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要被“一万小时定律”骗多久?这才是AI时代的生存法则…

赢在起跑点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重点是勇敢拓展自己,在不断试错中找到自己真正有热情的事情。

作者:蝎子号。如果喜欢蓝橡树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

你相信“一万小时定律”吗?

你相信“一万小时定律吗?”

美国畅销书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首次提到“一万小时定律”。他认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平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

一万个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

在这种理论的支持下,“赢在起跑线”的观点就大有市场,尤其在教育领域。“一万小时定律”非常契合中国人所说的“天道酬勤”、“笨鸟先飞”。对父母而言,他们相信尽早帮孩子寻找到奋斗方向,勤学苦练,孩子就大有可能成功。

从小勤学苦练的朗朗

尽早确定人生目标,专心致志的路线是否是成功唯一的标准答案?很多人受限于各种条件起步晚了,等待他们的就是注定的失败吗?

最近我看到了一本书,英文名是“Range”,港台翻译成《跨能制胜》。

这本书作者叫大卫·艾普斯坦(David Epstein),是一名体育记者,对体坛名将的成功经历如数家珍。同时他也为一家独立的非营利新闻编辑部工作,采访过很多专业领域的成功人士。

本书作者大卫·艾普斯坦是一名出色的记者

他发现,我们往往会对少年成名的案例津津乐道,误认为这才是成功的密码,但更多成功人士却并不是“赢在起跑线”上的那些人。

在书中,他提出了几个反常识的理论:

  • 否认“赢在起跑点”的单一价值。

  • 过早实现术业专攻,会损害一个人的长期发展。

  • “三分钟热度”型的全能型人才更受欢迎。

如果你也是一个深陷“一万小时定律”,对孩子的未来感到焦虑的家长,不妨看看《跨能制胜》说了什么。

圈养的老虎·伍兹,

放养的罗杰·费德勒

“一万小时定理”最知名的实践者是高尔夫明星老虎·伍兹。

众所周知,7个月大时,伍兹的父亲给了他一根推杆,10个月大的伍兹就开始模仿父亲挥杆。而他2岁时的视频就已经可以在网上和全国电视上找到。21岁,老虎·伍兹已经是全世界最优秀的高尔夫球手了。

16岁的老虎·伍兹

老虎·伍兹的经历很符合我们一贯印象中对于成功该有的样子——赢在了起跑线上。

然而,网球名将罗杰·费德勒的经历却与“起跑线”理论背道而驰。

费德勒在专攻网球前尝试过的运动种类多得难以想象:壁球、滑雪、拳击、足球、羽毛球、滑板、篮球、游泳,甚至摔跤……

虽然费德勒的母亲就是一名网球运动员,但她拒绝教孩子练球,因为小费德勒根本就不配合。

一直到费德勒十多岁的时候,他才发现自己热爱网球,专注练习网球。

费德勒赢过20座大满贯冠军,还曾经连续拿下237周世界排名第一,这也是男子网球界里的最高纪录。

费德勒告诉记者,正是早期大量接触各种运动,才锻炼出身体的协调性和运动能力,这些能力带给他独有的优势。 

输在起跑线,却赢在终点的例子不仅发生在体育领域,在艺术和文学等多个领域都有很多铁证。

比如《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和画家凡高,他们是在兜兜转转的人生道路中,在接近30岁的时候才刚刚找到方向。

那些杰出的音乐家并没有花更多时间在刻意练习上,而是尝试到第三样乐器,才渐渐摸索出自己专攻的术业,即便像马友友那样早慧的音乐家也有一段不明确的时期。

马友友

研究还发现,那些较晚才找到奋斗目标的人,往往比起过早进入专业领域的同龄人表现更为优秀。因为他们是真正挖掘自己兴趣所在后的选择,自我驱动更强。

为什么老虎·伍兹的成功经历全球皆知,甚至是不熟悉高尔夫运动的门外汉,但费德勒的成长经历,即便是粉丝都知之甚少?

作者大卫·艾普斯坦认为,部分原因是老虎·伍兹的成长故事富有戏剧性,但绝大部分是因为这个故事看起来更顺理成章——赢在起跑线,赢在终点线。大家相信通过参考伍兹的成长经历,能给自己的人生带来正面影响。

但作者提出,这种思维有一个致命的缺陷:把高尔夫球的练习模式复制到我们绝大部分需要学习的领域后,其实都是极其糟糕、可怕的路径。

一个健康的生态环境,

既需要鸟类也需要青蛙

为什么高尔夫球式的练习模式是糟糕的模式?

