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古塔

北京阜成门内大街,始建于明嘉靖1530年,是明清两朝祭祀三皇五帝、历代帝王和文臣武将的皇家庙宇。

我一度以为这是新中国找了一废弃的庙,把大家供进去而已。

东燎炉的绿色琉璃炉,是焚烧祭祀帝王的祝文、神帛。

西燎炉的灰砖炉,是焚烧祭祀文臣武将的神帛。

景德崇圣殿,帝王庙的主体建筑,重檐庑殿顶,面阔九间,进深五间。

金丝楠木柱,地面墁金砖,九五之尊的皇家建筑。
到乾隆时期,殿内供奉主祀三皇五帝、历代帝王188人的牌位。

景德崇圣殿正东、东南、正西、西南各有一座碑亭。

正东碑亭,建于清乾隆年间,亭内立乾隆1785年《祭历代帝王庙礼成记》碑。

满汉合文,通高7.54米。

海是江崖石雕地面……疑~碑下的赑屃左看右看总感觉的怪怪的……

是龙!乖乖龙地冬!!!

平生见过庙宇、陵园、皇宫无数的碑刻,第一次见到这样用龙直接来驮石碑,而不用龙之九子的赑屃。

估计乾隆老人家觉得,小小赑屃已难担此重任,供奉如此之多的帝王,还得直接请它老爸出场了。

——会不会全国,也就只有历代帝王庙里才敢这样用龙来驮碑。

东南碑亭,建于清雍正年间,亭内立“父子碑”。
碑阳为雍正1733年《历代帝王庙碑》
碑阴为乾隆1785年《祭历代帝王庙礼成述事》

嘿嘿,这里用的赑屃,脖子好长呀。

正东碑亭,建于清乾隆年间,亭内立乾隆1764年御制碑。
碑阳《重修历代帝王庙碑》
碑阴《历代帝王庙瞻礼诗》

这个赑屃略有威武之风,昂首龇牙。

正西碑亭,建于清雍正年间,亭内立“无字碑”。

碑身上的游龙,碑身下的驮龙,犄角似乎都被人为的完整平滑的削去。

不象是在文革浩劫被破坏的,更象是建造者的有意为之。

意欲何为?不能让那些历代帝王再享受这真龙之子的待遇吗,耐人寻味……

消失的古塔之-------东直门外铁寺铁塔

在北京曾经有许多佛寺和佛塔;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建设逐步的淡出了我们的记忆,有些地方还留存着零星的地名或建筑,有些已经片瓦皆无。这次来介绍东直门外的“铁塔寺”铁塔。

东直门在明清旧时是通往避暑山庄和怀柔及遵化等地区的主要道路,但比起通往通州的朝阳门,和通往南方的广安门,人流量要少不少,所以出城后的道路并不宽敞。东直门外的人流多是内城建筑所需的砖瓦木材等建筑材料是从东直门运送进城的。东外关厢和其他关厢地区一样商业都很发达,商铺房屋密集,多是饭店旅馆,多接待的进出城的百姓及贩运建材的商人,但东外关厢建筑等级和规模显得比其他城门略低些,就连东直门瓮城民国年间也中聚集了很多的贩售花盆商贩,可见这里的生活气息很重。在这些并不突出的商业和市井建筑中,东直门外的铁塔寺显得就非常有特色了。铁塔寺,民国也称铁塔院,因为其不是一个完整的寺庙,只是一个塔院。虽然塔院不算大,但铁塔寺以铁塔、塔下的八角殿宇及殿内供奉的肉身佛而闻名;北京地区历代以来寺庙建塔虽多,但东直门外特塔却独一无二的。因为关于铁塔寺的资料比较少,并且铁塔在70年代就被拆毁,所以人们对它的了解非常有限,让它显得非常特殊和神秘。

