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3所】季鹏:乌尔姆设计学院终结之后的国际性影响力

今天给大家呈现的是

季鹏老师撰写的精彩文章

《乌尔姆设计学院终结之后的国际性影响力》

欢迎大家在留言区积极讨论哦

  作者简介  

季鹏 Ji Peng

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设计学博士。

现在南京艺术学院高职成教学院任副院长,任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公共艺术系主任。教授设计基础、公共艺术、实验艺术课程。

中国壁画学会会员,江苏省建筑壁画学会会员,江苏省室内设计协会会员。

乌尔姆设计学院终结之后的国际性影响力

季鹏 Ji Peng

摘要:成立于1953年的德国乌尔姆设计学院(HfG Ulm)是一所非同寻常的设计学校,被誉为德国设计教育史上继包豪斯学院(Bauhaus)之后的“第二个里程碑”。乌尔姆设计学院在1968年因种种原因无奈落幕后,集中体现德国现代设计教育的“乌尔姆模式”却在欧洲以外的美洲、印度、日本,特别是拉丁美洲等世界范围内得以推广与发展,成就了乌尔姆设计学院神话般的光环。在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实践证明,建立在工业化国家需要基础上的“乌尔姆模式”在非工业化国家同样可行。

关键词:乌尔姆设计学院、乌尔姆模式、基础课、包豪斯
曾就读于德绍时期包豪斯学院的瑞士人马克斯·比尔(Max Bill,1908-1994)在担任乌尔姆设计学院首任校长时,雄心勃勃地提出“由汤匙到都市,参与新文化的建设”的目标,继承了包豪斯强调社会责任感的教育理念。
然而,在乌尔姆设计学院内部,学院创始人之一的奥托·艾舍(Otto Aicher,1922-1991)和1954年加入的阿根廷人托马斯·马尔多纳多(Tomás Maldonado)率先向包豪斯传统提出了质疑。1957年,不可化解的矛盾导致马克斯·比尔离职,校长委员会新成员马尔多纳多全面改革了教学体系,从基础课程的“去包豪斯化”开始,尝试在设计、科学与技术之间建立一种全新的密切关系,逐步形成体现德国现代设计教育的功能主义、理性主义与科学主义的“乌尔姆模式”。

(图1)库堡山上的乌尔姆设计学院校舍

01

乌尔姆模式对拉丁美洲地区现代设计教育的影响

乌尔姆设计学院的命运终究敌不过与政治家的博弈,学院的最后几年完全纠缠于政治纷争和财政危机之中,加之内部矛盾重重,许多重要的教员纷纷淡出。1965年,校长委员会成员汉斯·古格洛特(Hans Gugulot,1920-1965)去世后,马尔多纳多也于1967年离开乌尔姆远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院执教。在此之前,接受了慕尼黑奥运会视觉设计委托的奥托·艾舍已经不再负责学院的运作,乌尔姆设计学院强盛时期的活力在急速消褪。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学院的关闭意味着一切在库堡山[1](Kuhberg)之外的地方有了全新的开始。学院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随着乌尔姆人的散去,在更大范围内得以传播。比如霍斯特·里特尔(Horst Rittel,1930-1990)执教于斯图加特造型艺术学院,他的规划理论对斯图加特大学的课程体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理论课配合实践课形成课程群。许多其它院校也纷纷效仿类似的教学模式,乌尔姆的方法论被广泛接受渐成生活常识。
在20世纪60年代,拉丁美洲各国都将工业化作为国家的发展目标,而在此之前的50年代,欧洲先锋艺术已经改变了拉丁美洲地区的艺术生态,并开始带动现代设计运动。乌尔姆设计学院的设计教育理念是紧密结合工业化的社会发展,非常切合拉丁美洲地区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乌尔姆设计学院对巴西设计教育最重要的影响是参与巴西工业设计高等学校的筹建。早在1956年,里约热内卢现代艺术博物馆的馆长尼欧马·M·毕滕科特(Niomar M. Sodré Bittencourt)女士就在欧洲会晤过马克斯·比尔与马尔多纳多,表达了成立一所设计类技术学校的愿望。马尔多纳多根据乌尔姆设计学院的教育经验制定了一份教学计划,这份计划得到了瓜纳巴拉州(Guanabala)州长的支持,瓜纳巴拉州在巴西的国家工业化进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从1959年起,马尔多纳多与奥托·艾舍在里约热内卢进行讲学,之后,乌尔姆设计学院的毕业生亚历山大·沃尔纳(Alexandre Wollner)与卡尔-海因茨·贝尔格米勒(Karl-Heinz Bergmiller)继续主持设计教学。贝尔格米勒在1963年作为筹备委员会成员参与了巴西工业设计高等学校的建校工作,学校由此传承了乌尔姆设计学院注重科学与技术结合的教学理念,工业设计高等学校的毕业生们再将乌尔姆的设计教育思想在巴西继续发挥着积极的影响力。
马尔多纳多执教乌尔姆设计学院之前,在阿根廷发表的关于阿根廷工业化发展的论文就产生了推动力。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阿根廷政府致力于国家工业和工业设计的发展,成立了工业设计研究中心(CIDI),马尔多纳多与吉·彭西培(Gui Bonsiepe)自1964年起参与了研究中心的工作。1968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支持下,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举办了拉丁美洲工业设计教育的教学活动,阿根廷工业设计研究中心加入了国际工业设计学会理事会(ICSID)。马尔多纳多成为理事会的主席后对拉丁美洲地区的智利、秘鲁等国的工业化发展产生了后续的影响。[2]
马尔多纳多、马克斯·比尔、吉·彭西培和克劳德·施奈德(Claude Schnaidt,1931- 2007)等乌尔姆设计学院教员在拉丁美洲的客座教学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的现代设计教育。特别是吉·彭西培,离开乌尔姆之后长期活跃在美洲各国,最终以软件研发专家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工作。他曾经担任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和国际劳工组织(ILO)在印度、葡萄牙和古巴等地的设计顾问,其撰写的3部著作80余篇论文,涉及工业设计、包装技术、技术政策、设计教育与方法论,发表在阿根廷、巴西、加拿大、智利、哥斯达黎加、古巴、厄瓜多尔、法国、东西德国、印度、日本、墨西哥、西班牙、瑞士、英国、美国、苏联和南斯拉夫等国的专业期刊上,[3]影响巨大。
02

