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县“除四害”那一年

我在左卫寨初小读四年级的时候,全国开展除“四害”运动。我校师生和左卫寨村民一起,都参加了这项运动。

所谓“四害”,指老鼠、麻雀、苍蝇、蚊子四种害虫。说是除“四害”,其实在我的印象中,当时首当其冲的扫除对象,只有一害——麻雀。

消灭麻雀的首项活动,是全民驱赶麻雀统一大行动。

大行动那天,我校师生和左卫寨全体村民,全都跑到室外。大家有的站在院子里,有的站在屋顶上,有的骑在墙头上,有的坐在树杈上;有的手执竹竿,有的手提锣鼓,有的手拿破盆,有的口噙哨子。上午十点左右,村长一声令下,村内村外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人们随即敲起锣鼓、破脸盆等,吹起哨子,舞动竹竿大声呼喊起来。各种巨大的声响交织在一起,惊得麻雀恐慌不已,四处乱飞。当飞向我们学校时,我们就更加起劲地敲锣、打鼓、敲脸盆、吹哨子,舞动竹竿呼喊。麻雀惊惶失措、在空中扑腾腾飞来飞去,无法停落,飞着飞着就累得掉下来摔死了。那天究竟摔死了多少麻雀,是无法计算的。

大行动之后,用各种方法消灭麻雀就步入常态,延续了很长时间。

大人们的办法,主要是用土枪打。他们给土枪装满火药,添进碎铁屑,然后把枪口对准雀群,扣动扳机。只听得“轰”地一声,许多麻雀就倒在地上了。与大人相比,我们小学生的办法就简单多了,主要是用筛子扣、药物毒、弹弓打等。

关于捕捉麻雀,人们一般只知道用带绳子的小棍把筛子支起来扣的方法,岂不知这种办法实际上是很难奏效的。因为使用这个方法时,人们得手拉着绳子、眼盯着筛子,一动也不动地硬等。有时等了半天,连麻雀的影子都没看见——太费人!另外,即是筛子扣住了麻雀,也很难把它捉住。因为捉时得先用大被单罩住筛子,再将手从被单下伸进筛内,在里面乱摸。这实际上很难操作,因为麻雀机灵得很,人们稍有疏忽,它便立即从筛缘下溜出飞走了。

用砖扑捉麻雀的设置

后来高家高平安(比我高一级),教给了我一个新办法。他从大扫帚中抽出一根竹棍,截下两节,长的约一寸,短的约半寸。再在短竹棍中插入一根有分支的细竹杈。然后取两块砖,并在一起(砖要完好无损的,半截砖不行)。将其中一块扶成半倾斜状,用那两节细竹棍支住。短竹棍斜靠在平躺着那块砖的上棱,细竹杈朝下方斜着。长竹棍横着,一头顶在斜砖的上棱,一头顶在短竹棍上。做完这些后,再在两块砖中间撒些碎米就行了。

麻雀是一种疑心很重的小鸟,最初看见两砖之间的碎米时,都是在大树枝头静静地站着,满腑狐疑地望着,偶尔会有几声叫声——像是在窃窃私语。但很快便有一两只耐不住诱惑,率先落到两砖间啄起米来。其它麻雀见状,顿时失去警惕,也“呼啦”一声从枝头急落而下,挤到两砖间争吃起米来。这时候,多疑的麻雀因急于抢食,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已处于极端危险的境地。它们叽叽喳喳,你拥我挤,有的便触动了竹杈,使支架散落;倾斜着的那块砖于是倒下,压在了它们身上。我们随即跑过去,小心翼翼的把它们从砖下捉出来。当然,若发现得迟了,麻雀就会被压死。只有发现得早,才可以捉到活的麻雀。

捉住麻雀以后,我们就用剪刀剪下它纤细的双腿,用细线拴好交给老师(有任务指标),然后把麻雀拿去喂猫。有时候,我们也搞些恶作剧——给麻雀两条细腿上,分别扎上一寸左右的细竹棍,然后把它放飞。我们将此称之为让麻雀“走高跷”。麻雀落下时因无法站立,最后免不了仍是一死。

在那个年代,人们尚不知道爱鸟护鸟,更不知麻雀还是益鸟,竟把它和老鼠、苍蝇、蚊子并列在一起当成“四害”,全党共诛之,全国共讨之。1960年3月,据说是由于生态失衡和生物学家的异议,才为麻雀平了反,由臭虫取代了麻雀。当然,那已经是后话了。

除“四害”那一年,我尚是一介童子,自然不懂其中的道理,不仅对麻雀极尽捕杀之能事,而且竟然是那样残忍。现在回想来,仍觉得非常愧疚!

后来我常想——那时的人们,咋就那么傻,连好坏都分不清呢!

“除四害”时消灭麻雀的宣传画

注:1958年2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除四害讲卫生的指示》,提出要在10年或更短的时间内,完成消灭苍蝇、蚊子、老鼠、麻雀的任务。之后全国各行各业迅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除四害”运动。后来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麻雀”被平反,由“臭虫”取而代之,之后 “臭虫”又被“蟑螂”取而代之。因此,如今的“四害”应为苍蝇、蚊子、老鼠、蟑螂。

......

(完)

作者简介:

刘正军,男,1947年生,华县赤水镇辛村常家人,高中老三届(66级)毕业生。当过农民、民办教师,恢复高考后考入渭南师专,毕业后分配到地区教育局工作,2007年退休。作者本人热爱家乡,平时喜欢写作,很多关于家乡的文章得到众多网友的喜爱。退休后常在老家居住,也为家乡办了少许事情。

文章来源丨作者供稿

原文作者丨刘正军

整理编辑丨华州之家 好先生

(0)

相关推荐

  • 麻雀虽小

    麻雀的确是一种太普通的鸟儿了.它们没有天鹅那么圣洁,也不象仙鹤那么高雅,它们就象我们邻家的孩子一样,那么普通.熟悉.亲近.麻雀的跳跃,就象如同我们的小孩一样蹦蹦跳跳:而它们的吵杂,又象是我们邻家的大嫂 ...

