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历史】徽州丝绸.穿越千年的历史柔软(歙县政德读本之“一江清水出新安”)

徽州丝绸:与时俱进新征程
群山缠绵,绿水相依。这是歙南名镇深渡,带给每一个身临其中的人,最为舒心的感受。深渡,初见于唐代,兴盛于宋代,历史的演绎与前行,它逐渐成为热闹的古镇。泛舟顺流东去,乘舟逆水归帆,徽州杭州相看两不厌。千年古镇,连接着古往今来多少事,悠悠,山水依旧情长留。
自然风景宜人,万物生长自由。历史上的徽州,山高皇帝远,在战乱频发的时代,成为一处安宁的所在。北方的士族,纷纷南迁西进来到徽州避难。拖家带口的车马、随行人群里,有着一些有专长的且期待过稳定日子的匠人。看着徽州的风物,喜欢山水,更喜欢安宁,择水寻地而居,开基创业。
徽州地势,“七山一水一分田 ,半分道路和庄园”。外来人口迁徙的增多与繁衍生息,粮食逐渐不敷,纵然丰收年份,亦不够三个月的食粮,更多的需要购粮。买卖是要银两的。北方迁徙过来的士族、平民,他们故土上谋生的技艺与农事,也就在徽州大地扎根。山地贫瘠无法耕种,植桑养蚕是不错的选择。
徽州的丝绸,在不同的历史年代,都有着其重要的地位。史料记载,在五代之际,刺史陶雅管辖歙县、休宁、祁门、黟县、绩溪五县时,所纳赋税中就出现了布、绵等。宋代绍兴年间,徽州一府六县征收夏税九种、秋税七种中,就有了䌷、绢。尤其是北宋政权南迁至杭州、临安,因着天时地利,徽商顺势逐渐崛起,以至于明清时期称雄数百年。因着商人的诚信经营,徽州丝绸站稳也占领了市场。
明正德初年(1506),朝廷将丝绢承包杭州、湖州的局匠,由他们负责朝廷官府的丝绸。明清时间,专门设立江宁织造、苏州织造和杭州织造。江宁织造最为出名,它的日常工作就是负责为宫里督造和采办各种丝织品,其负责人的官职为江宁织造郎中,官阶为五品。在“无徽不成镇”的时代,这三大织造所处的江宁、杭州、苏州,都有着徽商经营的丝绸布庄。
清乾隆十六年(1751),徽州知府何达善买来桑苗令民种植养蚕,设局专管,又请女师传授纺织技术。到清朝,清宣统元年(1909),为效仿西方产业竞赛,以实业救国,朝廷令各地选出精良物品,于次年四月参加江宁(南京)物产博览会。徽州府于宣统元年十月在屯溪举行首届物产会,其中歙县的汪恒昌号、汪正大号罗绢分别获得三等铜牌。徽州的丝绸,在明清的历史上,备受政府青睐,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时光飞逝,往事都归历史;改革开放,顺应潮流谋发展。运输交通的便利,徽州的蚕桑种植,在新安江畔的村镇,不断的发展。徽州多山,陡峭的山地无法种植农作物,而桑树对土地要求不高,有土就能成活,政府的大力推广,深山、丘陵都有很多农户种桑养蚕。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家改变以粮为纲的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经济作物播种的面积大幅增加。歙县响应号召,大力发展蚕桑事业。桑园面积,1980年有1.9万亩,1984年有5.5万亩,1987年有5.7万亩,1990年有6.3万亩,1995年有7.4万亩,2000年有6万亩,2001~2005年保持在5.3~6万亩。霞坑镇鸿飞村,群山环绕,溪流清澈,环境适宜,被选为黄山市的蚕种基地。
歙县种植蚕桑的农户很多,在统收统销的时代,几乎每个乡镇都有蚕茧收购站。政府统一安排收购,运往绩溪(那时隶属徽州)、岩寺(今徽州区)的丝绸厂进行缫丝加工。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加之新安江库区移民剩余劳动力安置的需要,还有徽州地区改黄山市,众多企业经营方向的调整。1988年8月,得到国家水利部的重视和支持,经黄山市计划经济委员会和歙县人民政府批准,在深渡镇甲坞口创建歙县新安绸厂。建厂初期,制度严格,强化管理,所产丝绸质量上乘,颇受市场欢迎,成为歙县十大骨干企业之一和安徽省丝绸公司定点出口企业。
歙县新安丝绸厂,一时间成为深渡乃至歙县的骄傲。1989年建成投产时员工435人,后来用工超600人。要进新安丝绸厂上班,先文化课考试,然后组织赴湖州丝绸学院分期培训两个月,再上机操作。1994年,新安丝绸厂贷款资金进行了二期技改,增加生产能力,提升丝绸的质量,新安丝绸在国内外获得一片赞誉,辉煌一时。时任省委书记卢荣景,还专门前来视察指导,成为新安丝绸厂的自豪。
