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批国保--古遗址(11)
本篇目录:
********************************************
101.顶蛳山遗址
新石器时代 广西壮族自治区邕宁县
102.高家镇遗址
旧石器时代 重庆市丰都县
103.罗家坝遗址
新石器时代至东汉 四川省宣汉县
104.成都平原史前城址
新石器时代 四川省新津县、郫县、温江县、都江堰市、崇州市
105.十二桥遗址
商至西周 四川省成都市
106.汉庄城址
汉 云南省保山市
107.黔西观音洞遗址
旧石器时代 贵州省黔西县
108.可乐遗址
战国至汉 贵州省赫章县
109.拉加里王宫遗址
13世纪至18世纪 西藏自治区曲松县
110.甜水沟遗址
旧石器时代 陕西省大荔县
***************************************
101.顶蛳山遗址
顶蛳山遗址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邕宁区蒲庙镇新新村九碗坡地(现第十二届中国(南宁)国际园林博览会会址内),总面积约5000多平方米,是广西境内保存面积最大、出土遗物、遗迹最丰富、最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的贝丘遗址之一。
遗址分居住区和墓葬区。在墓葬区清理墓葬331座出土人骨骸400多具,葬式不仅包括仰身、侧身、俯身屈肢葬及屈肢蹲葬等多种形式的屈肢葬,葬式奇特,肢解葬前所未见。据统计,在顶蛳山贝丘遗址现已发掘出的400多个古人类遗骸中,有三分之一是采用肢解葬的。
2001年顶蛳山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02.高家镇遗址
高家镇遗址位于重庆市丰都县长江右岸第三级阶地底砾层中,属旧石器时代早期或中期偏早阶段遗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主持考古发掘。1997年度共揭露面积650m2,其中A区标本密集,堆积厚,石制品数量大,类型丰富,质量高。据分析,该遗址的时代大致在中更新末至晚更新世初,是三峡地区目前发现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遗址。
该遗址于1993年3月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三峡文物工作队在丰都库区调查时发现,同年5月,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员、著名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家张森水教授实地考察后加以确认。1995年10月至12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简称中科院双古所)和重庆市自然博物馆在丰都县文管所的协助下对高家镇旧石器遗址正式发掘,并以遗址为实习基地,开办了三峡地区旧石器考古培训班,为三峡地区培养了一批旧石器考古工作的业务骨干。此次发掘共布2×2米的方19个(称为A区),发掘面积64平方米。
2001年6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公布高家镇遗址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03.罗家坝遗址
罗家坝遗址位于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普光镇进化村,地处秦、楚、巴、蜀文化交界处,距今有5300年历史,1999年首次发掘了涵盖东汉、西汉、周、商、夏、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堆积非常深厚的巴人文化遗址。
遗址出土的众多巴人文物、墓葬及在罗家坝首次发现的许多器物,都堪称是独一无二的稀世神品。这些文物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最具历史科学文化价值和最富观赏性的文物群体之一。这处被公认的、20世纪末发现的面积最大的古代巴人中心文化遗址同广汉三星堆、成都金沙遗址一样,改写了长江上游人类文明史。罗家坝文化遗址,并和成都金沙遗址、成都商业街古蜀大型船棺独木棺葬遗址一道,被称为“继三星堆遗址之后古巴蜀文化的三颗璀璨明珠”,它的价值震惊了世界。虽然巴人和巴文化的起源、发展、消亡,学术界还没有形成一致的结论,留给我们很多疑问。但是我们谈起巴人文化,也是无比自豪。
2001年6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公布罗家坝遗址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04.成都平原史前城址
成都平原史前城址包括位于成都市新津县龙马乡的宝墩古城址、位于郫都区古城乡的郫县古城址、位于温江区万春镇的鱼凫古城址、位于都江堰市青城乡的芒城古城址、位于崇州市上元乡的双河古城址及燎原乡的紫竹古城址等,是迄今所知我国西南地区发现年代最早、规模最大、分布最密集的史前城址群,年代距今约4500~4000年左右。
成都平原史前城址于20世纪60年代、80年代考古调查时相继发现。发现有用于防御的高耸城墙、礼仪性大房址、干栏式建筑、木骨或竹骨泥墙房址、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和种类多样的灰坑,出土了大量磨制精细的石器和装饰精美的陶器。这些古城址建筑技术相同,文化性质单一,是宝墩文化的中心聚落遗址。宝墩古城平面呈长方形,面积达60万平方米。郫县古城地处成都平原腹心地带,平面也呈长方形,总面积30余万平方米,城址中部发现有面积达550平方米的礼仪性建筑。鱼凫古城,平面呈六边形,面积40万平方米。芒城古城,为内外双圈城墙,内外城墙间有壕沟,面积11万平方米。双河古城、紫竹古城,其平面也均呈长方形,面积分别为11万平方米、20万平方米。
2001年,成都平原史前城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05.十二桥遗址
