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常见病害高清图册 高发时期【汇总】
1.白粉病
草莓主要病害之一,在保护地栽培中发生最严重,整个生长期内均可发生。
露地栽培关键预防期为花前花茎抽生期。
危害症状:
主要为害叶、叶柄、花、花梗和果实。
叶片发病初期背面长出薄薄的白色菌丝层,随着病情的加重,叶片向上卷曲呈汤匙状,并产生大小不等的暗色污斑。
后逐步扩大在叶片背面产生一层薄霜似的白色粉状物,严重时多个病斑连接成片,可布满整张叶片,后期呈红褐色病斑,叶缘萎缩、焦枯。
花蕾、花,染病,花瓣呈粉红色,花蕾不能开放。
果实染病,幼果不能正常膨大。若后期受害,果面覆有一层白粉,随着病情加重,果实失去光泽并硬化。
药剂防治:
可选用的药剂枯草芽孢杆菌500~1000倍(可湿性粉剂)、醚菌酯、四氟醚唑、醚菌·啶酰菌等。
是开花后的主要病害。尤其在浆果成熟期表现最显著。
危害症状:
主要为害果实,也侵害叶片和叶柄。
花感病,病菌最初从将开败的花或较衰弱的部位侵染,使花呈浅褐色坏死腐烂,产生灰色霉层。
叶感病,多初期叶基部产生水渍状病斑,扩大后病斑呈不规则形,湿度大时,病部可产生灰色霉层,发病严重时,病叶枯死。
果实染病,初呈水渍状灰褐色坏死,后变为灰褐色斑,潮湿时湿软腐化,病部生灰色霉状物,干燥时病果呈干腐状,最终造成果实坠落。
叶柄发病,呈浅褐色坏死、干缩,其上产生稀疏灰霉。
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可选择以下药剂进行防治:啶酰菌胺、唑醚·氟酰胺,或戊唑醇。
常用药剂有腐霉利、嘧菌环胺、嘧霉胺、克菌丹 、多抗霉素等。
单纯用药治疗效果并不好,要结合农业防治等。
主要发生在育苗期和定植初期,结果期很少发生。
危害症状:
主要危害匍匐茎、叶柄、叶片、果实。
匍匐茎、叶柄、叶片染病,初期产生黑色纺锤形或椭圆形溃疡状病斑,稍凹陷,病斑扩展成为环形圈时,病斑以上部分萎蔫枯死,湿度高时病部可见肉红色黏质孢子堆。
浆果受害,产生近圆形病斑,淡褐至暗褐色,软腐状并凹陷,后期也可长出肉红色黏质孢子堆。
药剂防治:
效果较好的化学农药有代森锌、唑醚·代森联、吡唑醚菌酯、嘧菌酯等。
生物农药有枯草芽孢杆菌、井岗霉素、中生菌素等。
露地栽培,在 5~6月份,一般 7~10天喷 1次。7~8月份,一般 5~7天喷 1次。
轮换使用上述农药。 喷药时一定要仔细,叶面、叶背、匍匐茎都要喷到。
危害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
叶斑近圆形,边缘紫褐色,中部黄褐色至灰白色,后期斑面现小黑粒。
叶尖部分病斑常呈“V”字型扩展,有时呈“U”型病斑,组织枯死。
严重时,病斑多互相愈合,叶片变褐枯死。
药剂防治:
药物防治可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或者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喷雾,或50%嘧菌酯水分散粒剂5000倍喷雾,或25%吡唑醚菌酯乳油2000-3000倍喷雾。
危害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果柄、花萼、茎等部位。
初侵染时在叶片下表面出现水浸状红褐色不规则形病斑,病斑扩大时受细小叶脉所限呈角形叶斑。
病斑照光呈透明状,但以反射光看时呈深绿色。病斑逐渐扩大后融合成一体,渐变淡红褐色而干枯。
湿度大时叶背可见溢有菌脓,干燥条件下成一薄膜,病斑常在叶尖或叶缘处,叶片发病后常干缩破碎。
严重时使植株生长点变黑枯死。叶柄、匍匐茎、花也可枯死。
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可选择以下药剂防治:农用硫酸链霉素,春雷·王铜,中生菌素等。
多见于夏季高温时的育苗圃及栽植初期。
危害症状:
发病初期,草莓植株下位叶1~2片凋萎脱落,叶柄变为紫红色,植株发育不良,随着病情加重,部分叶片突然失水,绿色未变而萎蔫,叶片下垂似烫伤状。
将病株由根茎部横切,导管变褐,湿度高时可挤出乳白色菌液。严重时根部变色腐败。
药剂防治:
育苗前,用60%三氯异氰尿酸片剂1000倍液喷洒地面,减轻病害发生。
发病初期,可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2000倍液灌根。
草莓软腐病是草莓贮运中的重要病害,结果期间遇多雨年份,在田间就可危害,但通常田间损失不大。
危害症状:
草莓软腐病主要为害茎和果实。
茎部发病,近地面茎部先出现水渍状污绿色斑块,后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形褐斑,病斑周围显浅色窄晕环,病部微隆起。
果实感病主要在成熟期,多从果实的虫伤、日灼伤处开始发病。初期病斑为圆形褪绿小白点,继变为污褐色斑。
随果实着色,扩展到全果,但外皮仍保持完整,内部果肉腐烂水溶,恶臭。
药剂防治:
苯醚
叶枯病属低温、高湿性病害,多在春秋季发病。
危害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也为害叶柄、花萼。果梗也可染病。
