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简介
李志道,男,主任医师,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著名针灸专家,为著名针灸专家李中和之子,集系统教育和家族经验传承与一身,精于理论而善于临床,研古而习今,喜方药而善针灸。曾承担及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局院级科研课题多项,此外主编大学本、专科教材3部。其所主编的《针灸处方学》为全国首创,还编写了20余部中医、针灸、中西医结合学术专著,培养了中外硕士研究生十余人,多次出国讲学,医疗。足迹遍及欧亚。从事教学工作和临床工作40十余年,擅长针药并用治疗:中风后遗症,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骨关节炎、失眠、抑郁症、前列腺疾病、脾胃病等各种疑难杂症。
“合谷刺”的意义及应用
李志道
“合谷刺”出自《内经》。为临床常用而有效的针刺方法。笔者在学习和运用中略有肤浅体会,初步整理如下:《灵枢·官针》篇说:“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据此,合谷刺是指先在肌痹患处施行成90°角的直刺,得气后将针提至皮下,再分别向左右施行成5°角的斜刺,均刺入较深的分肉层。三针成一直二斜的鸡爪形,为一种多向刺法。实际应用之时,不必拘于上述针刺角度与深度,主要取其在一个点上进针之后,施行多向刺的精神。根据不同穴位,第一针既可采用直刺,也可采用斜刺或平刺。向左右刺的两针也如此。因古人将肌束重迭会合处称为“谷故称之为合谷刺。又因为三针成鸡爪形,所以又叫鸡足刺。即如杨上善所说:“刺身,左右分肉之间,痏如鸡足迹。”从《灵枢官针》篇可知,合谷刺本来专为治疗肌痹而设。由于刺法的发展,合谷刺的治疗范围也就不仅局限于肌痹证,而适用于多种病证。其疗效往往优于单独使用直刺、斜刺、平刺等方法。笔者常用的有:肌痹又名肉痹。指以肌肤证候为突出表现的痹证。《素问·长刺节论》:“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杨上善说:“寒湿之气,客于肌中,名日肌痹。”
实践证明,合谷刺治疗肌肉疼痛、肌肤颃麻等证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操作方法:先在病痛处的中心直刺,得气后将针提至皮下,再分别向四周斜刺等于两个合谷刺),均刺在肌痹的病变范围之内或在病痛处的边缘进针,先向痹痛的中心平刺,使皮下有酸麻胀感之后,将针提至皮下,再分别向两旁平针。选穴;中脘。
操作方法:先在中脘穴直剌,得气后将针提至皮下,再向左右斜刺,也可以向上下斜刺。若用留针法,斜刺之后再行直刺留针。选穴:膻中
操作方法:在膻中穴沿任脉正中线平刺,得气后将针提至皮下,再分别向两乳方向平喇,刺入约1.5寸深,使乳房有酸胀感。乳痛患者,斜向患侧的一针,可加强刺激,并在此留针。选穴:地仓。
操作方法:用2寸毫针由地仓穴进针,向颧影穴方向平刺,得气后将针提至皮下,再分别向巨假穴、颊车穴方向平刺,也使之得气。或由地仓穴进针,先向颊车穴方向平刺,再分别向颧穴、大迎穴方向平刺。一般都在地仓向颊车方向留针。颜面神经痉挛患者,在针刺之时,由于受到刺激,常常诱发痉挛。趁此痉挛之时,作大幅度捻转手法,直至痉挛停止时再停止捻转。每一个针刺方向都做这样几个回合。以后作较长时间留针(约一小时)。出针时手法宜轻,尽量不引起痉挛发作。这种动静结合的方法,往往能提高疗效。选穴:承山。
操作方法:先在承山穴直刺,使酸麻感传至足跟,然后将针提至皮下,再分别向左右斜刺,以局部酸胀为度。在直刺得气之后,也可以向上下斜刺,使针感向上下传导。近指离病位较近的穴位,远指距离病位较远的穴位。远近腧穴相配成方,称为远近配穴法。
