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楼大厦养不出百岁寿星,回到农村去,那是大多数人的最终归宿!
这几天,不时阴雨连绵,不时酷暑难耐。
曾在这个时节去过南方,南京城的梧桐雨中摇曳,武汉东湖水波如熨,还有合肥的净秀与安逸都留下深刻印象。
回想小时候,此时正是给玉米喂化肥的最佳季节。
恰好放了暑假,跟在父母后面,踩着湿腻腻的烂泥,穿梭在齐腰深的玉米地里,每隔一株刨个坑,撒一把化肥,再覆上土。
太阳炙烤,玉米叶子刮噌,化肥气味刺鼻,这农活干得甚是苦楚,不一会便哈欠连天,腰酸背痛。
网上短视频里看到,现在农村人给玉米追肥都用上了机械,有专门的农机一趟过去搞定,虽然干完也会汗流浃背,但效率比以前不知高多少倍。
那时候的农村,把干农活视为一种惩罚。
如果考试考得不理想,父母不打也不骂,就让孩子下地干活,让孩子自己去觉悟,到底是学习苦,还是干活苦。
一般都会觉得干农活太苦,可也有极特殊的例外。
刚上中学时,班里有个同学叫刘琦,他的哥哥与班主任还是好朋友。
刘琦就是不爱学习,坐在教室里都觉得是束缚,浑身不自在。
旷课、逃课,只要不坐在教室里,刘琦什么都不顾。
打也打过,骂也骂过,他就是坚决不想上学。
所有手段都用上也不管用,最终刘琦退学了。
夏天放学比较早,我们骑自行车回家时,都能路过刘琦家的玉米地。
会经常看到他在地里干活,除草、追肥、灌药,干啥都像模像样。
80年代后出生的,能够像刘琦这样爱种地的确是奇葩。
虽然有不少人仍然住在农村,但早就把种地作为副业,外出打工,做个小生意,几乎全变成产业化农民。
头几年在豫南农村寻访,诺大一个村子,看不到年轻人。
庙会上有豫剧演出,台下坐的白苍苍一片,一百多号全部都是老年人。
当时正值小麦抽穗时节,田野里忙碌的都是50岁以上的老人。
农村没有空,却已经老了。
小时候农村人口密度大,村里人上山抓蝎子、打猎、砍柴、炸石头、垦地,对自然生态的破坏特别大。
现在只要农村没有工业污染,生态环境其实正逐步得到恢复。
因为人都进城了,在农村的活动影响越来越小。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可以预知,不久的将来,高质量的生活属于广阔的农村。
到处都是钢筋水泥的城市热岛,只适合奋斗赚钱,并不太适合生活养生。
有人退休后愿意留在大城市,理由是医疗条件好。
实际上,人老之后医疗条件并不是影响寿命的主导因素。
小病在哪都是治,大病咋治都白搭。
从来没见过摩天大楼里的百岁寿星,所有长寿老人都生活得很接地气。
从这个角度看,古人退休后告老还乡有其内在逻辑。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既是哲学命题,也是现实命运选择。
有故乡,有老家的人,念想期盼永远萦绕于心。
回到农村去,那里将是大多数人的最终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