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导读(八)
(八)余力学文12则:
【故事】《董遇巧用三余》
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人叫董遇。自幼生活贫苦,整天为了生活而奔波。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坐下来读书学习,所以知识很渊博,人们很佩服他,名声也越来越大。附近的人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是如何学习的。董遇告诉他们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学习要利用三余,也就是三种空余时间:冬天是一年之余,晚上是一天之余,雨天是平日之余。人们听了,恍然大悟。原来就是要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读书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水平。
1.不力行,但学文。(zhǎng)长浮华,成何人。
【解释】不能身体力行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纵有知识,也只是增长自己华而不实的习气,变成不切实际的人;
【故事】《纸上谈兵》
赵括是战国时期大将赵(shē)奢的儿子,从小熟读兵法,讲起战术来十分在行,赵奢却不以为然。
这一年,秦国攻打赵国,赵国派大将廉颇前去抵挡。廉颇很有经验,他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采取坚守不出,保存实力的策略,有效地阻止了秦国的进攻。秦国见廉颇难以对付,就采用了反间计,派人散布流言,挑拨赵王和廉颇的关系。
赵王中计,派只会空谈兵法的赵括代替了廉颇。赵括没有分析敌情,轻率地改变了老将廉颇的战略,在秦军的引诱下出兵迎战,结果使四十万大军全军覆没。
2.但力行,不学文。任(jǐ)己见,(mèi)昧理真。
【解释】只是身体力行,不肯读书学习,就容易依著自己的偏见做事,也会看不到真理;
【故事】《吴下阿蒙》
吕蒙是三国时吴国的大将,深受孙权重用。但吕蒙原来出身贫寒,没念过什么书,常被看做一介武夫。后来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掌握了大权,负责处理国家大事,不能不学习啊!经常看书,多增加点知识,会大有好处的。”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读书学习,终日手不释卷。
当初,大都督鲁肃就有点看不起吕蒙,认为他没有文化。后来鲁肃到了吕蒙的驻地,和他一起交谈了一会儿。过后,鲁肃大为赞叹:“我过去说吕蒙是一介武夫,今天看来,他学识广博,已非昔日的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解释】读书的方法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三者缺一不可。
【故事一】《读书三到书签》
12岁的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师从博学方正的寿镜吾先生。鲁迅自己做了一张两端红色花纹的书签,中间手书十个正楷小字:“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读书时,把书签夹在书页中,随着视线的下移,用书签盖住已读过的文字,专心致志,读书效率很高。
【故事二】《王瞻读书》
王瞻是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学者,自幼喜欢读书。他干什么都很认真,读书的时候,更是专心致志,即使有再大的干扰,也不分心。一天,王瞻和同学们正在学堂里读书,忽然外面传来一阵锣鼓声,十分热闹。
原来附近一家有钱人家正举行婚礼。许多同学都坐不住了,纷纷去看热闹,不一会儿,同学们都跑光了。只有王瞻坐在自己的位子上,一动不动,继续阅读文章。老师见王瞻这个六七岁的幼童竟有这样大的自制力,十分佩服。
4.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解释】做学问要专一,不能一门学问没搞懂,又想搞其他学问;
【故事一】《小猫钓鱼》
猫妈妈带着小猫在河边钓鱼。一只蜻蜓飞来了,小猫看见了,就去捉蜻蜓。蜻蜓飞走了,小猫空着手回到河边,看见妈妈钓着了一条大鱼。一只蝴蝶飞来了,小猫看见了,又去捉蝴蝶。蝴蝶飞走了,小猫还是空着手回到河边,看见妈妈又钓着了一条大鱼。小猫说:“真气人!我怎么一条小鱼也钓不着?”
猫妈妈看了看小猫说:“钓鱼就钓鱼,不要一会儿捉蜻蜓,一会儿捉蝴蝶。三心二意,怎么能钓到鱼呢?”
