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成虎新解
魏国的上大夫庞葱即将陪太子去赵国作人质了,临行前,庞葱和魏王有一段对话。庞葱说:如果现在有人对大王说街市上有一头老虎伤人,大王相信吗?魏王说当然不信啊,街市上怎么可能有老虎呢?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二个人来说这个事呢?”魏王迟疑了一下说,我还是不信。
“那么,第三个人继续来报,说街市上有老虎呢?”魏王没有迟疑,说,那我就信了。庞葱说:“街市距离王宫不过几里而已,大王不难了解实际情况。臣此去邯郸(就是今天的河北邯郸),距大梁(今天的河南开封)六百里,一定会有人在大王面前说臣的坏话,大王务必要甄别清楚才好。”
尽管庞葱事先和魏王打了预防针,但几年后,庞葱和太子回到大梁的时候,魏王还是彻底抛弃了庞葱……
这里的这个魏王据九哥考证还真不算是一个庸王,这个魏王是历史上颇有名气的魏惠文王。可即使有为如魏惠文王也不能免俗。庞葱能被谗言所伤,本质上不还是魏惠文王意志不够坚定耳根子软吗?
历史上,这个魏惠文王算是很长寿的了,活了81岁,而且在魏国一哥这个岗位上工作的时间也够长,足足干了51年,比他在位时间长的君王寥寥无几,六国与他同时代的君主大多被他熬死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可谓不成功。
要说失败,魏惠文王最大的失败就是耳根子软,而且没有主见,该听的意见听不进,不该听的谗言全照办。上大夫公叔痤临死前劝他重用商鞅,他不同意,公叔座于是劝他杀掉商鞅,他也没杀,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得到商鞅的秦国迅速成为魏国最可怕的敌人。用魏惠文王自己的话说叫做“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而南辱于楚”。
事实上庞葱对商鞅的评价和公孙座不谋而合,倘若魏惠文王不是因为听信了谗言冷落了庞葱,商鞅应该没有机会去秦国变法。
由此可见,成大事者至少应该具备一个条件,叫做乾纲独断,不能凡是被身边的幕僚左右。
辽沈战役前一个月,西柏坡和东野往来的电报有50多封,西柏坡的主题只有一个,就是希望东野迅速南下打锦州,切断东北国民党军退回关内的主要通道(葫芦岛海运也能退回关内,52军就是从葫芦岛跑掉的)。林总认为虽然局部上东野占据优势,但千里南下,风险太大,一方面是补给线太长,被国军切断的概率几乎是100%,最后也的确被廖耀湘兵团在彰武切断了。之所以最后东野在被切断补给线的情况下还是打赢了辽沈战役,是因为战前我军高估了锦州的城防工事,而国军低估了我军的攻坚能力。被日本人和国民党军反复加固的锦州31小时就被拿下了。倘若锦州能够再多固守一天,整个战局就大概率会被逆转。倘若锦州能够多固守二天,辽沈战役的结果十有八九就会逆转。
攻打锦州的另一个危险在于国军援军肯定会在葫芦岛和锦西方向东西对进,如果我军在锦州城下陷入胶着态势,敌东、西二路援军与锦州守军就会与我军主力在锦州城下决战,一旦形成这个局面,被敌切断补给线和退路的我军危矣。
林总的策略比较保守,林总的策略是对长春郑洞国部十几万人围而不打,用郑洞国部钓鱼,围点打援,逐步吃掉敌东北生力军。如果把东北看作一头牛,林总的战术可以归结为拽牛尾的战术,而西柏坡的战术可以叫做扳牛头。历史虽然没有假设,但今天看来林总的战术未必不能成功拿下东北,虽然时间会久一些。
电影《大决战之辽沈战役》开始有一个真实的镜头,林总的大部队到了彰武停下来了,林总给西柏坡发了一封电报,要求退回长春。罗帅和刘司令急得不行,但急也没用,这个时候可没有什么少数服从多数,林总没想通就得停下来,谁说都没用。这就叫做乾纲独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