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简析隶书摩崖经典《石门颂》 | 三品课堂
▴点蓝字加入好玩·好看的艺术圈
《 石 門 頌 》 簡 析
张 继·篇
◆本季三品课堂由三品美术馆携手“正书六家”:王友谊、王学岭、刘颜涛、张建会、张继、管峻六位老师,共同推出。
在前面的课程中,张建会老师为我们讲解了《礼器碑》与《张迁碑》之间的异同,同时指明了在隶书的诸多形态中,摩崖刻石最能反映隶书的气象。自本节课开始,张继老师将为大家解析摩崖刻石经典——《石门颂》,大家还可以订阅书法权威媒体《书法》杂志、《书法报》,获取更多精彩教学内容。
△本集主讲人——正书六家·张继
◆隶书对我来说是先入为主。虽然真、草、行、隶、篆我都写,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再加上多年来一直兼任隶书专业委员会工作的缘故,所以更是把主要精力投入在隶书上,深入地去学习、研究与创作。
背 景 综 述
主讲人简介
张 继
JI ZHANG
-1964年生-
-现为中国军事博物馆书画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隶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中华诗词学会理事-
沧海遗珠
学习建议补充
◆《石门颂》是整个隶书发展过程中鼎盛时期的代表作品。说到隶书的鼎盛期,我们把这一时期的书风大概归为以下几类:一类是清秀典雅的,像《曹全碑》、《礼器碑》、《史晨碑》等;一类是方健雄强的,像《张迁碑》、《衡方碑》、《鲜于璜碑》等;还有一类就是摩崖刻石,像《石门颂》、《褒斜道》、《西狭颂》等。摩崖刻石和那些碑刻相比,因为是在天然山壁上刻成,一般情况下质地比较粗糙,再加上受现实条件的影响,长期暴露在野外经历风霜雪雨,所以表现出来的苍劲、洒脱、朴质的风格与整个大自然非常吻合。比如《石门颂》给人一种写意的感觉,这是摩崖特质,也是它和碑刻之间的区别。
汉代摩崖刻石还有很多,其中《石门颂》绝对称得上是杰出的代表。但学习隶书从《石门颂》入手不太合适,因为它的点画特征从法度上来看,不是很严谨,这一点与碑刻不同。张建会老师之前讲到的《礼器碑》,从字法、笔法包括章法上都有很规范的处理,便于初学者学习理解。不过在对隶书有了总体的认知,法度上也有了比较好的基础之后,像《石门颂》这种比较率逸,比较朴茂的风格应为最佳选择。我们通常觉得隶书是一种静态的字体,写的时候比较拘谨,事实上通过学习《石门颂》并掌握了它的艺术创作手段后会发现,隶书同样是书写性很强的一种字体,同样能表现出与草书、行书一样的笔墨情趣,同样能抒发我们的思想感情,具有很强的抒情性。有的朋友在写《石门颂》时刻意追求比较斑驳、苍茫的表面效果,完全是做出来的,不具备书写性,不具备自然性,更不具备抒情性。
《石門頌》簡介
篆隶兼施,碑简并用
▍ 《石门頌》 局部一
▍ 《石門頌》局部二
◆《石门颂》石刻距今已近两千年,1971年因褒斜谷内修水库,和其它摩崖刻石一起移到了现在的陕西汉中博物馆。《石门颂》全称叫做《故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故”是过去的,“司隶校尉”是他的官职,“犍为”是地名,在今天的四川,“君”是对他的尊称,“杨君”指的是杨孟文,所以《石门颂》也叫《杨孟文碑》。内容记载了褒斜道遭到破坏,道路险绝,杨孟文在主持修复的过程中,克服重重困难,开通了石门之路。全文赞颂了杨孟文修复褒斜道的主要功绩。整个碑文600多字,文辞与书法皆俊美。
从书法艺术角度上来说,以篆书为基础发展而来的《石门颂》,用笔洒脱,结字有着纵放不羁的情趣。虽然说《石门颂》这种摩崖石刻和秦代的隶书都带有篆书的笔意,但是它们同西汉以简帛为主的隶书相比,《石门颂》显得更加成熟、优美。与东汉鼎盛期其它碑刻相比《石门颂》又显得更加洒脱苍茫,结字的宽博也表现了它与其它碑刻不尽相同的特征。所以历史上有人称《石门颂》为隶中草书,称其篆隶兼施,碑简并用。也有说它是融合了篆味、隶法、草意的隶书,我认为这些评价都是对《石门颂》风格比较准确的表达。我们通过对《石门颂》石刻的学习、研究,发现它的笔法中具有许多篆籀之气,与其它隶书相比没有更多的提按关系,反而更具篆书凝重的特质。
课程预告
精彩早知道
◆本讲张继老师为我们简析了《石门颂》的历史背景以及用笔、结字特征,接下来我们将跟随张老师继续学习《石门颂》中基本笔画的写法,分析部分范字的静态与动态处理,明确实临与意临中所需注意的细节,解决创作中十分重要的章法问题。欢迎大家在下方评论区留言,分享您对《石门颂》的观点以及学习经验,评论区获得认同
前八名的朋友,均有精美文房用品相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