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视频,感受21平方公里土地上承载的独特历史情怀

在英德东华镇,有一个充满异域风情的华侨茶场。二十世纪50年代,这里曾接纳了来自东南亚26个国家和地区的归国华侨。在英德华侨茶场的土地上,浇灌着享誉世界的英德红茶,接待并安置近万名归国华侨,承载着独特的历史情怀。【上图来源:王明惠,2021年摄】

航拍广东英德华侨茶场《飞越英华2》 

朱晶磊摄制于2018年

英华茶场

@英德东华镇

▲朱晶磊供图

英德华侨茶场始建于1957年,土地面积21平方公里。当年,它接待和安置了第一批归国难侨。直至1979年,英德华侨茶场先后接待和安置了来自印尼、马来西亚、印度、新加坡、越南等26个国家和地区的归侨近万人,其中印尼归侨居多。

华侨茶场的故事】

(中文印尼文双语字幕高清珍藏版)

凤凰卫视(2012)《印象岭南》栏目

2000年8月,英德华侨茶场撤场建镇,保留英德华侨茶场,成立了英德市英华实业有限责任公司,2003年撤镇合并大镇镇。2004年经省政府批准,由大镇、渔湾、黄陂、英华四镇合一并入东华镇。行政区域名称变更过程:广东省粤北曙光机械农场→广东省粤北示范农场→1956年由广东省公安厅接管改为“劳动教养农场”→1957年成立广东省英德华侨茶场→英华镇→大镇镇→东华镇。

▲吴木兰供图

半个多世纪来,英华茶场的广大归难侨和全国人民一道战胜了艰苦岁月,见证了茶场的变迁和发展,在这片土地上留下奋斗的足迹。英华茶场作为广东省安置归难侨最多的侨场之一,是归难侨的新家园。英华茶场的印尼归侨在促进印中两国文化、经济、社会交往及友谊方面发挥了良好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感恩祖国,侨心向党】

英华茶场印尼归侨回国50周年庆典

朱晶磊摄制于2017年

01

能歌善舞
令人神往的东南亚风情

归侨们秉承了东南亚能歌善舞的风俗习惯,利用业余时间自编自唱,自娱自乐。归侨子女受到喜欢载歌载舞的父母的熏陶,也是从小就爱跳舞。西爪哇的孔雀舞、苏门答腊岛的迎客舞……这些东南亚的传统舞蹈具有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冲击力,舞者们穿着颜色鲜艳的舞裙,或狂野奔放,或妩媚娇艳。一些演员手腕上还系着银铃,它们随着演员的动作发出悦耳的响声,与动听的背景音乐融为一体;还有富有民族风情的铜鼓、折扇等,与翩翩起舞的演员一起组成令人神往的东南亚风情。

尽管居住地位于英德农村,归侨们仍保留着东南亚的饮食习惯,他们以大米为主食,习惯用右手抓饭,在用餐时还喜欢边吃边喝凉开水或咖啡。印尼菜可谓“浓妆艳抹”,喜欢放咖喱只是其中一点,事实上佐料是丰富多彩的,比如椰子、香茅、肉桂、豆蔻、丁香等,味道浓重而独特。无论是逢年过节还是客人到访,归侨们都会做传统的东南亚风味小吃,他们还把自己制作的糕点作为探亲访友最好的礼品。因此,形成了英德独特的归侨文化。

02

华侨农场
全国现有华侨农场84个

全国现有华侨农场84个,其中广东23个、广西22个、福建17个、云南13个、海南5个、江西3个、吉林1个。全国84个华侨农场中,有41个系五六十年代为安置马来西亚、越南、印度尼西亚、缅甸、印度等国8万多归难侨而设立的,有43个系七十年代末为安置越南难侨而设立(越南难侨共约26.3万人,其中华侨农场安置16万人,农垦、林场安置7万人,其余为社会分散安置)。

全国现有华侨农场84个,其中广东23个、广西22个、福建17个、云南13个、海南5个、江西3个、吉林1个。全国84个华侨农场中,有41个系五六十年代为安置马来西亚、越南、印度尼西亚、缅甸、印度等国8万多归难侨而设立的,有43个系七十年代末为安置越南难侨而设立(越南难侨共约26.3万人,其中华侨农场安置16万人,农垦、林场安置7万人,其余为社会分散安置)。【数据来源:百度百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