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在《出师表》中的惊天秘密
以下三段可看成一个段落,是诸葛亮给刘禅提出的第三个建议:“亲贤远佞。”这三段又可按“分-总”的结构分为两层:第一第二段为“分说”,是第一层,分别向刘禅推荐了文官和武将;第三段是“总说”,讲了如此推荐的理由和期待。
让我们逐段看来——
先看文官部分。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首句指名道姓向刘禅推荐了“郭攸之”、“费祎”、“董允”三人,并夸他们“良实”、“志虑忠纯”,即“善良、老实”、“志向忠诚、心思纯正”。这里面有两点需要说明:一,一个父辈的托孤老臣,拿着一个他自己拟的人事安排表让一个已经22岁有自己判断力的名义上的“领导”签字,刘禅签还是不签?他能说“不”吗?他对名单上的人都满意吗?二,我们现在一般选拔干部的标准是“德能兼备”,当然我再说就有点苛责古人诸葛亮了。你看,“良实”、“志虑忠纯”都是道德方面的特点,对“能”绝口不提。这里,诸葛亮把“德”夸大到一个极其重要和惟一的地步了。那么,这些人有多少能力就不禁让我们怀疑了。当然,从后来的史实上看,这三位也确实没干出什么突出业绩来。
第二句,“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这句再一次提到“先帝”,是想让刘禅屈服。把人家老爹都搬出来了,刘禅能不听吗?“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说得就是刘备吧?这不光是我一个人的意思,也是你老爹的意思,你就签了字吧!
最后一句“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我不但向你推荐了人,而且告诉你怎么“用”人。你不能把我推荐的人搁置不用,你要好好用起来。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你看一看,刘禅简直没有隐私可言了。宫里面的事,事无巨细都要向这三位询问。我今天穿什么鞋?想要和哪个妃子玩?想要去哪儿看看风景?我说了不算,得向这三位提出申请,他们同意了行;不同意,我算白想!这皇帝当得,窝囊不窝囊?不止这样,诸葛亮还指出了一个美好愿景:你要真如说的这样用起来,一定“裨补阙漏,有所广益”!这不明摆着批评刘禅你现在就是“阙漏”“有损”的吗?
再看武将部分。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前面文官推荐了三个,这里武将推荐了一个——“向宠”,推荐语是“性行淑均,晓畅军事”。“性行淑均”属于“德”,“晓畅军事”属于“能”。这里和文官不同的是,终于把“能”字提了出来,完全符合“德能兼备”的选官标准。总之,我们可以看到,“德”在诸葛亮的眼里是多么多么重要。这和曹操的选官标准有明显不同,这也许就是诸葛亮维护正统的表现吧。再看下一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领导先点头认可——说你“能”,其他人才可以纷纷说好——“举宠为督”;领导不说行,其他人说啥都没用!这可以叫做“集中民主制”。先集中,再民主。先射箭,再围着箭头画个圈,就没个不中的!百发百中!后边的“使用说明”和文官差不多,只是少了“事无大小”四个字!
最后看“总说”部分。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前两句,通过对比,把“亲贤远佞”放到了决定王朝兴亡更替的重要地位。且不说它有没有局限性,我只说这里边隐藏着的一个巨大秘密,诸葛亮有些话想说而没有说出来,生生地给憋了回去。想知道是什么吗?诸葛亮的思维,善于运用对比,前边有两个地方使用了“宜……”“不宜……”的句式,本句中也用了对比,这就是明证。按着这个思路,前边指名道姓提出了几个贤人让你去“亲”,后边必定会指名道姓提几个佞人让你去“远”。但这个地方奇怪的是,“贤”,就是上文提到的文官武将,这里用官职代表一下,总是具体而明确的。但“佞”呢?半个字都没提!按照诸葛亮的思维,这不应该啊。要说他胆子小,不敢说?可他那个地位,完全没问题呀。到底是为什么诸葛亮隐去了那些小人的姓名呢?清朝丘维屏说“武侯在国,目睹后主听用嬖昵小人,或难于进言,或言之不省,借出师时叮咛痛切言之。”丘维屏提出两条猜测:“难于进言”和“言之不省”。“难于进言”你不是也进了吗?哪差最后那一哆嗦?“言之不省”,就是说了白说,你说了,但刘禅不听,徒然增加君臣之间的矛盾,或者,指名道姓罗列出几个“佞”人让刘禅“远”掉,那些“佞”人知道后会不会跳出来急着翻墙来咬人?历史上是发生过这样的事情的。所以,一生谨慎的诸葛亮想想还是手下留情吧,就没有写出奸佞的姓名。呜呼,小人之能耐大了去了!竟让堂堂诸葛武侯有所忌惮而收手。“宁跟君子吵一架,不跟小人说句话”是这个意思吧?可惜可惜!但这也仅是丘的一家之言,真相到底是什么呢?求高人的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