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已乘仙鹤去,此地空余南沙沟……

【地铁闲话】南沙沟小区

北京三里河路上,从阜成路由北向南,有月坛北街,正对钓鱼台国宾馆的东门;有月坛南街,正对玉渊潭公园东门;而紧邻三里河路的北街至南街之间,有个小区叫“南沙沟小区”。

据查,明代,阜成门外有杏花村,因位于永定河故道上,沙质土壤,半年刮西北风,卷起漫天黄沙,故附近有沙窝、沙沟。后来,城里人把杏花村俗称作沙沟村了。自民国时期起,不断有来自山东、河北逃荒的灾民在此落户,开荒种地,逐渐形成了沙沟村和沙窝村。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国家在复兴路沿线的荒地上大兴土木,建设军队和中央机关大院,于是就有了南沙沟、北沙沟、南沙窝和北沙窝之类的地名。南沙沟小区现在属于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的住宅区。

北京小区无数,本不足为奇。而我无意之间读书,获知钱锺书和杨绛夫妇住过南沙沟小区。我用笔划了个记号,至于南沙沟在哪里?不得而知,那就准备闲来寻访一番。

资料表明,1977年以前,钱杨夫妇住建国门内学部7号楼二间房,后来搬到史家胡同社科院的平房宿舍院。五十年代搬到清华大学。1979年在老友胡乔木的特别关照下,分配了南沙沟一套四居室的房子,令知识分子们羡慕不已。

钱老1998年走了,其女钱瑗早一年患癌先走了,2016年杨老也走了,他们仨在天堂相聚了。无数人仰视这个知识分子家庭,他们活得简单而深刻,他们活得平淡而传奇,前者指物质生活,后者指精神生活。

去年11月,我从车公庄大街的核工业企业向南前行,暂时迁到月坛南街的另外一家核工业企业上班。午休时间,我走过国家发改委的高墙,穿过马路,一抬头,一个小区大门正对,一侧墙上写着“南沙沟小区”!

原来,鬼使神差,我就在大师故居边上工作,每天八小时讨生活呢。小区门口有人值守,院内无高楼林立,如今住什么人不知道,据说是司局级以上领导干部。而我只知道钱家在此栖息过。

1935年,钱杨结为夫妇,开始了60多年的姻缘。在抗战结束后,钱锺书出版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人.兽.鬼》,他写道:“赠予杨季康,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这对神仙伉俪,集夫妻、情人、朋友于一体的奇妙组合,从此只有各种传说了。

又一日,趁着午休时间,我背晒着太阳行走在三里河路上,从南向北,再拐入月坛北街。走不远,路南一小区门口,一盏红灯笼喜庆夺目,小区大名镶嵌壁上:南沙沟小区。哦,我走到小区的后门了,或叫北门吧。于是,我索性前行,见了又一街巷路口,右拐进入,围着南沙沟小区用双脚画了一个囗字形,也可称为一个大大的句号。

末了,套用两句唐诗:大师已乘仙鹤去,此地空余南沙沟。我在心里默默为二老祈福:愿天堂有更多自由的学术空间!愿天堂还有他们一家的精彩生活的演绎!

 书法家李建先生近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