明清时期的东直门外大街(现在的东外小街)是呈东北西南向的,居民和商铺密集的关厢地区就是沿着东外大街为轴心,两侧分布开来的。出了东直门城门过了护城河桥,道路向北偏了接近45度,头1里左右最接近城门是关厢的繁华区域,商铺密集房屋接踵;被称为上关,过了这里,延伸出一条偏东北的胡同,让这个路口呈“丫”字形,就像胡同把道路岔开了一样,这条胡同俗名岔子胡同,后改名察慈胡同。过了胡同口继续沿着东外大街前行,大概1里左右,的一个高土坡地,从岔子胡同口到土坡一带叫下关,这一带就相对房屋就稀疏许多了。过了土坡就算出了关厢地区,就是郊野了。土坡西旧名塔院,因记载缺失不知道这里到底是何寺的塔院,也不知道曾有多少塔;到民国时期只有一座铁塔存留了。

铁塔院在东直门外大街南侧,下关东头的土坡西侧,塔院坐北朝南,早年资料缺失,只能从清末民国年间有限的记载和照片来分辨它的面目。塔院建在土坡西侧的一个高地上,仅有一个院落,四周砖墙,院门开在西南侧,院子中后方有塔一座。院内有槐树2颗。直属的建筑再无其他。这个塔结构特殊,与其说是他不如说是一座八角型的佛殿,顶部有小型铁塔一座。从建筑角度看,即可以看作,下部殿是塔的基座,上部是完整的塔;也可以看作,下部是塔身的一部分,而上面的铁塔顶部塔刹。铁塔由两部分组成,底部是砖石结构的一个八角平顶殿宇,高5米左右,各棱角直上直下,前后有卷拱门,民国时期后门用砖封死。东西有卷拱窗。东西南北各面门窗上各有石匾额一个镶嵌于塔上。其中正南石匾为“护国东镇永明宝塔”;其他匾额没有记载,内容未知。塔顶四面有女墙,每面女墙下各有两个出水口,正中有一铁铸覆钵塔。高2米左右。塔前有砖砌小路,从塔门偏西南院门方向。登几级台阶入塔门,塔内正中有一个砖砌佛龛,佛龛民国年间装上了玻璃。佛龛里供奉了一个“肉身佛”。肉身佛通常是高僧坐化后掩埋缸中,数年后取出,若尸身未腐烂,被认为修行有法;身外包泥,塑成生像,供人参拜;北京的肉身佛不多,有记载的只有东直门外铁塔寺和八大处宝珠洞。看民国年间照片中,肉身佛位于砖砌佛龛之中,年龄似乎三十多岁,高颧隆鼻,口唇微张。佛龛前面加了玻璃;并且穿带着信徒供奉了五佛冠和袈裟,飘带上有“中华民国十一年XXXX”等字样。看塔和塑像维护都很精细,估计当时铁塔寺香火还很旺盛。

东外铁塔的造型少见已知唯有湖北襄樊广德寺多宝佛塔相近,不同的是广德寺塔顶部位除了正中供奉一个覆钵塔外四周还分布着四座密檐塔,五座砖塔和底座呈密宗金刚宝座形制,而东直门外铁塔顶部只有一座铁塔,但其他结构几乎和广德寺塔一样,体积略小于广德寺塔。从造型看东直门外铁塔是对广德寺塔的一种简化了的模拟,怀疑东外铁塔最初也是希望做成金刚宝座塔,但未知原因,没有完成,只在顶部建了一座覆钵塔。怀疑在宗教渊源上这两座塔有密切的关联。