【故事二】《孔子学琴》
孔子学琴于师襄子,苦练十天,师襄子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悉乐曲的形式,但还没有掌握方法。”过数日,师襄子说:“可矣。”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曲子的意境。”过数日,师襄子说:“可矣。”孔子说:“我还不了解作者。”
又过数日,孔子怡然高望,说:“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赶紧起身相拜,说:“老琴师传授此曲时就是这样说的,说这支曲子就叫做《文王操》啊!。”
5.宽为限,紧用功。功夫到,(zhì)滞(sè)塞通。
【解释】读书计划要有宽限,用功要加紧;用功到了学问就通了;
【故事一】《铁杵成针》
唐朝诗人李白,少年时贪图顽耍。一日在野外,看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很粗的铁棍。李白好奇地细问缘故。
老婆婆说:“我要把它磨成绣花的针。”李白吃惊的说:“这么粗的铁棍,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啊!”老婆婆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李白听后很有感触,马上返身回到学院继续读书,不负天赋才华,写下大量流芳千古的不朽诗篇。
【故事二】《王(miǎn)冕学画》
王(miǎn)冕是元朝时著名的画家和诗人,他的画对后代许多画家都产生过影响。但是,王(miǎn)冕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生活,他只好给人家放牛。有一天傍晚,王(miǎn)冕正在家里湖边放牛,这时雨过天晴,美丽的湖光山色深深地吸引了他。
他想,要是能把这湖光山色画下来多好啊!于是,就在湖边用草棍在沙地上画了起来。后来,一有空闲,王(miǎn)冕就开始作画,一张不成再画一张。后来,王冕有了积蓄,就买了画笔、颜料,带在身边,一边放牛一边学画,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终于成为著名的画家。
6.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解释】不懂的问题及时记下,向良师益友请教,求的正确答案;
【故事一】《王(jùn)浚问疑》
王(jùn)浚是西晋时期人,从小就认真学习,遇到问题总爱追根问底,直到搞清楚才罢休。王(jùn)浚八岁时,有一次读《论语》,他发现其中一句话:“祭神如神在。”王(jùn)浚想,究竟是有神在呢,还是没有神在?他问了几个人,都答不上来。
他听说博士卢景(yù)裕很有学问,就去问他。卢景(yù)裕听了王(jùn)浚的提问,说道:“祭神如神在。'如’是好像的意思,这是不能肯定的语气。”王浚顿时解开了谜团。由于虚心好学,认真求实,王(jùn)浚终于成为一代学问家。
【故事二】《不动笔墨不读书》
陈寅恪先生是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大师之一,被誉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活字典”“活辞书”。这和陈寅恪喜爱读书并且读书有方密不可分,他主张“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导我们读书是为了懂史、悟世、明理、养性。
毛泽东在少年时也有读书做笔记的习惯,常常在书藉上下空白处及行间写满读书心得及批注,读书之认真、思考之深入,可见一斑。
【故事三】《请教的态度》
难因是一位有名的禅师,有一天,一位游僧来向他请教禅的真谛。难因与他聊了一会,见游僧滔滔不绝,就请他喝茶。难因向杯子里不断地倒水,水很快溢了出来。
游僧马上阻止:“师父,杯子的水已经满了,岂能再倒得进去?”难因说:“你的心就像这个杯子,装满了你自己的意见、思索。如果你不把你的杯子倒空,又如何能听进去想要请教的道理呢?”
