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山就是查山?
李嘉球
去年路过遮山脚下的光福苏州太湖科技产业园,发现东西走向的公路路牌上赫然写着“查山路”三字,心头不由得一惊:怎么“遮山”变成了“查山”?后来又听朋友说,遮山村也改为查山村了。
笔者老家就在遮山附近,遮山村曾有亲戚,从来没有听说过“查山”这个名字,回家赶紧翻书查阅,探求究竟。
遮山全称玉遮山
遮山,全称玉遮山,又称玉屏山,位于光福与木渎藏书、高新区东渚交界处,距离光福镇区东五里。明《正德·姑苏志》云:“玉遮山,在阳山之南,横列如屏。今但呼为遮山。”清《康熙·吴县志》云:“玉遮山,在阳山南,遮列如屏。今但呼为遮山。”《道光·光福志》记载基本相同,《民国·吴县志》云:“玉遮山,在雅宜山北。其山横列如屏;又名玉屏,今但呼为遮山。”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上述记载对“玉”字没有作出任何解释。那么,这个“玉”字是什么意思?
其实这里的“玉”字,指代的是月亮。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月宫里有洁白如玉的兔子,陪伴嫦娥并捣药。晋朝傅咸《拟天问》云:“月中何有?玉兔捣药。”古人以金乌指代太阳,以玉兔指代月亮,唐朝韩琮《春愁》有“金乌长飞玉兔走,青鬓长青古无有”诗句,元朝杂剧《追韩信》第二折中有“明滴溜银蟾似海山,光灿烂玉兔照天关”之句。清代小说《说岳全传》第十三回云:“不多时,早已金乌西坠,玉兔东升。”
无论是玉遮山还是玉屏山,都是一个意思:即此山横列犹如一道屏障,遮挡住了天空中的月亮。中国古代地名文化内涵丰富,由此亦可见一斑。
旧时,光福有个富有地方特色的习俗——虎山桥看月(或称玩月、踏月),即站在光福古镇北边的虎山桥上,观看东边玉遮山月出。此俗曾经风靡一时,申时行、钱谦益等名人都曾到此体验,并有诗文赞美。万历四十五年(1617)八月十八日,著名诗画家李流芳曾到此赏月,并写下《虎山桥踏月》:“虎山桥头山色暗,明月迟我犹徘徊。凭桥东望遮山立,明月正向遮山出。遮山遮月不遮光,陆离宝气初离室。须臾山尖露半湾,突兀捧出黄金盘。四山苍然一水白,玉刻桥梁金作栏。”生动诠释了玉遮山名的含义。
玉遮山南北走向,长约1500米,四周群山围拱,“其南有按山、化山、苦竹山;其北有蜀山……土人呼凤凰山;又北为野虚山,亦曰雅虚,两山夹峙,中有路通,俗名风弄。东南有贞山,初名蒸山……东有官山、马山;以东为雅宜山”(清《乾隆·吴县志》卷四)。玉遮山、蜀山(今称凤凰山或城隍山)、野虚山之间的这条风弄,俗称师姑山弄,曾是旧时光福陆路通往苏州的必由之路。从苏州胥门出发,向西行走,穿过白马涧、贺九岭、篁村、官桥、师姑山弄,再向西走是山脚头、北沟上、崦东,到达光福镇。明初著名诗人高启《雨中过遮山》诗云:“寻钟入苍茫,一涧复一崦,落叶去方深,山扉雨中掩。”明苏州状元吴宽《游玉遮山》诗云:“见山不识山,借问山中人。玉遮亦深秀,翠色耸嶙峋。肩舆绕其趾,面面松杉新。峰峦稍回伏,穹窿复呈身。细草被长岸,盛夏无埃尘。乘闲即行乐,愿作兹山宾。”蔚然深秀,嶙峋耸翠,盛夏时节特别清凉舒适,诗人愿意在遮山做嘉宾。
光福西边另有查山
在西太湖岸边的光福西碛山前有一座查山,它与遮山正好是方向相反,一座在西边,一座在东边。
查山,因南宋查莘隐居于此而得名。查莘,字耕野,安徽休宁人,“性喜登临,既遍览云海、匡庐、罗浮诸胜,归思卜居吾吴,而靡有定所”(明查应兆《查山隐居记》,下同)。南宋淳祐年间(1241—1252),他偕郡人来到光福,“徜徉邓尉、玄墓间,爱其湖山之闲旷,并乐其风土之清且嘉。”于是买地于西碛山东南,诛茅造屋,栖隐其间。他在屋四周遍栽梅树,自榜居屋“梅隐庵”。在庵旁开凿巨潭,“梅林交错,亢旱不涸”,在池潭崖壁上镌刻“梅花潭”三字。查莘于此“课耕读书,优游自得,暇则赋诗寄兴,与二三同志啸傲峰巅,徘徊于熨斗柄上,眺望讴吟,无意于当世矣”。他志趣高洁,“力田自给,未尝苟取于人”,且“好施与,年丰则积羨余以备旱潦,遇歉岁乃罄所有,以济贫乏无少吝”。深受当地百姓拥戴。死后就葬在梅花庵旁,郡守常懋为其撰写墓志。后人为了纪念他,将这座小山称作查山。光福山里人纷纷效仿,遍植梅花,逐渐形成“种梅如种谷”的习俗。