东外铁塔寺并没有特别多的记载,虽有些民间传说,但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来看传说民间色彩太强,不能作为历史依据;只能用已知细节来推断铁塔寺的来历;因北京一带最早的金刚宝座塔五塔寺建成于明成化九年(1473年),而湖北襄樊的广德寺塔建于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从建筑的关联性可以判断这个塔应该建于广德寺之后就是明代弘治年间之后。铁塔是覆钵塔形制,北京大范围开始使用覆钵塔从明代中后期开始的。所以判断铁塔建成于明代中后期;民国的寺庙调查来铁塔属于是私建,而非敕建,可能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规模和等级受建造者财力和影响力的限制,没能完全按照广德寺塔的造型,只能相对简化;而为了弥补顶部不能建成五塔的缺憾,并彰显不同,把塔顶正中的覆钵塔改为整体铁铸,来代替五塔。从民国对肉身佛的描述看,非常可能是一个外籍的僧人,因为明代有很多来自西域的印度籍或西藏籍僧人到北京传法。另外在一些传说中也提到是塔内的肉身佛是番僧或头陀,这些说法不一定准确,但可以都指向这个僧人是外来的,而非长期在本地修行。关于长期传说铁塔是北京城东方的镇物,个人感觉此说法存疑,因为镇物多是皇家设立的,这个私建寺庙不太可能承担这个责任,不过塔上的“护国东镇”字样,有可能是这种传说的开端。东直门下关一带原名是塔园,从字面上看是佛教寺院的塔院;但查阅北京历史地理的权威书籍《日下旧闻考》,发现并没有记载铁塔和塔院,只是记录了东外的另外几座寺庙,乾隆年间只剩下光华寺了;进一步推断这里可能就是明代某座寺院的塔院,而铁塔只是当时塔林诸多塔之一而已。另外《日下旧闻考》没有记载铁塔寺的一个原因也可能是铁塔当时也许不过是塔林或是塔林的一部分,不是一座独立的寺庙。

综合这些信息,我们尝试勾勒出这个塔的来历,明代中期一个西域的僧人,四处云游学法,曾学习于襄樊广德寺,后来来到北京,被官宦推崇,在某名寺修行;但不久因病去世,被葬于该寺所属的东直门外下关塔院,待重葬时,发现尸身不腐,认为是修行有成,于是徒弟和信众捐资建塔,将其尸身制成肉身佛供奉于塔内。随着时间的推逝,塔院其他的塔都以无存;只留下这座铁塔。而塔院当年所属的寺庙也已烟消云散,以至于无从考证其名字了。

后人信众虽不知其来历,但看其造型特殊仍常有人来祭拜,香火旺盛。到民国年间铁塔寺名气不小,还有定期的庙会。建国后铁塔依然流存;但东直门外大街却几经变迁,历史上的东外大街(现东外小街)的附属胡同,东外南街,因是正东西向,所以开通扩建,形成了现在的宽阔的东外大街直农展馆,而原有的历史上的东外大街(现东外小街)的附属胡同,东外北街,像东北扩展,形成了直通左家庄的东外斜街。而当年的东外大街,变成了不起眼的东外小街。而察慈小区的建设,更是把历史上的上关一带都封闭到了一个小区里。在这些扩建中,大概70年代铁塔寺被整体拆除。因东直门一代道路改造太多,所以现在的位置不好确定,怀疑是东湖别墅东北外交公寓西南一带。

当然这些只是我个人在非常少的资料几处基础上的推断,可能因个人水平和资料不全,可能会有错误,欢迎大家指正。

铁塔寺民间流传着很多传说,但正规的资料却寥寥无几,本人从宗教角度的文献也没找不到什么线索;在他被毁后的很长的一段时间大家都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样子。幸好有几张民国年间的老照片,可以让我们一睹铁塔寺的真实风貌,简单介绍一下。

1、1908年慈禧出殡时,在东直门外铁塔寺东的土坡上搭建了祭棚,因这里地势很高,有不少外国人使馆官员和记者等在土坡上观看出殡的盛况,拍摄了一些慈禧出殡的照片,其中有几张东北向西南拍摄的照片拍摄到了铁塔寺的远景。所以1908年这个时期留下了几张珍贵的铁塔寺的远景照片是铁塔寺最早的照片。节选一张法国人拍摄的。