乌尔姆设计学院设计教育思想在美国的发展

如果说莫霍利-纳吉(Moholy Nagy,1895-1946)与约瑟夫·阿尔伯斯(Josef Albers,1888-1976)作为包豪斯基础课的代表人物,向美国输出了包豪斯的设计思想与教学模式,将乌尔姆设计学院教学理念在美国继承与发展的代表人物则是威廉·S.·胡弗(William S. Huff)。
胡弗毕业于耶鲁大学,拥有艺术学士和建筑学硕士学位。1956年,他获得“福布莱特 奖学金”在乌尔姆设计学院学习一年,这一年他参加了基础课的学习。回到美国之后,胡弗作为建筑师在路易斯·康(Louis Kahn,1901-1974)位于费城的事务所工作。他希望有机会将乌尔姆设计学院的基础课教学模式,介绍给美国一流大学的建筑学院。虽然耶鲁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没有接受胡弗的教学计划,但是卡耐基技术学院建筑系主任保罗·施魏克(Paul Schweikher,1903-1997)认为,胡弗的基础课具有时代的前瞻性,对于振新卡耐基技术学院建筑系是个不可多得的良机。1960年胡弗开始将马尔多纳多的基础课教学方法作为基础,乌尔姆设计学院基础课程中的抽象艺术、对称性、拓扑学、序列与符号学等都被胡弗运用在教学中,在此基础上再发展出其它的课程方向。1962年,马尔多纳多从阿斯彭(Aspen)旅行回程时途经匹兹堡,专程看望了胡弗,对胡弗两年来的教学努力给予了高度评价,并邀请胡弗将教学成果带回乌尔姆。

(图2)威廉·S·胡弗指导的加州理工学院学生基础课作业——“色彩网格”

自1963年,胡弗作为客座教师在乌尔姆执教,此时的基础课已经从胡弗就读时的共同基础课分化为专业引导课,他对于基础课的专业分化持支持态度。与此同时,胡弗在卡耐基技术学院继续他的教学研究。1965年,胡弗就“对称性在设计教育中的应用”课题撰写了多部专著,课题获得了美国“艺术与人文教育计划”的官方认可。
1974年,胡弗进入国立纽约州布法罗大学建筑系任教直到1998年退休。马尔多纳多曾经提出的关于基础课教学内容以递减原则融入四年设计教学体系的构想,在乌尔姆未能实现,却由胡弗在布法罗大学部分地得以实现。

(图3)威廉·S·胡弗指导的布法罗大学学生作业——“倒数的魔力'

除了胡弗,马尔多纳多曾在1966年出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人文委员会的研究员,1968-70年间担任该校建筑学院教授;亚伯拉罕·莫莱斯(Abraham Moles,1920-1992)于1976年担任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客座教授;奥托·艾舍曾在耶鲁大学客座执教;赫尔伯特·欧尔(Herbert Ohl,1926-2012)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卡耐基技术学院、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和德州农工大学等学院担任客座教授。电影制作系教师克里斯蒂安·史道伯(Christian Staub)担任过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客座教授,1967年起任华盛顿大学的摄影教授。众多乌尔姆人在不同程度上对美国的现代设计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
03