  • 为何说现在农村随处可见的麻雀都是“进口货”,原生麻雀去哪了?

    导读:现在农村随处可见的麻雀,居然是"进口货",我国的麻雀哪去? 春天到了,天气也逐渐暖和了,天地万物逐渐复苏了.不光是田野里到处是绿油油的一片,而且还在山里能听到各种鸟叫声. 像 ...

  • 雪中的麻雀

    雪中的麻雀 □郭文华    下雪后,不管是路上,屋顶上,还是田野上,都被白色的雪所覆盖.下雪天对孩子们来说是最热闹的事情.可以到处玩耍嬉闹,堆雪人,打雪仗.对于文人来说,下雪天充满了诗意,白雪莽莽,玉 ...

  • 除四害讲卫生,承德最行,当年一下子就得了个全国第一

    除四害讲卫生,承德最行,当年一下子就得了个全国第一

  • 忆“除四害”

    我于1956年9月进入绍兴第二中学(即稽山中学)髙中部学习,在1959年7月毕业离开,历时三年.三年期间,我经历了许多政治运动,如爱国卫生运动,整风反右斗争,大炼钢铁,兴修水利,双抢(抢收抢种)--当 ...

  • 张新明:闲 话 麻 雀

    闲 话 麻 雀   张新明         麻雀是一种最常见.最平凡.最不起眼的小鸟.我们老家人把它称之为家巴雀或雀.因为其上体呈棕色或黑色的斑杂状,故而全国各地的人通俗地称之为麻雀.麻雀嘴短粗而强壮 ...

  • 过去“除四害”时,为何麻雀差点灭绝,其他三害却没啥影响?

    文农夫也疯狂 时值冬日,农村里很多的小动物也少见了,一些小鸟去南方过冬了,有些动物也躲起来冬眠了.但是在房前屋后,还是能看到成群的麻雀经常飞过.在下雪以后,这些麻雀就常到房前屋后来找食物吃.尤其是在一 ...

  • 随处可见的麻雀竟然都是“进口的”,我国本地麻雀去哪了?

    前言 "乌鸦叫,灾难到:喜鹊叫,好事到:麻雀叽叽喳喳笑,一天麻烦少不了". 我们当然知道,鸟叫属于自然规律,是鸟的生活常态 ,没有任何的象征意义.乌鸦喜欢吃腐肉,可能会让人联想到一 ...

  • 沸腾的年代:我在华县经历的大炼钢铁与除四害

    邮箱:3125136050@qq.com <秦 晋 缘>第四章   大跃进年代 作者 高民智 大炼钢铁 时间大踏步地迈进了1958年,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再从初级社到高级社,共用了两年时间, ...

  • 云南楚雄的南华县竟然是明朝七下西洋的大航海家郑和的第二故里?

    郑和(1371年-1433年),一说本姓马,为明成祖朱棣赐姓郑,世称"三保太监"(又作"三宝太监" ),云南昆阳州(今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昆阳街道)人.明朝太监, ...

  • 上世纪二十年代,一个华县人写给儿子的信被刊载在《共进》期刊上!

    邮箱:3125136050@qq.com <共进>半月刊编辑杜松寿与他的评论文章 作者 杜明科   <共进>半月刊是由陕西旅京学生杨钟健.刘天章.魏野畴.李子洲.刘含初.杨明轩 ...

  • #渭南头条# “华县站”三个字背后的人物...

    最近一段时间,华州人时刻关注着华州火车站开通施工的消息.有网友留言尽快将"华县站"改为"华州站",也有人留言将"华县站"改为"渭南 ...

  • 华县解放初年城区素描——(一)政府大门外饭店云集

    邮箱:3125136050@qq.com 解放初年华县城忆(一) 作者 郝庆年 1949年5月华县解放,秋天我即考进华县第一完全小学(即现在的华县城关小学).两年从家背馍,每星期两次来回从县城东西门穿 ...

  • 谨以此文缅怀我的父亲——原华县七四一厂职工宋宽合

    邮箱:3125136050@qq.com 感恩生我养我的父亲 作者 宋爱军 人生最伟大的爱莫过于父母无私的爱,人生最亏欠的情莫过于父母养育之情.不知不觉,父亲离开我们已经整整8个年头了,每每想起父亲的 ...

  • 华县解放初年城区素描——(二)文化底蕴

    解放初年华县城忆(二) 作者 郝庆年 (接上)胡氏饭店西边是一条南北巷道通往县城南门,巷内住着二.三十户人家.巷道东面有一个基督教堂,是个有点西洋气息的去处,每星期天县境内许多教徒都赶来礼拜.我村有个 ...

  • 华县和平解放后政权的建立和行政区划

    邮箱:3125136050@qq.com 政权的建立和行政区划 作者 李应泌 在宣布华县解放的同一天,中共华县工委委员袁健同志陪同渭南地委派任华县县委书记刘耀明同志和老区来的刘成海.魏玉璋.朱怀玉.苗 ...

  • 华县解放初年县城周边风物

    解放初年华县城忆(三) 作者 郝庆年 咸林大门外有个任氏商店,生意火爆.老板任转运,五十左右,河南人,抗战时逃难来华县.初时全家就是一担行李,他人也消瘦.但他头脑灵活会经商,学生需要什么就买卖什么,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