十二桥遗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蜀都大道十二桥路,是十二桥文化的中心聚落遗址,为商代至西周(公元前1700-前771年)建筑遗址,沿故郫江及支流分布面积逾5万平方米。以十二桥遗址为中心的十二桥文化是四川地区继三星堆文化之后,古蜀文明发展史上的又一次高峰。商代木结构建筑遗迹的发现为研究古代蜀地的建筑形制、建筑风格、营造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是对中国建筑史的重要补充。
遗址发现有保存较完好的商代大型宫殿式木结构建筑和小型干栏式木结构建筑群等遗迹,宫室群是由形制不一的大中小型房屋组合而成,主体建筑为一座面积达1248平方米的大型干兰式房屋,对木材按需要进行了削平加工。工程复杂宏大,堪称当地建筑史上的精华。在商、西周地层中出土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以及卜甲、铜器。出土的陶纺轮上文字,与所谓“巴蜀文字”不同,与殷墟甲骨文字系统相接近。
2001年,十二桥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06.汉庄城址
汉庄城址位于云南省保山市南郊4公里处的诸葛营村东侧,是云南省现存规模最大、布局工整严谨、保存完好的一座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古城址。
城址平面略呈长方形,面积11.6万平方米。城墙用红粘土掺砂石夯筑而成。城址内外发现大量方格纹、菱形纹砖和五铢钱,朱雀纹、卷云纹瓦当以及板瓦、筒瓦等;在城址附近先后发现墓葬多处,出土“建武四年”、“元康四年”的铭文砖,以及书有“长乐寿未央”、“益寿未央”的吉语砖,都是汉、晋时代的遗物。
2001年,汉庄城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07.黔西观音洞遗址
黔西观音洞遗址位于贵州省黔西县沙井乡井山村,为旧石器时代遗址,洞穴堆积厚达9m,分上、下两部分。发掘出土石制品3000多件,包括石核、石片、砍砸器、尖状器、石锥、雕刻器等。洞穴堆积厚达9米,分为上、下两部分。已经发现石制品3000多件,种类包括石核、石片、砍砸器、尖状器、石锥、雕刻器等多种。
石器的原料、制作与类型组合都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反映了西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特点。已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有20多个种类,其中尤以剑齿象、犀牛等的数量为多,与早期人类的狩猎活动密切相关。这些发现为研究早期人类在西南地区发展历史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材料。黔西沙井观音洞的出土文物,经中国古人类学家鉴定,是长江以南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典型代表,证明早在五、六十万年前这里就有古人类活动。
黔西观音洞遗址为国家公布的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08.可乐遗址
可乐遗址墓葬那些奇特的埋葬习俗以及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随葬器物,对揭示古代夜郎文化面貌,探索夜郎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它是贵州赫章近年实施夜郎考古计划以来最重要的一次考古发现。2001年9—10月,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赫章县文管所在赫章可乐发掘古代夜郎时期“南夷”民族战国至西汉时期墓葬108座,有许多重要发现,其中一些奇特的埋葬习俗及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随葬器物更为珍奇。
墓葬均为竖穴土坑墓,地表不见封土堆。墓内填土富含红烧土颗粒。墓葬规模不大,长1.42—3.2、宽0.4—1.45米。平面形状主要为长方形,另有两种略变异的形状。一种前、后端侧壁略作弧形外扩,平面约似一哑铃状,共发现9座墓。另一种头端顶壁中部有一小圆弧外凸,平面约似一钟状,共发现8座墓。埋葬姿势多为仰身直肢葬,双手屈于胸前。另也发现少量侧肢葬。
可乐遗址为国家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09.拉加里王宫遗址
拉加里王宫遗址位于西藏自治区曲松县城南侧,建于13世纪,是吐蕃王室外后裔家庭势力在历经萨迦和帕竹政权后保留下来的王权象征。宫殿现存建筑遗存根据其始建年代大致可分为三期:早期建筑旧宫“扎西群宗”,中期建筑新宫“甘丹拉孜”(亦称拉加里颇章),晚期建筑夏官。
拉加里王宫遗址现存建筑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建筑藏语称“扎西群宗”,始建于13世纪,现存最高为12米的宫墙残段和南、北大门;中期建筑藏语称“甘丹拉孜”,建于15世纪;为拉加里王宫遗址现存的主体建筑。
拉加里王宫于2001年6月25日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10.甜水沟遗址
甜水沟遗址位于陕西省大荔县段家乡解放村东的甜水沟内,为旧石器时代遗址,距今30万年~50万年。遗址发现有早期人类头骨化石,被命名为“大荔人”。石制品以及古菱齿象、三门马与犀牛等多种哺乳动物化石。丰富的石制品与哺乳动物化石反映了当时人类的生产与生活特点及其古环境背景。古人类化石保存状况完好,在中国及东亚地区早期人类演化史的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遗址发现有早期人类头骨化石,命名为“大荔人”。大荔人头骨化石粗壮,眉脊发达,前额后倾,带有明显的从直立人向早期智人过渡的体质特征,与北京猿人接近。但是其顶骨较大,枕骨隆凸前面呈凹陷状,鼻骨窄长,眼眶近乎方形,虽然颧骨较为朝前,可是吻部并不突出,脑容量达1120毫升,这些特点又比北京猿人进步。时代为距今20万年左右。已发现石制品800多件,主要是形体较小的石片石器,有刮削器、尖状器、石锥与雕刻器等
2001年甜水沟遗址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