2、1925年左右美国人Warner,Langdon拍摄了一张清晰的铁塔寺铁塔正视照片。

3、1930年左右海达莫理迅拍摄了铁塔三张照片,包括正视、后视、内景各一张。


4、1940年左右日本《北支》杂志上有一张铁塔寺的后视照片。

5、一张湖北襄樊广德寺多宝塔的照片,照片来自网络作者未知,感谢作者。

附录:本人整理出的记载铁塔寺的文献。

1、《天咫偶闻》清末震钧

东直门外铁塔,相传始于明末,为老僧某某之塔。今塔中所祀乃其肉身,外付以漆。香烟所薰,不辨颜色。过者往往下马顶礼,敬如古佛焉。

2、《琉璃厂杂记》1914周肇祥

出东直门二里许,曰铁塔寺,寺基已侵蚀殆尽,唯塔院仅存一塔。以外无余屋,僧亦寄住路北关帝庙,塔形圆而直上,若城堡,殊不类塔。顶乃作西番塔式,以铁为之。额曰“护国东镇永明宝塔”,给僧二百钱,开扁入视,中瓦砖为龛,龛中一枯僧伽座,貌似三十许人,高颧隆鼻,唇张而齿豁,守僧称为肉身佛,云系皇子出家来自南京,于道旁入灭,龛此已四百于年,其言确否,志乘无可稽,然塔之古年久可信也。

3、《北京寺庙调查》1928年

铁塔院:坐落在东郊四分署关厢大街100号;建于明,系主持常海私建。本庙面积东西12丈,铁塔一座,并无房殿。管理使用情况为常海看管并不使用。

庙内法物,铁罄一口,香炉一个,另有槐树两颗。(1928)

4、《北京寺庙调查》1936年

铁塔院:坐落在东郊署东直门外关厢大街100号;建于明,属私建。不动产土地九分六厘,房屋一间半。管理使用情况为自行管理焚香供佛。庙内法物有泥质观音,文殊,普贤菩萨三尊,小铁罄一口约五斤,木香炉一个,木蜡扦一对,另有大小榆树三颗。(1936)

5、《北平旅行指南》1930张恨水编

铁塔寺:寺在东直门外东行里许,周墙做圆城装。特塔高矗半空,塔下为正方砖台,相传寺建于明末,塔中祀像为一胡僧,云系坐化于此。祀像乃其肉身,外传以漆,香烟所薰已不辨颜色。俗以为明建文帝遗像者,实无依据。每月旧历正月初一日及四月初八日,例有庙市,游人亦复不少。

————————————————————

德胜门瓮城内的“德胜祈雪碑”碑亭

北京德胜门是北京内城九个城门之一,位于内城北部偏西,是通往塞北的门户。因经常出入军队,有“军门”之称。北方古代方位神为玄武,道教将玄武人格化为真武大帝加以崇拜,真武大帝作为战神,是追求胜利的象征。所以明清出兵打仗,一般从这里出城。德胜门既象征为“以德取胜”。而战事胜利后,由安定门班师,为 “太平安定”之意。明代永乐皇帝北征、清代康熙皇帝平噶尔丹叛乱、乾隆皇帝镇压大、小和卓叛乱都是出师德胜门。

乾隆十二年(1747年)二月;乾隆是从御园返回宫内参加在坤宁宫举行的春祀而经过德胜门,当时郊外下了小雪,乾隆感慨万分做诗一首试,马芷痒所著《北京旅行指南》书中记述乾隆诗内容:

春祀还宫内,路径德胜门。

文皇缅高祖,渺已实无孙。

力取权弗取,德尊果是尊。

微尘郊外有,望雨复心存。

入德胜门作,乾隆十二年岁次丁丑仲春御笔

诗内容明写的是叙事感怀及祈雨雪;但是纵观全诗,主要还是回顾了当年皇太极率军兵临德胜门下的经过,回想先祖的韬略气度,隐喻清朝的皇帝都应该像先祖一样有礼有节的用兵和安排战事。

第二年,乾隆就是德胜门瓮城内,立碑一块,将诗文刻之上。立于东侧闸楼门对应的瓮城西墙下,碑正面朝向东闸楼;并为这座碑修建了一座高大的碑亭,碑亭为重檐四角攒尖顶,黄色琉璃瓦,碑亭四面有木栅栏阻挡,不让人轻易靠近石碑。因残存老照片多只能看到碑亭,而看不到碑身,所以碑的形制还无考,不过根据碑亭的比例和等级,怀疑应该等级比较高。重檐攒尖顶的碑亭等级很高北京地区使用非常稀少,只有德胜门碑亭和雍和宫“喇嘛说”碑亭,建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可见乾隆本意是缅怀祖辈功绩,教化后辈子孙多为效仿;所以对此碑特别重视,并非仅仅为了祈雪而为。即便如此,民间还是很快把碑名概括传为“德胜祈雪”碑。北京内城瓮城普遍单调,攒尖顶的碑亭自成一景,和瓮城其他建筑并不冲突;这个御笔碑大大增加了德胜门瓮城的可视性和知名度,“德胜祈雪”成为了一处知名景观。