在解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介绍心理学家罗宾·贺加斯(Robin Hogarth)关于学习环境的理论。

贺加斯认为学习环境分为两大类别——

友好学习环境(Kind learning environment),学习有清晰的步骤和目标;明确一成不变的规则;及时、准确的回馈;每一年的工作都大同小异。

比如围棋大师的成功,很大程度是基于反复出现的模式的把握。这也就是围棋可以轻易自动化,阿尔法狗可以战胜李世石的原因。高尔夫球的练习也是如此。

恶劣的学习环境(wicked learning environment),学习没有清晰的目标和步骤;规则通常会模糊不清;没有重复的模式;结果不会及时出现。

比如HR对求职者表现的评价,很多涉及人类行为,且无法预料的环境。

对于友好的学习领域,可以通过反复不断练习达到精通。然而真实世界的环境是非常复杂的,我们不能单靠经验就解决所有问题,如果只是呆在友好的领域就会缺乏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友好的学习领域非常容易被人工智能替代,因为电脑在处理重复劳动时,比人类更不容易犯错。可预见的未来,许多重复性或依靠单一领域的工作,会很容易被取代。

我们身处的正是一个复杂多变的世界,唯一不变的东西就是改变。通过在练习高尔夫球,即在友好的学习环境中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无法应对复杂的世界。换句话说,过分专攻某一领域,在起跑线上获得领先很可能是一种幻觉。

回过头来说,作者并不是要全盘否定“老虎·伍兹”的成功,他认为,目前这个世界过分关注和鼓励“老虎·伍兹”式的成功是值得警惕的。

尤其当一个世界的“恶劣环境”越来越多时,我们更需要关注“费德勒式”的成功,在不确定性中找到答案。

一个健康的生态环境,既需要鸟类,也需要青蛙。

什么是适用于AI时代的成功法则?

《跨能制胜》的港台版有一个副标题:适用于AI世代的成功法。的确,在颠覆了一万小时打造天才的迷思后,作者接下来的观点更是颠覆常识。

他认为,在起跑点上过分专注某个领域,未来不仅不会赢在终点,反而大有可能输得一败涂地。

尤其是在AI时代,跨领域思维的能力将变得前所未有重要,过分的专注已经不是有优良品质,而是成功路上的绊脚石了。

西方有一个谚语:假如一个人手里有一个锤子,那他往往就会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钉子。意思是,如果一个人过分专注单一的知识,就会习惯性把同一个知识去处理所有问题,过度专业化使一个人的想法变得狭隘,陷入盲点,看不到其他的可能性。

书中提到了一个InnoCentive的网站,看名字就很有意思——名称取自“Innovation”(创新)与“Incentive”(激励)两词。这个网站的作用是把各自领域难以攻克的难题公开征求不同领域的人,寻找破题之法。

这个网站的创始人谈起创立这个网站初衷时说,当一些专业领域遇到难题时,通常会偏向局部搜索的方式,仰赖单一知识领域的专家,容易造成问题陷入瓶颈。这时,无心插柳的“门外汉思维”往往可以打破盲点,从不可思议的角度来解决问题。

如何预测太阳粒子风暴的问题,已经困扰了NASA的太空专家们整整30年之久,一直有很多难题破解不了。2009年,NASA通过这个网站公开征求问题的解决之道。仅仅6个月后,一名退休的工程师Bruce Cragin发现了无线电波解决了这个难题。

为什么专家解决不了的问题会被门外汉解决?过分专注专业领域的知识,往往会被框架限制住。很多时候,知识越是精通的专才,越是容易陷入某种盲点。

作者说道:知识就像一把双刃刀,你可以用知识完成某些任务,却也可能蒙蔽你的双眼,让你看不到其他的可能性。每接触一个新领域,我们看世界的角度就会变得更宽广一些。

听完大卫·斯普斯坦的观点你有什么感受?起码对我来说还挺缓解焦虑的。

首先,改变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对孩子来说是这样,对我们这些迷茫的中年人也是如此。

其次,赢在起跑点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重点是勇敢拓展自己,在不断试错中找到自己真正有热情的事情。

新年共勉。

目前这本书没有大陆译本,但感兴趣的粉丝可以去B站上看大卫·艾普斯坦一个讨论这个观点的TED视频: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fz4y1k7xp?from=search&seid=4594151289326466705

意犹未尽

........................................

【蓝橡树家长圈】家长的圈子决定孩子的人生高度!和数万家长一起,学习最新最全教育理念和方法;与数百位牛爸牛妈畅聊教育;线上线下家长沙龙提前占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