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大鹏中国画作品展(三十四)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
——周国平
1950年,毛主席曾亲自写了一个“福”字,为一个80岁老人祝寿,因为自己公务繁忙,就吩咐长子毛岸英代表自己回一趟老家,交给老人,向老人祝寿,同时附上书信一封,信上写道:
“杨老太太尊鉴:
欣逢老太太八十大寿,因令小儿回湘致敬,并奉人参、鹿茸、衣料等微物,以表祝贺之忱,尚祈笑纳为幸。
永祝康吉!
毛泽东
一九五〇年四月十三日。”
这位杨老太太在大寿日子收到毛主席的来信,嘴角笑意不断,她对毛岸英说:“别看你爸爸是个大人物, 他也有颗平常人的心。”这位杨老太太正是毛岸英的外祖母,杨开慧的母亲,毛主席的岳母,杨昌济的妻子,她的名字是向振熙。
正月十三是汉族传统农历节日之一。汉族风俗从正月十三开始上灯,正月十八落灯,有“十三、十四神看灯,十五、十六人看灯,十七、十八鬼看灯”之说,并有“上灯圆子落灯面”之举。
在正月十三有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被称为“灯头生日”。民间在这一天要在厨灶下点灯,称为“点灶灯”,其实是因为正月十五闹花灯的日子临近了,各家都试点制好的灯,才被说为“灯头”之日。南通旧时从正月十三开始上灯,正月十八落灯,有“十三、十四神看灯,十五、十六人看灯,十七、十八鬼看灯”之说,并有“上灯圆子落灯面”之举。城隍庙中看灯的人络绎不绝。
正月十五闹花灯,一般要从正月十三扎彩灯开始。老北京的年禧歌谣有“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也就是说,正月十三日为“上灯”;十四日为“试灯”;十五日为“正灯”;十七日为“罢灯”。从正月十三这天起,人们就开始张灯结彩扎彩灯啦!
“上灯圆子落灯面,正月十五过小年。”是扬州人的又一旧习俗。正月十三晚上全家吃汤圆,寓意“圆圆满满”。其实孩子们的心早已飞向大街,三扒两咽,把碗一推,就一溜烟地三五成群地急着跑到街上去看花灯了。
春节玩滚龙的习俗已传承了一百多年,一般为期四天。每年正月十三日为试灯,十四日为起灯,十五日为正灯,十六日为圆灯。
试灯这天傍晚,六条老龙和多条滚龙首次上街。接着,滚龙、花蓝、故事灯、走马灯、鱼灯、狮子灯、兔子灯、蝴蝶灯、金瓜灯都上了街,一直要闹到三更以后,方才收灯,次日再接着玩灯,直到十六日圆灯。
豆腐节是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高岗镇社岗下村林氏族人元宵上灯习俗中独具特色的一项民俗风情活动。
传说豆腐既能添丁,又保丰收。是日,由族中当年添丁的人出资,其它人捐资购买大量的豆腐,随着上灯鞭炮声的响起,男女老少互相投掷豆腐,祈祷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身壮力健,生活富足,人丁兴旺,被豆腐砸中的人会在新的一年会更加吉祥如意。
正月十三,各地农村多有制作“圣虫”的习俗,这一天,村里的妇女们三五家凑在一起,一起和面、裁剪、雕刻、蒸煮,作春节的最后一“忙”,迎接元宵节,一个个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圣虫”便在这些扛得锄头摸得铁锨的巧手下出炉。圣虫之圣,谐剩,升,圣虫宴,寄寓五谷丰登,风调雨顺,步步高升的美好愿景。
在西安长安区农村有这样一种习俗,每年正月十三这天,要祭祀关公。而祭祀关公所用的一种叫“添碟子”的贡品您见过吗?一粒粒饱满的大黄豆被排成一溜溜屋檐,各种彩色的豆子、瓜子、桃仁被竹棍嵌接,一层层码在由几个碟子驾起来的造型上,最后形成了一座座精巧的亭台楼阁,这就是长安区独具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品“添碟子”。
农历正月十三,相传这一天是海龙王的生日,每年的这一天,渔民都会举办形式多样的祭海活动,祈盼全年风调雨顺,渔业丰收。按照传统习俗,供桌上早已摆好了祭品,有猪头、鲤鱼、大馒头等。供桌前,人们焚香化纸,纷纷朝向大海行叩拜礼,震耳的鞭炮声响彻天地,璀璨的烟花更寄托了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
正月十三祭海放海灯,是我国渔民的传统习俗。据民间传说正月十三是海神娘娘生日,当地渔民和村民沿袭着传统习俗,在岸上摆设祭品,对着大海祭拜海神,点燃烟花爆竹,把制作精美写满祝福的船灯放入大海,祈求一帆风顺幸福平安。
建国门 1副
城门简介:建国门是西安城墙最东边的一座城门,为纪念新中国成立,又因直对建国路而得名。西安事变重要人物张学良将军的公馆就坐落于此。
春联
十四运开筵,千红遍发英雄帖;
双百年圆梦,七彩同妍幸福春。
该联出副着笔于十四运,作者以东道主的身份,行使春神之职,遣百花为使,向全国健儿发出盛大邀请,“千红”、“英雄帖”,形象生动,颇具感召力;对副着笔于时代精神,在首个一百年圆梦的历史时刻,欣赏着被光明梦想照亮的七彩现实,焕发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自信。有趣的是,建国门的作者乃我们西安青年联家卫建国,作者与城门同名,既前无古人,后亦难见来者,成为本加篇国城墙全球征春联的一段佳话。
《水仙花》
宋.杨万里
江妃虚却蕊珠宫,银汉仙人谪此中
偶趁月明波上戏,一身冰雪舞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