乌尔姆设计学院对日本设计教育的影响

学院档案馆的资料显示,前后15年总共有20位来自日本的学生在乌尔姆设计学院注册学习。相比战后前往美国求学的大批日本人,20位留学生在乌尔姆可谓微不足道。然而,比较乌尔姆的其他亚洲国家留学生的数量,日本留学生已经是一个庞大的群体。除了日本留学生之外,还有3名来自印度、2名来自印度尼西亚,来自越南、泰国和韩国的各1名。
战后的日本社会,其工业、经济、教育乃至生活方式,都深受美国的影响,包括设计审美和设计教育无一例外。特别是日本的工业设计和设计教育,几乎就是美国模式的翻版。60年代进入丰裕社会的日本,参照美国的市场经济模式,工业设计成为设计领域的重点。日本社会进入现代化转型时,设计精神却面临断层,而这种设计精神的延续,日本人从乌尔姆的设计理念之中找到了出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设计教育机构是1967年成立的东京武藏野艺术大学设计科学系,以及1968年在设计史家小池真治(Shinji Koike,1901- 1981)的主导下成立的九州技术学院。小池真治将艺术与科技进行结合,使得九州技术学院很快发展成为福冈国立大学,小池真治成为第一任校长。
1965年,小池真治参加了在乌尔姆设计学院举行的国际工业设计学会理事会(ICSID)以“工业设计师的教育”为主题的研讨会。会上马尔多纳多提出了“综合环境设计”的理念,小池真治深受启发。九州技术学院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理念:“科学,作为技术的基础,与可以想见的最自由的表现人类精神的艺术进行结合,并以此为基础全面规划和设计面向未来的技术及其功能”。
60年代,日本很快面临国际性的工业国家物质过剩、南北差异以及环境问题。日本社会需要新的设计思路,通过改革设计教育推动设计的进步。向井修太郎(Shutaro Mukai),曾于1956/57学年在乌尔姆设计学院参加了基础课的学习。1963-65年,他获得“亚历山大·洪堡奖学金”再度前往乌尔姆,在马尔多纳多的研发团队学习一年,并且在汉诺威大学工业设计学院学习一年。留学德国期间,向井修太郎一直规划着在日本建立一所新型的设计学院。当武藏野艺术大学与他联系,希望对原有的教学体系进行改革时,他建议用“设计科学系”取代原来的工业设计系,教学定位即设计和科学的结合,包括设置具有乌尔姆设计学院色彩的实验性基础课教学。

(图4)向井修太郎在武藏野艺术大学给出的课题作业——基于对称性的空间转换

1989年,作为武藏野艺术大学成立60周年庆典的活动之一,设计科学系以“事物的伦理”为主题举办了乌尔姆设计学院作品展,在东京、京都和名古屋等地巡回展出。在设计科学系成立以来的30多年中,始终与前乌尔姆人保持着联系,马尔多纳多、奥托·艾舍、赫伯特·林丁格尔(Herbert Lindinger)、马克斯·本瑟(Max Bense,1910-1990)、马克斯·比尔、威廉·S·胡弗和吉·彭西培等人都曾先后在设计科学系举行讲座和主持设计工作坊。向井修太郎将他的设计教育探索定义为一个与乌尔姆思想息息相关的设计运动。[4]
在乌尔姆的日本人,最著名的是1964-67年执教于视觉传达系的客座教师杉浦康平(Sugiura Kohei)。杉浦康平认为,正是在乌尔姆唤醒了他对亚洲的觉醒。他在访谈中说道:“德国的体验就像是站在德国人为我准备的、擦亮的镜子面前。我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异文化映衬下的自我形象。”[5]杉浦康平在学习了欧洲现代主义艺术之后,将西方设计美学融入到东方哲学与审美之中,形成影响现代设计的“新和风”。日本文化中东西方文化并存现象,使得日本的设计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图5)杉浦康平在乌尔姆设计学院客座执教

战后西德的设计教育在很多学院都得以蓬勃发展。与魏玛时期包豪斯的一枝独秀不同,乌尔姆设计学院在西德的重要性显然不足,特别是过于理性甚至沦为教条主义的设计教育思想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然而,得益于欧洲工业设计领先拉丁美洲20~30年的先进性,乌尔姆设计学院的教学体系对于新兴工业国家设计教育的起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乌尔姆设计学院解散后,大约80名乌尔姆师生成为德国各高校的教师,大约同样多的人在德国以外获得教职,占到乌尔姆设计学院所有师生的近18%。他们延续着乌尔姆设计学院的未竟的实验,将乌尔姆的设计文化带到世界各地。

 注释 

[1]乌尔姆设计学院校址所在地,学院关闭后校舍为乌尔姆大学医学院长期占用,目前医学院已迁出,校舍改造为乌尔姆设计学院档案馆。

[2]参见Hatje Cantz,ulmer modelle,modelle nach ulm,hochschule für gestal- tung 1953-1968【M】,Ulmer Museum | HfG-Archiv,2003,S.118-121.

[3]【德】赫伯特·林丁格尔,《乌尔姆设计——造物之道》【M】,王敏 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第273页。

[4]参见Hatje Cantz,ulmer modelle,modelle nach ulm,hochschule für gestal- tung 1953-1968【M】,Ulmer Museum | HfG-Archiv,2003,S.118-121.

[5]【日】杉浦康平,《亚洲之书·文字·设计:杉浦康平与亚洲同人的对话》【M】,杨晶、李建华 译,台北市:Net and Books,2006年版,第21页。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丨季鹏
编辑丨陈燕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