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手记】《桃花源记》PCK解读练习
一、课文研读标注
二、教学要点统计1.查阅教学设计或教学实录如下:题目作者出处《桃花源记》教案熊芳芳2001年1-2月《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桃花源记》课堂实录及点评胡坤玲2002年12月《湖南教育》《桃花源记》微型教案张明2004年3月《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桃花源记》教学实录王锦起2004年《语文教学通讯》《桃花源记》教学设计赵义2007年2月《学语文》《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劳少丽2011年7月《新课程研究》《桃花源记》教学实录张贺2014年7-8月《语文教学通讯》《桃花源记》教学设计蔡明妍2014年9月《语文教学通讯》《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与反思郭丽娜2015年10月《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从“仿佛若有光”到“豁然开朗”——以《桃花源记》为例探究朗读教学设计的入口师延峰2016年1月《语文教学通讯》外面的世界里面的世界——《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学实录李婷鸿2016年10月《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桃花源记》教学方法探析卢家镇2017年3月《中学教学参考》重读《桃花源记》实录与点评龚锦辉2017年10月《中学教学参考》《桃花源记》教学实录丁卫军2017年12月《语文教学通讯》字里行间觅桃源 ——《 桃花源记》教学实录陈治勇2018年6月《语文教学通讯》支架式教学理论视域下的教学设计——以《桃花源记》为例张雪2018年7月《内蒙古教育》基于“读”的《桃花源记》教学设计陶明星2020年7-8月《语文教学通讯》2.教学要点统计如下
三、教学内容整合《桃花源记》是经典名篇,其艺术特色显著且丰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需在课标的指导下以年级学科课程目标与内容为依据,以学情为基础,从“弱水三千”中“取一瓢饮”。同时,教参也是我们选取教学内容重要的参考。《桃花源记》是部编本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这个单元的导语中提出:“学习本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精美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三个方向的学习目标基本得以确定,一是内容,二是内涵,三是语言。前两项对于有一定经验的老师难度不大,但是第三项品味“语言”,除了常用的文言现象外,还应包括品味语言特色。对于《桃花源记》,我们该如何选择其中的语言特色呢?笔者仅谈印象深刻的三点,如下:第一,跌宕起伏,曲折动人。正如前文解读中写到的,开头介绍时间、地点,以及渔人的籍贯,较为平稳,后来便起波折,“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情势渐起,但又遇一山阻隔,好在“山有小口”,但走进去也不是容易的,也是迂回曲折才来到了桃花源。作者描写进入桃花源的田园之美,以及桃源人的淳朴热情,也是步步深入,正如教参中说,读者读此文,时而奇,时而喜,时而疑,时而惊……真是跌宕起伏,摇曳生姿。即使是最后的离开,作者也是“节外生枝”,一寻不得,再寻仍不得,即使是刘子骥那样的“高尚士”,也是“未果”,桃花源永远隐没在奇山秀水之中,留给世人永远的期盼和无尽的神往。第二,虚实结合,亦真亦幻。陶渊明采用了虚实相结合的手法来描写桃花源,使文章既具有浓烈的浪漫虚幻色彩,又具有强烈的真实感人的力量。比如,文章描写桃花源是虚构的,情节也是离奇的;但写桃花源是“避秦之乱”而形成的,这又是反映东晋时逼真的生活现实,可使读者通过离奇的构思,强烈地感到一种真实。又如,开始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的身份职业等,这一切都好像是真的一样,结果刘子骥(实有其人)也“寻病终”,免得以后的人再去寻找,写得虚实结合,加强了作品的诱人力量。(摘自甘纪亮《桃花源记》)第三,朴实叙述,意蕴丰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语言极其简洁,却字字真醇,韵味十足。再说渔人与桃源人谈话的情景,前后两个“具”字简单地概述出来,“具答之”“一一为具言所闻”,具体渔人回答了什么内容,文中并未列举出,说明这并不是重点,重点是后面“皆叹惋”三个字,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皆叹惋”,两个主语的转化,揭示了一种对照,即桃源外的生活正好与渔人见到的桃源内的生活截然相反,越品越感觉这里意蕴丰富。概括而言,本文的简洁之道在于,一,在句子之内,除了极少的、必要的副词以外,全用动词和名词,不但没有形容,而且连个比喻都没有;二,一连串的句子,都是没有主语的;三,叙述是有层次、有过程的,但是空间的转移、时间的顺序,除了几个简单的副词,几乎所有的时间副词和连接词,都被省略了。难得的是,读者并不被迫返视,调整思路,而是顺理成章地追随作者。(教参第132页)还可以加上“四”,即全文除了三个长句子外,都是短句,场景起承转合及其流畅、清楚、自然。(以上仅是个人一些浅显的思考,不当之处还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