1915年北京为在城墙和护城河之间的空地修建环城铁路,德胜门瓮城和闸楼在这个时期被拆除。(1921年德胜门城楼因破损无力维修被拆除)。因北侧的德胜门和安定门瓮城都比较宽大,所以当时铁路穿过了碑亭和城楼之间空地,碑亭得以完整保留。环城铁路的开通,瓮城的拆除,城墙和护城河之间的空地多被开辟成了存售燃煤的煤栈,其中德胜门瓮城靠东侧就有一个比较知名的“同兴德”煤栈。德胜门瓮城城墙全部被拆除后,原来的瓮城除了道路外被分割成了三个区域;箭楼和真武庙被改成独立的一个区域,没有城墙的箭楼两侧边缘做了阶梯状的矮墙装饰。出德胜门城门洞,就是铁道,跨过有护栏的铁道,瓮城被西货场的砖砌围墙,路东对称的部分为东货场。德胜祈雪碑亭被车站西货场的围墙圈入,普通人很难接近了。这时残存在西货场内的德胜祈雪碑亭已无风景可言。民国后期,碑亭随着扩建德胜门火车客运候车室及货场时,碑亭与围墙一道被拆除。从此石碑也不知所踪。

德胜祈雪的典故经过民间的多年演绎后,已经和乾隆的本意出入很大了,民间更愿意相信它是皇帝为百姓祈求降雪而建;石碑原物按照民国习惯通常就地掩埋,拆除碑亭,只为用其地,不会再费力去破坏碑刻,也许将来的某日,这块石碑还会重新回到大家的面前。

附上几张德胜祈雪碑亭的老照片

1.1885年左右,从东闸楼外,西望,可以清晰地看到瓮城内的碑亭。

2.1910年左右,从瓮城内东闸楼南侧,向西北方向拍摄的碑亭和真武庙。

3.1925年左右喜人龙拍摄的,从城楼下,铁路南向正北拍摄的碑亭。

4.1925年左右德胜门箭楼上西北俯视碑亭,(照片来自夏宫刘阳的博客,表示感谢)

在北京城西,长河北岸,坐落着著名的真觉寺,俗称五塔寺。寺内建有明初建立的石质金刚宝塔一座,是北京佛教最著名的建筑之一。清末后寺庙被毁,如今只有五塔留存。原始的真觉寺面积很大,有很多附属建筑。在其西侧曾经有过一座规模不小的独立的塔院,却不为人知。

为大家介绍一下有明确记载的三座塔。

1.班迪达(室利沙)大国师塔

五塔寺早年三路建筑,其中中路大殿之后就是金刚宝座塔。而西塔院就位于塔院的正西。在塔院正中位置有一座造型比较奇特的塔,座落于金刚宝座塔西延长线上。该塔整体造型不是传统的密檐塔和覆钵塔;而是类似于陵寝宝顶,体量大于传统的覆钵塔,底部基座之上高大的塔身,呈八面型。高约2米,直径估计约4米,类似密檐塔的须弥座。但上部却是覆钵弧型,外层由青砖砌层层递收,叠砌而成;既像陵寝的顶部,又像普通覆钵塔的覆钵体。在整个塔的顶部正中有一个石制的小覆钵型塔刹。才能顺利的把这座塔和普通陵寝宝顶区分开。这座塔同传统的北京各个时期的佛塔风格完全不同,有浓郁的西域风格和早期佛教风格,和印度窣堵坡风格的佛塔异曲同工。民国年间的记载,塔前已经没有了碑刻等记载,无法判别具体是何人的灵塔。但从其风格以及所处的位置方面综合分析,民国周肇祥推断应该是明代建造五塔寺金刚宝座塔的印度僧人班迪达的坟塔。班迪达为梵音汉译,意为学识渊博的高僧。那永乐年间建造金刚宝座塔的这个被称为班迪达的印度高僧到底是哪位呢?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金刚宝座塔的历史记载。

