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师说|想成为魔都的语文“牛”师,这里有十九道问题等你来破解

刚刚落幕的“上海第十一届语文大讲堂”活动上,来自上海各区县的19位青年教师同台竞技。这里胖胖老师为大家整理了现场的十九道问答题,想成为魔都的语文“牛”师,不妨就来挑战一下吧!

1.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文言回潮现象,如用文言翻译美国总统就职演讲辞,用文言写请假条、辞职信,用“史记·XX传”来为热点人物作传学校也出现了用文言写作的风气,如学生用文言写高考作文,用文言写检讨书、自荐信,教师用文言写评语等等。请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并作出你的评价。

2. 有教师讲授荀子《劝学》一文时,引导学生对荀子运用的喻证“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进行质疑,并引前人的观点进行佐证:“推此蓝、水之喻,则恐性恶之说破也。蓝之性青,故出之愈青;水之性寒,故为冰益寒。然则人之性恶,修之将益恶也。若性恶修之为善,则蓝亦出白,水亦生炭。故蓝、水之喻,非所谓劝其学也。”(冢田虎《荀子断》)请你以此为例,说说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思维品质的途径和意义。

3. 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你认为“语言建构与运用”与其他三者是什么关系?能否用你平时教学中的例子来证明?

4. 有一种“总—分—总”的教学模式经常出现在语文课堂上,即学生在阅读时先整体把握,然后进行局部分析,最后再回到整体。你在阅读教学中是否一直用这种教学模式?你用(或者不用)的理由是什么?请以自己平时教学中的例子来说明。

5. 统编教材大幅增加了古诗文的比重。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初中古诗文选篇在所有篇目中占到51.7%,高中教材古诗文的数量也已过半。请联系你的教学实际,就古诗文在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的意义和作用作阐述。

6. 有位教师讲授杜牧《阿房宫赋》时,将全文内容概述为“阿房之宫,其形可谓雄矣,其制可谓大矣,宫中之女可谓众矣,宫中之宝可谓多矣,其费可谓靡矣,其奢可谓极矣。其亡亦可谓速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可谓悲矣!”你认为,教师用这一概述来引导学生理解“赋”的文体特点,是否得当?请阐述理由。

7. 不少人认为,“大学不是(或者是不能)培养作家的”。但是,近几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都创办了作家班或开设了创意写作课程。2018年1月22日江苏省作协与南京大学共建江苏文学院,由毕飞宇任首任院长。请问,在大学开设创意写作课程的情况下,你如何看待高中的文学阅读与写作教学?

8. 关于文本解读,有人提出了“自然解读”(或者“文学解读”等)作为和“教学解读”相区别的两个概念,前者指日常阅读中的解读(或文学鉴赏时的解读),后者指课堂教学中的解读。你认为这个区分有必要吗?理由是什么?

9. 某教师讲授茨威格《世间最美的坟墓》后,布置了一道作业:“根据文意,为托尔斯泰补写一则墓志铭。”有人认为此项作业不是从文本中生发出来的,因为作者认为托翁坟墓之“美”,美就美在其“惊人的朴素”设计补写“墓志铭”,是对该文的曲解。对这观点,你如何看?

10. 某教师在讲授归有光《项脊轩志》时,依“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句子将课文分为两部分,前半言“喜”,后半写“悲”。有学生提出:文末两段(归氏写此文多年以后补写的内容)并非全是写“悲也写了婚后夫妻间欢愉的生活断片,与此文后半部分所言的悲情不能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你的学生在课堂上提出这个问题,你会怎么解答?

11. 有人说:“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一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你认同他的观点吗?请说出理由,并以自己平时教学中的例子来说明。

12.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颂其诗,读其书,必须知其人,也就是我们平时在阅读时常说的“知人论世”。假如有人对这个问句作出了肯定的回答,也就是说,认为阅读也可以不“知人论世”,你以为如何?请说出理由。

13. 有些教师认为,对于那些静态的写作知识,学生根本没有必要花时间去学习,至于一些基础的写作知识也可以淡化或弱化,教师甚至完全可以不必讲授。另一些则认为,世上任何一门课程都不可能没有知识,语文教师如果缺乏必要的写作学科基础知识的支撑,就很难说得上有什么正确而有效的作文指导。对此两种观点,你怎么看?

14. 教学鲁迅的《白莽作<孩儿塔>序》,教师一般从第一段中的“这就使我更加惆怅”一句开始切入,也有教师引导学生从第三段中的“我所惆怅的是我简直不懂诗,也没有诗人的朋友”一句进行思考。目的都是抓住引领作者情感的关键字眼“惆怅”,看它是如何统领全篇感情的。你怎么看待这两种做法?如果是你执教鲁迅作品,处理上会有哪些独到的地方?

15. 叶圣陶先生曾说:“时下颇有好几种国文课本是以内容分类的。把内容相类似的古今现成文章几篇合成一组,题材关于家庭的合在一处,题材关于爱国的合在一处。这种办法,一方面侵犯了公民科的范围,一方面失去了国文科的立场我们未敢赞同。,你认同叶圣陶先生的观点吗?请简要阐述。

16. 群文阅读是“群文阅读教学”的简称,是最近几年在我国悄然兴起的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群文阅读就是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如果设定围绕“旅行发现”为议题进行群文阅读,你准备如何重组教材内外的相关篇目?最终达成怎样教学目标?请简要阐述。

17. 有教师在讲宋词的豪放和婉约词风时,借助了一副名联。上联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下联是:“小苑春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教师欲以此为抓手,向学生讲授“豪放”和“婉约”的区别,你认为这一教学设计可行吗?请结合教学实践进行简要阐述。

18. “恶搞”源于日本游戏界,原为出于恶意的搞笑,后成为网络论坛上的一种特殊文化,如今已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角落。如今的“恶搞”是在已有文化资源基础上进行再创作,使原作格调和氛围产生变异,以新作和原作的强烈反差制造搞笑效果。有些教师将“恶搞”引入语文课堂,你是否赞成?请简要阐述。

19. 2013年上海作业调研结果发现,教师们认同度最高的是:作业是用于巩固课堂学习内容的。但也有人认为,作业在语文学习上的作用,除了巩固学习内容,还可以有检测学习情况、纠正学习错误、惩罚不良习惯等多种,甚至有人提出作业应该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对此,你怎么看?请阐述你对作业功能的认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