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丝绸市场开始不断的发生变化。既有国际市场的冲击,也有着国家产业政策调整,更有贷款包袱及其管理出现的问题,企业开始负债而无力偿还,到2000年竟然资不抵债,只能申请破产拍卖。
碧水蓝天,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众人齐心,创新方式谋发展。2002年,国有资产重组改制,新安绸厂经拍卖,新成立黄山蓝天方园实业有限有公司。管理跟上去,质量提上来,新的公司拥有职工100余名,纺织机60余台,很快实现年丝绸面料生产能力100万米、蚕丝被生产能力近万条,再次成为黄山市丝绸行业的龙头企业。企业的出路首先在于销售,市场决定了丝绸厂的存亡,在杭州、合肥、徽州古城等地设置办事处、专营柜,开始网上销售。
2003年的“非典”出现,给丝绸前景带来一丝不安,让传统的丝绸企业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现实往往不尽人意,但想法总是要有的。人们的思想观念,开始不断的改变,不再窝在家里,守着一亩三分地。很多人开始闯荡江浙沪,十万歙人闯织里去做裁缝,但年老体弱者或识文断字差的,依旧留守山村。植桑养蚕,还是很多人家重要的经济来源。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爆发,太平洋上空的一阵风,影响了丝绸企业的出口。为保障茧丝质量,方便广大茧农,公司投资建立了十万人家桑蚕合作社,注册“十万人家”“徽桑人家”商标,后来又加注册“益旺”“赛金丝”两个商标,专门生产蚕丝被、丝绸床上用品、丝绸旅游产品,并着手开发徽文化丝绸礼品和桑蚕附属品,蚕桑茶、桑果酒等新产品很快出现在国内的销售市场。
市场在闯出来的,公司开始利用自己生产的优质生态丝圈,开发徽州古典旗袍的研发,使古老的徽州旗袍工艺得到传承发扬光大。徽州古典旗袍产品走俏大江南北,远销国外。2013年8月,徽州旗袍制作传统技艺成为黄山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科技的不断发展,电脑提花印制的丝绸,在市场上占据的份额越来越多。蓝天方园公司的机器,都是上世纪的老式设备,员工因年龄问题或退休,或离职,开始不断减少。老机器、老员工,公司的未来怎么走?为了生存与发展,必须考虑的问题。
深渡镇多年打造百里新安江山水画廊,成为全国知名的旅游特色小镇,“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大形势的变化,影响着公司的未来,开始调整思路,打造歙县丝绸文化园。“研学游”兴起,公司前景重新构架铺设。2017年公司审时度势,开始朝着新的目标进发,博采众长,因地制宜,融入杭州都市圈,成立黄山市山水画廊丝绸文化园有限公司,积极打造特色丝绸文化。2019年接待游客超过20.7万人次。
付出真情,必有收获。走进公司,迎面而来的汉代张骞的塑像,令人不自禁的走进历史,想起丝绸之路。综合性的博物馆、机器轰鸣的老车间传递徽州丝绸文化的古往今来。游客的参观,从养蚕宝宝开始到制丝绸的每个流程,都在眼前呈现。颇具特色蚕花菜和徽州菜的特色餐厅,同时容纳一千人就餐的大餐厅,更有带着浓郁北798特色的音吧,每一处都值得回味。游客入住特色民宿,晚上盖公司自产蚕丝被。一觉醒来,如果喜欢,可以和工人一起现场拉丝制作蚕丝被,货真物美价廉,包装带走,成为馈赠亲朋的伴手好礼。
众人齐心,其利断金;与时俱进,更具匠心。蓝天方园实业有限公司由单一丝绸加工企业,转型升级为茧丝绸产业农业产业化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的特色旅游,以及研学旅游新型丝绸工业经济综合体。公司的创新发展,将服务更多的需求者,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徽州丝绸记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