,公仲连也不敢上朝了,就声称有病,躲在了家里。
这时,番(pán)吾君看出了公仲连的尴尬,特地从代地赶来,为他排解心中的烦闷。两人见面后,番吾君开门见山地肯定了国君人品:“国君其实喜欢为善,不过不知道用什么办法来推行。如今您做相国已经四年,不知推荐了士人吗?”
一听这话,公仲连心中有愧,老老实实地回答:“没有。”
番吾君便主动向他推荐了好几位士人:“牛畜、荀欣、徐越这三人都能担当大任。”
公仲连也没二话,上朝就推荐了这三个人。两人见面后,赵烈侯依然不忘旧事,问:“歌手田地的事进展得怎么样了?”公仲赶紧回复正在抓紧办理,再次糊弄了过去。
这之后,番吾君推荐的三人却生了奇效:牛畜以仁义来侍奉赵烈侯,并用王道来约束他,得到了赵烈侯的赞许;荀欣负责选拔和举荐贤德之士,举荐了许多得力的官员;徐越则负责监督赵国财费开销,并考察各级官员的功德。在这三人努力之下,赵国政事大为改观。
一段时间过后,赵烈侯认识到了自己过往的失政,主动找到公仲连说:“给歌手田地之事还是先停止吧!”随后,他任命牛畜为师,荀欣为中尉,徐越为内史,并赏赐了公仲连。
虽然赵烈侯改过自新了,但对比励精图治的魏文侯,毕竟曾长期荒政——这样的赵国怎么不屈居魏国之下?
韩、赵、魏三国,都出自于晋国。历史上看,赵氏最早发迹,其家族也多有人担任正卿。魏氏之祖虽然早期也跟随了晋文公,但魏氏担任卿士却是在晋悼公时期。魏氏家族中,唯一担任过正卿的是魏舒,可还因为私自外出打猎被烧死而遭到了贬损。虽然魏氏卿士地位没失去,但魏氏在晋国的地位无疑受到了影响。如果单看历史,赵氏实力确实要强过魏氏。三家分晋时,赵氏领地在三家中最大,根本原因也许就是如此。
然而,赵襄子死后还政于伯鲁后裔的做法却对赵氏产生了巨大影响。
因为还政之举不合宗法制,引发了赵氏内部一次不起眼的内乱。这次不起眼的内乱,让赵襄子之后的数代君主都无所作为,深刻影响了赵国在战国初期的发展。战国初的赵国不但大败于齐国,还被迫向魏国低头,足以说明这次内乱的影响。
赵氏领土之大,几乎是魏国的两倍;可战国初,赵国却屈居于魏国之下——这充分证明,国家强弱并不在于领土大小,而在于这个国家是否能持续改革进取、励精图治。能长期持续改革求发展,那么弱也能变强;躺在祖宗的历史遗产上睡大觉,不主动变革图强,那么强也将变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