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大闸蟹膏黄味美,这样搭配着吃更健康!

  “秋风响,蟹脚痒。”金秋时节,又到了大闸蟹成熟上市的时候。肉质鲜美丰厚,壳薄膏黄油足的大闸蟹成为了市民餐桌上的“新宠”。肥美的大闸蟹虽美味,但却不宜多吃,今天就由佛山市中医院营养科潘永主任中医师为大家介绍如何吃大闸蟹才更健康。

吃蟹最佳搭档——紫苏、醋和姜茶

  金秋十月,是吃螃蟹的好日子,尤其是有“蟹中之王”之称的阳澄湖大闸蟹,膏腴黄美,回味甘香。

  潘永指出,中医认为,蟹能健肾壮筋骨,但性大寒,要想健康地享用蟹的美味,最好备上“小三样”--紫苏、醋和姜茶。

  “想最大限度地保留蟹的原汁原味又确保饮食安全,市民可以选择清蒸。”蒸的时候在螃蟹的尾部放几片紫苏,可以起到辟腥、杀菌、祛寒的作用。因蟹以微生物和腐食为生,鳃及胃肠里藏污纳垢,蟹胃更是俗称的“屎包”。新鲜紫苏既是香草也是一种中药材,不但可辟去蟹的腥味,还可行气、宽中、散寒。蟹所含异种蛋白丰富,食后容易因过敏而出现瘙痒、风团和丘疹,吃蟹后吃点紫苏叶还可解蟹毒。

  螃蟹含高蛋白、高胆固醇,食后难以消化,容易发生腹胀腹痛,所以食用时最好蘸上一点蟹醋。蟹醋除了调味外,有散瘀破结活血消食止泻的作用。

  吃完螃蟹后,可以喝一杯热气腾腾的姜茶,为品尝秋蟹这道人间美味画上完美的句号。姜茶制作简单,以姜剁末,放上红糖后熬5分钟即可,也可在姜茶中放入少量紫苏。姜茶温中暖胃、理气和中,可“中和”蟹的寒毒。另外,也可喝加了姜的温黄酒,如绍兴酒或客家酿酒等,可有助驱寒,促进血液循环。

  此外,部分市民喜爱进食生蟹、醉蟹,认为味道更鲜美,潘永就表示,由于蟹体内可能附着寄生虫、细菌等,随着进食进入人体致病;另一方面,没有煮熟的蟹肉的蛋白质不利于人体消化吸收,因此不主张经常吃。

孕妇、婴幼儿不宜多吃,浅尝要选鲜

  潘永又提醒,大闸蟹属于寒凉之物,过量进食容易引发急性肠胃炎,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故孕妇、婴幼儿以及体质虚寒、脾胃虚弱的人不宜多吃,痛风、高血脂及过敏体质人士,更应该忌口。

  大闸蟹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要想浅尝,前提是蟹一定要新鲜,最好是现煮现食。“选购时注意看蟹的眼睛是否会动,吐泡泡,闻闻有无腐败的味道,进食时肉质有无弹性等来简单判断。”

“吃蟹”时节不忘润燥

  金秋时节,食蟹最当时最滋味,不过,秋天天气干燥,气温变化快,市民还要注意润燥。潘永建议,可多食雪耳、莲子、百合等润燥食物,燥热体质的市民可以用雪梨、陈皮、冰糖煲水,气阴两虚(具有体型偏瘦、舌红、津液少、乏力等表现)以及偏热气的人则可用麦冬、石斛、西洋参、冰糖煲水,以养肺,两者均需注意的是,冰糖适量即可,不宜太甜。

  秋天也是咳嗽多犯的季节,其中小朋友最易中招,家长可以选用鸡骨草或者夏枯草煲水给小孩喝,清肝火,又或者是桑叶菊花煲水来清肝、肺热,并少吃生冷水果。

  另外,秋天阳气收敛沉降,不宜剧烈运动,否则出汗过多有损阳气,再者要早睡早起,适时添衣御寒。

(宣传科综合)

专家简介:潘永

主任中医师,营养科副主任。担任中西医结合学会广东省重症医学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围手术期专业委员常委,佛山市医学会营养学分会常委,佛山市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委员,广东省医院医院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擅长通过中医体质辨识进行辨证施膳,采用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方法,如中药调理、中医药膳、不同人群的个性化饮食治疗、益生菌疗法、穴位艾灸等,以改善身体机能,提高人体免疫能力,以预防和延缓慢性疾病的发展。诊疗范围包括慢性疾病需要调理者、特殊时期人群、亚健康人群,中西医治疗各种内科疾病,各种原因导致的营养不良的调理。

  看营养门诊前建议提前三天做一个饮食记录,包括进食种类、量、地点、时间,并带上最近一年的体检报告、检查单以及病历,梳理一下自己的不适症状以及疑惑。

  开诊时间:周一、三下午

  开诊地点:1号楼四楼营养科门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