7.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
【解释】房间整洁,墙壁干净,书桌清洁,笔墨整齐;
【故事】《陈(fán)蕃扫屋》
陈(fán)蕃是东汉时期的著名学者,但他小时候很懒散,经常不扫屋子,东西乱放。
陈蕃在十五岁的时候,有一天,父亲的朋友薛勤前来拜访,父亲不在家,他在书房接待客人。看到他家的屋子十分凌乱,就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陈(fán)蕃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薛勤问:“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于是马上谨遵教诲。他胸怀大志,为政清廉,刚直不阿,终为东汉时期名臣。
8.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解释】墨磨偏了,心思不正,写字就不工整,心绪就不好了。
【故事】《王献之学书》
王献之是东(jìn)晋书法家王(xī)羲之的儿子,为了继承家学,向父亲王(xī)羲之学习书法。学了一段时间后,他觉得差不多了,就写了一篇字,拿去给父亲看。
王(xī)羲之看后,什么话也没说,在他所写字中的一个“大”下点了一个点。王献之不明白,就拿去让自己的母亲看。王献之的母亲也是书法名家,看了王献之写的字后,指着王(xī)羲之在上面点的那一点,对他说:“这一点写得不错。”王献之听了,才知道自己和父亲的书法相差很远,从此一心练字,锲而不舍。后来也成了书法名家,与父亲并称“二王”。
9.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
【解释】书架取书,读完之后,放归原处;
【故事】《司马光教子》
北宋杰出的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著了《资治通鉴》。他的儿子司马康一生始终把父亲的家训《训俭示康》当作做人的镜子,用来鞭策自己。
司马光一生谨尊父亲爱护书籍,崇尚俭朴的教导。读书前,先把书桌擦干净,垫上桌布;读书时,要坐得端端正正;轻轻揭翻书页。后来在为人、治学、官风方面酷似其父。当世流传着:“可为人师表者,司马父子也。”
10.虽有急,(juǎn)卷束齐。
11.有缺坏,就补之。
【解释】虽有急事,也要把书本收好再离开,有缺损就要修补;
【故事】《(wéi)韦编三绝》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少年时就勤奋好学,十七岁就因为知识渊博而闻名鲁国,这当然是和孔子刻苦读书分不开的。当时还没有发明纸,书都是用竹简做成,然后用牛皮绳穿起来的。
据说孔子到了晚年,喜欢阅读《周易》,因为每天翻阅,穿竹简的牛皮绳磨断了三次。而磨断一次,孔子就再整理一次,一直使书保存完好。这既反映了孔子的刻苦,也让我们看到,孔子是十分爱护图书的。
12.非圣书,(bǐng)屏勿视。(bì)蔽聪明,坏心志。
【解释】不良书刊,(bìng)摒弃不看,以免蒙蔽智慧和坏了心志。
【故事】《半部论语治天下》
赵普是宋朝的宰相,一生喜好读书。有天晚上,宋太祖赵匡胤前去看他,一进门,见赵普正在挑灯夜读,赵匡胤见他读的是《论语》,十分奇怪,就问他:“《论语》是儿童读的书,你怎么还在读它?”赵普说:“我只用半部《论语》为你打天下,现在,还要用半部《论语》治天下。”
后来,赵普死后,用一部《论语》为自己陪葬。赵普读《论语》读了一辈子,可以说对《论语》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并成为他治国、平天下的资本。
(九)结劝:
1.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xùn)驯致。
【解释】遇到挫折,不要自暴自弃,通过身体力行圣贤的训诫,就可以达到圣贤的境界。
【故事】《陶侃运砖励志》
晋太尉陶侃,常常是早上把砖(甓)从屋子里搬出去,天黑了又搬回来。循环往复,不知疲倦。问其缘由。回答:恐怕攸闲惯了,将来不能干一番大事。
