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麦罢送锅盔的故事

看麦罢送锅盔的故事
作者:吉建军

从上年秋里麦子下种,到农历五月的麦收,农人们迎来了大半年的第一次收获。而麦罢从收完麦的那一刻,就正式宣告开始了。

在艰难的日子里,很多人家已经迫不及待地将刚刚从地里收获、已经晒干的小麦上了硙子,后半晌已经吃上了第一碗黏(干)面。这是麦收之后简短的闲暇里最美妙的时刻:心灵手巧的主妇开始尽情施展她们从小就熟悉的技艺,把一根擀面杖耍得风生水起。油泼辣子把碗和面染得火红,再浇上陈年的柿子醋,配上一把剥得光洁白净的新蒜瓣,裤袋一样宽厚的面条用筷子挑起来……

如果面条不够吃也不必担心,麦罢之后更重要的一样吃食绝对让你吃饱咥美,这就是锅盔——锅盖一样大小厚实的麦面饼。一遍啃着干硬酥软、夹着辣子的新面锅盔,一边吸溜这大老碗里的黏面,这是世界上最令人畅快的事了。

关中人对吃饭的态度几乎谦卑到虔诚的地步。而以面食为主的关中饮食,在麦罢时节渐次登场,各种平日里难得一见的面食开始大行其道。

麦罢送锅盔没有固定的日子,一般集中在麦收之后的闲暇时期。主妇们用新麦磨成的面粉烙成一个个车轮子大小的锅盔,然后送到女儿家,一方面让女儿的婆家人尝一口今年新麦打出的锅盔,表示自己的日月富足而红火,女儿大可不必担心,一心一意在婆家好好过日月,另一方面也预示着以后的日子圆圆满满,敦实而厚重。

早些年,关中地区有一个南何村,村里有一对老夫妻,生了七个女儿,没有儿子。六个女儿相继出嫁,只剩下小女儿待字闺中。每一年的麦罢,都是老两口最艰难的日月。首先是推硙子这种耗费体力的活计,让一家三口感到非常吃力。

老婆子说:“六个女儿一家一个大锅盔,光麦都得硙几十斤!”老头子说:“女儿们的生活也都艰难,趁咱们还能动弹,多帮衬她们一把。咱们年纪也大了,也不费粮。够咱们吃就对了。”

七姑娘虽然年纪最小,却最懂事,她一边推着硙子,一边又照看着锅里烙着的锅盔,对父母说:“我将来嫁人了,就不让你们送锅盔!我给你们送!”老两口笑得合不拢嘴:“好我的娃哩。这都是老规矩嘛,咱咋能反着来?”

七姑娘嫁得最远,在几百里以外的渭北,那里是产粮的地方,从没听说过缺粮的事。七姑娘出嫁之后的第一年麦罢,就带来新麦磨好的面,她在娘家把姐姐们的锅盔烙好,让老父亲一家一家送出去,自己却空手回去。
回到家里不几天,七姑娘就看见老父亲推着独轮车给她送来了一个比车轮还大的锅盔。七姑娘的眼泪一下子就流下来了。

就这样过了五六年,这一年的麦罢眼看就要到了。七姑娘早早地带了面准备去娘家。刚准备出门,却被女婿一把抓住:“你要把我的面带到啊哒去?”七姑娘说:“我带到娘家去。”女婿生气地说:“带到娘家!每一年都要带这么多的面回娘家,你六个姐姐从来没见给娘家带过一针一线,年年还要你这当妹妹的送面烙锅盔,就你孝顺!再大的家业也经不起你这样踢腾!”

七姑娘性格倔强,从来不愿意落人话,听女婿这么说,心里也就很不自在了。她把磨好的面放到家里,一言不语地出了门。她一路给人帮工干活,不要别的,只要几块干馍、几斤麦子,等到了娘家,做锅盔的麦子就凑够数了。七姑娘磨好面,烙好了锅盔,把锅盔挂在娘家明堂的正梁上,等着父亲去一家一家送。

因为太过劳累,七姑娘在娘家病倒了。六个姐姐得到消息来娘家探望七姑娘的时候,看见了房梁上挂着的六个锅盔。得知七姑娘为了给她们送锅盔受了这么多的罪,一个个脸羞脖子红的,悔恨自己只顾着自己过日月,却忘了在娘家熬日月的父母。

七姑娘的孝行被村里人知道了,他们津津乐道,对七姑娘打心眼里佩服和尊敬。村里人在面对不孝子女的时候,往往都以七姑娘为教材:“你看人家七姑娘,一个女子都那么孝顺!咱上辈子羞了先人了,逢下这号娃些。”

当然,因为七姑娘的孝心,南何村的麦罢风俗与关中其他地区就有所差别了,变成了麦罢时节,出嫁的姑娘给娘家父母送锅盔。

文章来源丨作者供稿

原文作者丨吉建军

图片来源丨网络

整理编辑丨华州之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