成化十一年明宪宗《御制真觉寺金刚宝座记略》记载:永乐初年,有西域梵僧曰班廸达大国师,贡金身诸佛之像,金刚宝座之式,由是择地西关外,建立真觉寺,创治金身宝座,弗克易就,于兹有年。朕念善果未完,必欲新之。命工督修殿宇,创金刚宝座,以石为之,基高数丈,上有五佛,分为五塔,其丈尺规矩与中印土之宝座无以异也。成化癸巳十一月告成立石。

《帝京景物略》在真觉寺一节说:“成祖文皇帝时,西番板的达来送金佛五躯,金刚宝座规式,诏封大国师,赐金印,建寺居之。寺赐名真觉。成化九年,诏寺准中印度式,建宝座,累石台五丈,藏级于壁,左右蜗旋而上,顶平为台。列塔五,各二丈,塔刻梵像、梵字、梵宝、梵华。中塔刻两足迹。”

可见永乐年间班迪达就把五塔图样呈送给明朝皇帝,但一直到成化年间五塔寺金刚宝塔才得已完工。而这两个文字中并没有说明这位班迪达的具体身份。

明万历间僧人镇澄撰《清凉山志》卷三“大圆照寺”:“显通之左,古称普宁寺。永乐初印度僧室利沙者来此土,诏入大善殿,坐论称旨,封圆觉妙应辅国光范大善国师。赐金印、旌憧遣送台山,寓显通寺。至宣德初复诏入京,广宣秘密。无何,辞归山,上未许,明日示寂。上闻痛悼之,御祭火化,?分舍利为二:一塔于都西,建寺曰真觉;一塔于台山普宁基,建寺曰圆照。正德间封张坚参为法王,赐银印,兼有都纲印。”

《补续高僧传》卷二十五“大善国师传”,所记正是印度僧人室利沙。

“实哩沙哩卜得眣,东印土拶葛麻国王之第二子也,父母感奇梦而生。在童真位,聪敏不凡,而百无所欲。唯见佛法僧则深起敬信”。

  年十六,请命出家,遣礼孤捺眣纳麻曷萨弥为师,剃落受具。资受学业,习通五明,阖国臣庶以师戒行精严,智慧明了,称为五明板的达。

师足迹周遍五天,从化得度者甚众。凡过道场塔庙,必躬伸尽敬,至地涌塔,修敬卓锡。而禅塔以久圮,劝国王修治,脱管心木,木下纪师名号,众咸异之。

  永乐甲午年(1414年)入中国,谒文皇帝于奉天殿,应对称旨,命居海印寺。丁酉(1417年)奉命游清凉山。还都,召见武英殿,天语温慰,宠赍隆厚。授僧录阐教,命居能仁寺。岁甲辰(1424年)仁宗昭皇帝举荐扬大典,师掌行,特授师号圆觉妙应慈慧普济辅国光范弘教灌顶大善大国师。赐金印宝冠供具仪仗。乙巳(1425年)宣宗章皇帝举荐,亦命师掌行。师平生不矜名,不崇利,外示声闻,内修大行。遇恩宠而志意愈谦,涉诸缘而戒行弥确。在京师受度弟子数千辈,各随器宇诱掖之。渐引次升,不立遏捺,难行蹊径,使人望崖而不敢前。

将化,谓弟子不眣加实哩等曰:吾自西天行化至此,今化缘已周,行将逝矣。汝等各当善护如来大法,毋少懈怠,言讫俨然而寂。实宣德丙午(宣德元年、1426年)正月十三日也。讣闻,上悼叹之,命有司具葬仪,维,收舍利于香山乡塔而藏之,遗命分藏清凉山圆照寺,亦建塔焉。”