【故事】《胸怀大志》
宗(què)悫是南北朝时期人,年轻时很不得志,而他的同乡虞业有权有势,特别富有。每当虞业宴请客人的时候,总是几十道菜,酒菜摆得有一丈见方。然而,他招待宗(què)悫时,只给他吃用有(bǐ)秕子的杂粮煮的饭。但宗(què)悫只是照样吃饭,从不因为饭菜差而发脾气。他胸有大志,把主要的精力都用在学习上。
后来,宗(què)悫做了豫州太守,但他并不嫉恨虞业,反而认为虞业有才而让他做自己的部下。宗(què)悫把过去受辱的事看得很开,具有宽厚的胸怀,真了不起!孟子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幸福是每个人所追求的,每个人都希望幸福,如何让人生幸福?我们人生走了几十年,你觉得幸福吗?很多朋友笑了,笑是有幸福的感觉。您常常在睡觉当中有没有睡到笑醒的?有。有没有朋友说说看,你睡到笑醒是什么原因?能不能让这些欢喜在你的人生当中愈来愈多?我们这样去经营人生,就会愈来愈幸福。
补充:二十四孝故事
【故事】《孟宗泣竹》
三国时候,吴国有个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便去世了。从此,母子俩相依为命。
孟宗的孝子,对母亲照顾得十分周到。有一次,孟母连续几天没有胃口,身体日渐消瘦。孟宗急坏了,要去请医生。
孟母对儿子说:“我没有病,只是想吃竹笋了。”孟宗听后,马上跑到屋后的竹园,四处挖掘,希望能找到竹笋。可是在冬天,哪里有竹笋呢?孟宗他双手抱着毛竹,想着卧床的老母,急得大哭起来。、突然间,在他眼泪滴落的地方地面裂开一条窄缝,从缝隙中钻出了几根嫩嫩的竹笋。孟宗立刻抹掉脸上的泪珠,兴高采烈地采挖嫩笋,做了鲜笋汤奉母亲享用,老母很快就康复了。孟宗的一片孝心都感动了天地,让竹笋冬天破土被传为佳话。
【故事】《鹿乳奉亲》
周朝鲁国有一个贤人(tán)郯子十分孝顺。他的父母晚年患眼疾,双双双目失明。他听乡亲们传说喝鹿乳可以治眼病,就决心一定要弄到鹿乳为爹娘治病。于是,他穿上了鹿皮的衣服来到深山,历尽千辛万苦才找到一个大鹿群,可是,野鹿们因为他身上的气味不对,不让他靠近。
为了能尽快混入鹿群,郯子甚至躺在野鹿的粪堆里呼呼大睡。这样做很危险,随时都有可能遭到猛兽的攻击。郯子混得太像了,不但迷惑了野鹿,也迷惑了猎人,箭上弦拉开弓要射他。郯子慌忙立起身来,将奉亲取乳的详情告诉猎人,才得以幸免。也不知郯子在草原上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就在干粮快要吃完的时候,他惊喜地发现鹿群里有了刚刚出生的小鹿。终于被郯子抓住机会,取到鹿奶医治了双亲的眼疾。
郯子的贤名不胫而走,人们慕名而来,纷纷拜他为师。孔子也曾经拜访,接受郯子的教诲。郯子的家乡人越聚越多,由乡村变成了城镇.又由城镇变成了邦国,称作郯国。当地的人们都一致推举郯子做了郯国的第一任国君,可谓“福禄皆由孝字得”。
【故事】《卧冰求鲤》
晋朝人王祥,幼年时母亲就去世了,父亲又娶了继母。继母朱氏不喜欢王祥,经常在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久而久之,连父亲也不喜欢他了。虽然王祥失去了父母的慈爱,但是他仍然非常孝敬父母。
有一年冬天,继母病了,想吃新鲜的鲤鱼。当时天寒冰冻,河面都结冰了,渔民们也都不出去捕鱼了。王祥为了捉到活鱼,竟然脱掉衣服卧在冰上,希望能用体温化开河面的冰以后再捕鱼。
至孝感天,奇迹出现了:湖面上的冰忽然融开一条缝,从里面跃出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王祥高兴极了,马上拿回家去奉养母亲。王祥的孝行感动了继母,从此对他也格外关心了,一家人的生活慢慢地和谐幸福了。
【故事】《王生结袜》
张释之,汉朝人。是执法严明,刚正不阿的名臣。他特别尊重长辈,因此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有一次,朝廷举行朝会,许多达官贵人都前来参加,场面十分热闹。这时有位叫王生的老人对张释之说:“我袜子的带子开了,可以帮我绑上吧?”