远近的腧穴多因经络相关或相联系,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如治疗牙痛,近可取颊车、下关,远可取合谷、内庭相配;治疗腰痛近可取腰阳关、肾俞,远可取委中相配;治疗肩关节疼痛,近取肩,远取养老:治疗心悸近取膻中,远取神门、内关等等。
选穴:廉泉。
将针提至皮下,再向上下斜刺,或向左右斜刺,或向上下左右四方向斜刺。上述刺法,均使舌部有酸胀感为度。选穴:百会。
操作方法:先在百会穴进针:语督脉正中向前平刺,使针惑传至颛头,再将针提至皮下,分閒向左右平刺,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度。选穴:大锥。
操作方法:先在大穴直刺,得气后将针提至皮下,再分别向之右斜刺,也使之得气。选穴:天突、阿是穴。
操作方法:先由天突穴进针,沿肿物的中心线刺入,然后将针提至皮下,再分别沿肿物正中线与边缘之间刺入。均用捻转手法,使局部有酸胀感为度。也可选用阿是穴。其法有二。一是在肿物的边缘进针,按刺天突穴方法操作。二是自肿物的中央直刺后,再分别向上下左右斜刺。均使局部有酸胀感。选穴:肩井。
肩井穴为上述诸证的效穴。尤其是对下肢療性斌痪证,常收立竽见影之功。八总穴歌说:“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胁肋支沟取,心胸内关谋,两臂曲池箩,两足肩井搜。”笔者体会,“两足肩井绠”即指肩井穴善治癔瘫。由于该穴深处正当肺尖,刺之过深能导致气胸症,只用直刺法针感不强。但是没有足够的刺激量又不能达到予期的治疗效果。为解决这个矛盾,常采用合谷刺法。操作方法:先在肩井穴刺0.8寸,得气后将针提至皮下,再分别向前、向后斜刺约一寸,也使之得气。在此基础上,癔瘫证在向后斜刺的一针加强刺激;乳痈乳少证在向前斜刺的一针加强刺蹲。上文所述病证的治疗,仅举出宜用合谷刺法的穴位。临床应用,还须配伍他穴。如乳少证,在用肩井穴、膻中穴作合谷刺的同时,还应配少泽、足三里等。胃脘痛在用中脘穴作合谷刺的同时,还须配内关、公孙、足三里等。每个穴位的刺激量,是由刺激的幅度、频率、时间三因素决定的。合谷刺的刺激量,笔者一般这样掌握:每次抢转半圈,每分钟捻转100 -150次,每穴捻转半分钟至一分钟。1、合谷刺的目的有二。一是在于加强患部的刺激量和刺激范围。如天突穴治疗甲状腺肿、地仓穴治疗颜面神经麻痹、痉挛等证即是。二是在于加强某一经的刺激量。如承山穴治疗腓肠肌痉挛,在直刺之后再向上下斜刺时,都是刺在足太阳膀胱经上。即属此例。二者之中,以加强患部的刺激量和刺激范围为主。2、合谷刺的作用机制有四。一是经脉的作用,二是经筋的作用,三是皮部的作用,四是络脉的作用。经脉是运行气血的通路;经筋、皮部的分部与经脉的分布基本一致。但面较大。从经脉得到气血的濡养,而又对经脉的功能产生着重要影响。络脉无处不有,与经脉相通。若在经穴上针刺,四者的作用皆有之;若在阿是穴上针刺,则是通过经筋、皮部、经脉而起到治疗作用的。3、从腧穴角度看,除了经穴之外,阿是起了重要作用。如肌痹证、单纯性甲状腺肿、腱鞘囊肿等,在病患处针刺,即属阿是穴,既使进针之点为经穴,也仍有阿是穴的作用。如中脘穴治疗胃脘痛,直刺时属于经穴,而向左右斜刺时,针尖已远远超出任脉,故已不属经穴中脘,应属阿是穴了。笔者认为,针刺的作用主要在于针尖的作用。确定刺在什么穴位上,不应该以进针点为根据,而应该以针尖所到部为必准。正是基于上述认识,才认定合谷刺中必然包括了阿是穴的作用。
▶ 注:本文摘自本文摘自《天津中医学院学报》,作者/李志道 。由培医教育整理,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