从这两个资料对比可知,印度高僧“实哩沙哩卜得眣”也就是是室利沙,是取其印度名字译音前三字而成。而他在明初进献的图样直到成化年间,他去世后才得以建成。他的骨灰有一半存放在了金刚宝塔西的墓塔里。一半放入五台山圆照寺的墓塔里。来表彰其发展兴盛这这两个寺庙的功绩。

2.“桑节朵而只”国师塔

在班迪达塔西侧十余米外,另有一座为比较传统的明代覆钵塔结构。塔前有碑一座。塔的风格和三塔寺智光塔基本一致。须弥座和塔身之间的连接部分为圆型,而相轮整体比较粗壮。为明代正德年间的“桑节朵而只”国师塔。

  塔前碑为“明故大隆善护国寺西天佛子大国师张公墓塔记”记载了他的生平

碑文:公姓张氏,讳桑节朵而只,先世山后人。景泰辛未(1451年)礼清心戒行国师为师。成化六年(1470年)奉宪宗皇帝?命差往乌思藏,封阐化国王,公到彼处彰我圣朝褒封恩赍之典。成化十五年(1479年)方回京师,蒙赐宴赏升国师,封净慈利济。弘治二年(1489年)彰德赵王聘公于天宁寺讲习观法。庚戍(1490年)隐迹于五台山圆照寺,修习本佛哑曼繞葛功课,加持六字真言。辛亥(1491年)皇上崇尚秘教,钦取召于禁庭,奉命译写各佛修习讲说秘密戒法。壬子(1492年)加升西天佛子,赐蟒衣、金嵌宝石冠、织金袈裟。又赐金印一颗重二百五十两。加封清觉广智妙修慈应翊国衍教灌顶赞善西天佛子大国师。

  公生于正统乙丑(1445年)十月十七日,享年六十有八。长徒国师卜以是年九月十五日葬公于塔,以谨终也。正德七年冬十月十七日立石。

碑阴其弟子“钦依提督五台弘慈翊教国师朵而只坚参、禅师朵而只扎奴,喇嘛朵而只藏卜”等。还有徒孙、玄孙等藏地僧人近20人题名。

90年代桑节朵而只碑记出土,保存于石刻艺术馆东侧碑林处。

  桑节朵而只(1445年—1512年),正德七年(1512年)八月初五日卒于大隆善护国寺(今护国寺)。明武宗命工部给棺营葬,建塔于都城西香山乡公之下院观音寺后。公之长徒奉?提督五台钤制番汉兼住圆照寺朵而只坚参为之立碑。

3.“象罗藏丹巴”塔

在这两座塔的东北侧还有一座小塔,为提督五台山番汉僧象罗藏丹巴塔。它和上面提到的两个塔不在一条直线上,整体要偏后,年代一定要晚于它们。

塔体量小于另外二塔,虽体积小,但建造工艺精致,造型和常见明代覆钵塔不同,该塔相轮部分和覆钵部分相比非常纤细,有些蒙古风格。此人没有查到生平,从官职名字看应该是明代后期的高等级的藏僧,可能也主持过真觉寺,所以圆寂后建塔于此。

五塔寺西塔院从历史上看应该是一处比较集中安葬高等级的印度及西藏僧侣的地方。但因真觉寺清末被破坏后,西塔院也无法保全。从民国的记载及照片看,虽然当时民国政府修整过真觉寺,但没有涉及西塔院范畴,西塔院围墙破损殆尽,仅剩几颗柏树和这三座残破僧塔,其他的僧塔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建国后也再没有这三座塔的记载,可能都毁于民国晚期了。整个西塔流传下来的资料及照片都比较少,单从目前本人掌握的资料已经无法进一步考证了。希望整理出来的这文字能给喜欢研究五塔寺变迁的朋友帮助。

谢谢。

本文资料主要参考了自包世轩〈元大护国仁王寺旧址及相关问题考察〉和民国周肇祥的《琉璃厂杂记》

(0)

相关推荐

  • 老照片:民国时期的北京城墙和城门

    安定门城楼 定安门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此门是出兵征战得胜归来之门,故名定安门. 定安门箭楼 清朝的北京城九座城门用处各不相同,九门走九车,其中定安门走粪车. 定安门城内的小摊贩 定安门瓮城和 ...