在众目睽睽之下,张释之并没有觉得难堪。而是很坦然地跪下身来,恭恭敬敬地给老人绑好袜子。张释之身为高官,却能礼贤下士,敬老尊贤。从此,他的威信就更高了。
【故事】《喝酒误国》
楚恭王与晋国的军队战于鄢陵,楚国打了败仗,楚恭王的眼睛也中了一箭。为准备下一次战斗,楚恭王紧急征召大司马子反前来商量对策。但是,子反却因为喝醉酒无法前来,因而延误战机。楚恭王只得对天长叹:“天败我也。”这场战争最终以楚国战败而告终,醉酒误事的子反也被楚王以延误战机之罪杀头。
【故事】《尺璧寸阴》
早在古时候,人们就知道时间的珍贵。东晋有一位名将叫陶侃,在军队中任职四十一年,功勋卓著。他忠于职守,办事勤勉,提倡珍惜每一寸光阴,不仅自己身体力行,还常常严格要求下属。陶侃任长沙郡公时,手下有些人因谈笑玩乐误了公事,他知道后非常生气,下令将这些人喝酒的器皿和玩乐的工具搜出来,扔进了长江中,并教育他们说:“圣人把每一寸光阴看得比一尺大的玉璧还贵重,你们怎么能这样浪费时间呢?”从此,他的手下再也不敢荒嬉作乐浪费时光了。
【故事】《贞姜守约》
贞姜者,齐侯女,楚昭王夫人也,重信轻生典范。王出游,留夫人渐台之上。江水大至,王使使者迎夫人,忘持符。使者至,请夫人出。夫人曰:“王与宫人约,召必以符。今使者不持符,妾不敢从。《诗》云:'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故事】《信守诺言》
古时候,有一个叫赵柔的人,因学识渊博、品德高尚而闻名于世。有一次,赵柔和儿子一起到集市上卖犁,一个人准备出二十匹绢卖下犁。双方谈好价钱后,那个人回去取绢去了。
这时,又来了一个商人,看到赵柔的犁质量好,立即要出三十匹绢买下。儿子听到商人的价钱高,就想卖给这个人。赵柔对儿子说:“说话要算数,怎么能因为有利可图而放弃信用呢?”后来,第一个买主来了,赵柔父子就把犁卖给了他。
【故事】《拒绝奉承》
宋璟是唐朝武则天时期的大臣,以刚正不阿著称。有一天,一个人转交给宋璟一篇文章,并对他说:“写文章的人很有才学。”宋璟是一个爱才之人,马上就读起这篇文章来,开始时他一边读一边赞叹:“不错,真是不错!应该重用。”
可是读着读着,宋璟的眉头皱了起来,原来这个人为巴结宋璟,在文章中对他大加吹捧,这让宋璟很生气。后来,宋璟对写文章的人说:“你的文章不错,但品行不端,想靠巴结来升官,重用对国家没有好处。”因此就没有推荐这个人做官。
【故事】《打两头蛇》
孙叔敖是春秋时期楚国的政治家,他小的时候,一天正在村外玩耍,突然有一条两头蛇出现在他的面前。
孙叔敖大吃一惊,因为他听说两头蛇是不祥之物,谁见了它就会死去。孙叔敖刚想躲开,转念一想,觉得不对,不能流下它,即使自己死了也要砸死它,否则别人见了也会倒霉的,于是他就把两头蛇砸死深埋了。
孙叔敖回到家里后,哭着把自己的遭遇告诉了母亲。母亲听了孙叔敖的话,笑了:“孩子,你死不了,因为在危险时还想着别人的人是不会死掉的。”
【故事】《报德忘怨》
吕蒙正是宋朝名臣,为人正直善良。有一次,朝廷要任命高官,许多大臣都极力推荐他,但有一位大臣却极力反对,并说了吕蒙正许多坏话。经过多次讨论,皇帝还是任命了吕蒙正。
过后,有位朋友为吕蒙正遭人非议忿忿不平,告诉他这些情况,并要告诉那人的姓名。吕蒙正劝阻了朋友,他说:“我们不能因为私人恩怨与他争吵,如果知道他是谁,就会终身忘不了那人的过错。我不追问那人的姓名,也是为了以后能大公无私,秉公办事,个人的委屈能算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