查山,远看形似一件绣裘,故又名绣裘山,亦称茶山。清《乾隆·吴县志》云:“茶山,一名绣裘山,在西碛(山)之左、弹山之右,高不二仞,广不二十步,状类土阜,而通体皆石,南去太湖不百步。”查山是座蕞尔小山,自从明万历年间著名诗人、画家李流芳买山拟筑六浮阁后,声名远扬。
当地老百姓呼“查”字为“槎”音,清初徐枋因此写作“槎山”,并绘入《邓尉十景》画册,著文云:“邓尉看梅名胜处,玄墓称绝……惟槎山则三面皆崇山峻岭,复于平田中突起一小山,山之麓直入湖中。登山瞰湖,则远水兼天,一望无际;而回顾三面,凡岩壑壁坞篱落,丛薄幽深,窈窕曲折,层叠无非梅也。春日既丽,花光照眼,正如玉波云浪汹涌青峦碧岫间,自与澄波万顷争奇。”小山曾以梅花著称,顾汧《茶山诗》云:“怪石嶙峋点绿苔,短筇徙倚久徘徊。游人为问勾留处,千顷湖光万树梅。”
冯桂芬《同治·苏州府志》则认为历代地方志写作“茶山”都是错误的,“(西碛山)又南为查山。按查山,旧志皆作茶山,误。”《民国·吴县志》亦云:“土人呼'查’字为'槎’音,旧志因误作茶山。”
冯《志》正本清源
在苏州古代地方志中,只有明洪武卢熊《苏州府志》将遮山作查山。卢《志》是第一部真正意思上的苏州府志,筚路蓝缕,功不可没。但该志也存在不少不足,例如卷第二“山”的记载,没有固定的顺序,忽东忽西,忽左忽右,每座山距离县城的里数更因受当时条件的限制很不正确,称“查山,在(吴)县西南六十里”,而称旁边的蜀山则云“蜀山,在(吴)县西南四十五里”。卷首“吴县界图”中有光福山、铜坑山,没有查山或茶山。正文卷第二“山”中有查山,而没有玉遮山。正因为如此,《姑苏志》以及后来历代《苏州府志》《吴县志》都是在记载“玉遮山”之后,把它作为注释存疑保留。《姑苏志》云“旧《志》为查山”,《崇祯·吴县志》云“卢熊《府志》为查山”,《康熙·吴县志》则用小一号字体附记“卢熊《志》作查山”,《乾隆·吴县志》则为“卢熊《府志》为茶山”。
这个曾经长期悬而未决的疑题,直到清朝同治年间,编写《苏州府志》时找到了文献依据,才彻底得到了解决。冯《志》云:“(西碛)山之西南为迪山……又南为查山。按查山,旧志皆作茶山,误。卢《志》以玉遮山为查山,亦误。今据查应兆《查山隐居记》订正。”态度坚决干脆,意思清楚明白。
在苏州方言中“遮”“查”不分,普通百姓书写图方便,将“遮”写成“查”不足为怪。但是,所有官方志书都写明“今但呼为遮山”,没有写“但呼为查山”的。
新编《光福镇志》(2005年6月苏州大学出版社)载:“玉屏山,原名玉遮山,位于镇东北与东渚镇交界处,南北走向,长约1500米,海拔192米。北峰称查山,或遮山,高155米。”所谓“北峰称查山”云云,其实还是没有摆脱卢《志》的影响。从山体实际形状来看,并无南峰、北峰。笔者朋友家世居遮山下,村庄祖祖辈辈都称“遮山”。民间也有俗呼“上山脚头”的,而从来没有称呼“查山”的。
玉遮山文化积淀丰富,山上曾有卧牛峰、读书台、钵盂泉、洗砚池、仙人洞、千步街、积绿园、卧花坡、千年松、百丈崖十景,苏州状元彭定求有《玉遮山十景诗》。顺治十二年(1655),著名文学家汪琬到玉遮山游览,一见钟情,欣然取号玉遮山人,从此以玉遮山人自称近20年,还出过诗集《玉遮山人诗稿》。还有多位文人以玉遮山命名自己的诗文集,刘潢有《玉遮山房诗稿》,赵塘亦有《玉遮山人诗稿》,顾礼琥有《玉遮山房集》。旧时,山上有古龙潭庵等寺庙,元代连州知州虞成夫、明朝刑部侍郎王心一(包括其祖王应贤、父王有极)等多位名人归葬此山。
苏州葑门彭家更是情有独钟。彭定求祖父彭德先晚岁看中此山,“买地于玉遮山,更号曰玉遮山樵”,卒后葬于此。彭定求父亲彭珑、岳父李嘉猷也葬在此山。康熙二十八年(1689),彭定求在此筑玉遮山房,撰有《玉遮山房记》,勒石竖碑。彭定求几乎年年来祭扫,盛夏时节还常来此避暑,“一哄红尘逼市阛,清和风景且寻山……松庐忽听流莺啭,仿佛幽人剡水间。”先后写下玉遮山的诗几十首之多。诗人姚承绪亦有《玉遮山》诗云:“千峰层叠落岩花,赢得屏风号玉遮。松老千年巢鹳鹤,崖开百丈卧龙蛇。探幽疑入山阴道,积翠犹封洞口霞。此是江南平远景,夕阳满地乱云斜。”盛赞此山是江南平远胜景。
地名是考察地方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传递文化的信息基因,关乎古代文化的传承,因此对待地名要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