  • 都匀-2021年7月文峰塔

    都匀-2021年7月文峰塔 贵阳张老者,游览日期:2021年7月19日 文峰塔,原名文笔塔,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系五层木塔,年久倾毁,仅存塔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在原塔基上修建石塔,次年竣工, ...

  • 开封有一座塔,历经37次地震依然完好无损,被誉为“天下第一塔”

    铁塔行云是汴京八景之一.塔身内砌旋梯登道,可拾阶盘旋而上,直登塔顶.当登到第5层时,可以看到开封市内街景:登到第7层时看到郊外农田和护城大堤:登到第9层便可看到黄河如带:登到第12层直接云霄,顿觉祥云 ...

  • 五台山这座寺庙,被金庸写进小说里,皇帝在此出家

    随 我 行 走 山 西      许 你 万 里 荣 耀鉴古  | 知非  |  旅途  | 视野  |  生活 山西五台山,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山上寺庙林立,历史悠久.五台山因有五座山峰而 ...

  • 中式大美 | 古塔九式

    古塔,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载体之一.矗立在大江南北的古塔,被誉为中国古代杰出的高层建筑. 塔,源于古印度.一说佛陀在世时王舍城有位孤独长者就已开始建造,用以供养佛陀的头发.指甲,表达人们对佛陀的崇敬. 一 ...

  • 中国108座古塔,你知道多少?

    老照片 一个时代的烙印 一个久远的故事 一份珍贵的记忆 来源:历史讲坛游学 塔是随佛教传入的一种建筑.相传释迦牟尼涅槃前,有弟子问:"您走后我们如何表达向您的尊重?"佛祖没有回答, ...

  • 流放“宁古塔”有多可怕?被流放的女犯人,在屈辱中过完余生

    作为封建专制文化的一部分,从夏商周就开始有各种形形色色的"酷刑",诸如"烙刑",商纣王建了一个巨大的通天塔,下面是永不熄灭的炭火灼烧,烧得铁柱通红,此时如果谁有 ...

  • 古塔魅影之陕西志丹县盘龙寺石塔

    位置:陕西省志丹县炮楼山半山腰(今址),原址在义正乡庙岔村东南盘龙寺遗址内 年代: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 造型:六角七层密檐式石造像塔 级别: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盘龙寺石塔,原是盘龙寺寺内附 ...

  • 它被誉为中国古塔第一省,这3座辽塔看点丰富,五一游客也不多

    说到中国的古建筑,相信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山西,毕竟在古建筑旅游方面山西有着丰富的资源.然而在东北地区的辽宁却因为没有过度的旅游开发和宣传,让这里的古迹看起来有些低调,即便是五一和国庆这样的旺季前去旅 ...

  • 潮汕古塔大全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浮屠指的就是佛塔. 塔源于佛教,又结合了中国的楼阁设计,除了作为佛教的图腾外,又衍生出很多作用:登高望远.瞭望敌情.渔船导航.地区标志-- 千百以来, ...

  • 吴兆骞流放宁古塔,他对外国使臣说两句话,让人明白他发配的原因

    在清朝时期,有一个地方曾让人谈之色变,即宁古塔,但是这里却有一位清朝大文人--吴兆骞.根据史料记载,吴兆骞在宁古塔的时候,曾为节度使李云龙写过一篇赋文,并且他写完之后还说了一句话,结果暴露了自己被流放 ...

  • 【地理视野】中国最著名的108座古塔|舍利塔|石塔|寺塔|花塔|古塔

    欢迎转载转发分享谭老师地理工作室每日每篇精品推文 塔是随佛教传入的一种建筑.相传释迦牟尼涅槃前,有弟子问:"您走后我们如何表达向您的尊重?"佛祖没有回答,只是把僧袍铺于地上,将钵扣 ...

  • 吴兆骞等文人被发配到宁古塔,虽然生活艰苦,可是创造了三个第一

    清代名士吴兆骞曾被发配到宁古塔,此地虽然生活艰苦异常,可被流放的才子们却创造了"三个第一"的奇迹.至于"三个第一"究竟是什么?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