叶片初发病,叶面上会产生紫褐色无光泽小斑点,以后逐渐扩大成不规则形病斑。病斑多沿主侧叶脉分布,发病重时整个叶面布满病斑,发病后期全叶黄褐色至暗褐色,直至枯死。
叶柄或果柄发病后,病斑呈黑褐色,微凹陷,脆而易折。
药剂防治:
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4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200倍液,或70%代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每7~10天喷布1次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并可兼治其他病害。
病菌在高温高湿天气和田间潮湿条件下易发生和蔓延,重茬地发病较严重。
危害症状:
主要侵害叶、叶柄、茎和浆果。
(1)叶片发病:
产生黑色不定形略呈轮纹状病斑,病斑中央灰褐色,有蜘蛛网状霉层,有黄晕。
(2)叶柄及匍匐茎发病:
常为褐色小凹斑,当病斑围绕一周时,病部缢缩,叶柄或茎部折断。
(3)浆果发病:
贴地果染病较多,为黑色病斑,上有灰黑色烟灰状霉层,病斑仅在皮层不深入果肉。
药剂防治:
可选择以下药剂进行防治:多抗霉素,吡唑醚菌酯,或嘧菌酯。
水分是草莓疫病菌侵入的必要条件。
所以凡是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地方发病都较重;
草莓结果期雨水偏多,种植过密发病亦重。
危害症状:
主要为害根茎部、叶柄及果实。
根茎受害,病部变暗褐色,水渍状,引致整株枯死。
靠近地面的叶柄被为害时,断续变暗红色或暗褐色,天气潮湿时,病部长出白色霉状物。
果实被害后产生不规则的水渍状褐色病斑,后迅速扩展至整个果面,使果实腐烂,病部亦长出白色霉状物。
与腐烂果相近的萼片和果梗也会受侵染而变褐。
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可选择以下药剂进行防治:甲霜灵·锰锌,烯酰吗啉,或吡唑嘧菊酯·代森联。
草莓上常见根腐病有草莓根腐病、红中柱根腐病、腐霉根腐病、草莓冠根病(白根腐病)、黑根腐病等。
危害特征:
根系先从幼根先端或中部变成褐色或黑褐色而腐烂,有的地块中柱变红褐腐朽。
严重时,整条根干枯。
病植株矮化。
茎部变褐腐烂、水渍状缢缩。
下部老叶边缘变紫红色或紫褐色,逐渐向上扩展。地上部分先是外叶叶缘发黄、变褐、坏死至卷缩,病株表现缺水状,逐渐向心叶发展至全株枯黄死亡。
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可选择以下药剂进行防治:甲霜灵·锰锌,烯酰吗啉,或异菌脲。
危害症状
主要危害花蕾、芽、新生叶,引起幼苗立枯,也可侵染成龄叶、果柄、短缩茎等。
花蕾和新芽染病后逐渐萎蔫,呈青枯状或猝倒,后变黑褐色枯死。
侵害叶柄基部和托叶时,病部干缩直立,叶片青枯倒垂。
开花前受害,使花序逐渐青枯萎蔫,急性发病时呈猝倒状。
茎基部和根受害,皮层腐烂,地上部干枯容易拔起。
从幼果、青果到熟果都可受到侵害,被害果病部表面出现暗褐色不规则斑块,僵硬,最终导致全果干腐,温度高时可长出上述菌丝体。
药剂防治
适宜的药剂有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10%立枯灵水悬浮剂300倍液,敌菌丹水溶剂600倍液,从现蕾期开始,7天左右喷1次,共2—3次。
草莓育苗地和露地栽培危害较重。
危害症状:
草莓轮斑病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和匍匐茎。
发病初期,在叶面上产生紫红色小斑点,并逐渐扩大成圆形或近椭圆形的紫黑色大病斑,此为该病明显特征。
病斑中心深褐色,周围黄褐色,边缘红色、黄色或紫红色,病斑上有时有轮纹,后期会出现小黑斑点,严重时病斑连成一片,致使叶片枯死。
病斑在叶尖、叶脉发生时,常使叶组织呈“V”字形枯死,亦称草莓“V”型褐斑病。
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可选择以下药剂进行防治:苯醚甲环唑,甲基硫菌灵、吡唑醚菌酯,或嘧菌酯。
呈淡褐色水烫状斑 有皮革状发硬的感觉
危害特征:
主要发生在果实和根部,匍匐茎上也能发病。
根发病:根最先发病,切开病根可见从外向里变黑,革腐状。早期植株不表现症状,中期仅表现生长较差,略矮小,至开花结果期则地上部出现失水状,逐渐萎蔫直至整株死亡。
果实发病
呈淡褐色水烫状斑,并且能迅速蔓及全果,病部褪色失去光泽,用手轻捏有皮革状发硬的感觉,湿度大时果面长出白色菌丝。
苗期发病,匍匐茎发干萎蔫,最后干死。
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可选择甲霜灵·百菌清,烯酰吗啉,或嘧菌酯。
在果实期危害严重。
危害症状:
主要为害果实。
青果染病,病部产生淡褐色水烫状斑,并迅速扩大蔓延至全果,果实变为黑褐色,后干枯、硬化如皮革。
成熟果实染病,病部稍稍褪色、失去光泽、白腐软化呈水浸状,似开水烫过,产生臭味。
药剂防治:
从花期开始,可选择以下药剂进行防治:代森锰锌、百菌清、甲霜灵·锰锌、烯酰吗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