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后再读《基督山伯爵》,才发现它讲的不是复仇

1845年8月,巴黎的《辩论报》开始连载《基督山伯爵》,作者的名字是大仲马。

大仲马生活在法国文学最群星璀璨的时代,雨果、司汤达、巴尔扎克、福楼拜,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声下是飞扬的文采,以及笔下一个又一个鲜衣怒马的魂灵。

岁月如河,十九世纪的作品流传至今,被奉为经典的不过寥寥,其中就有雨果的《悲惨世界》以及大仲马的这本《基督山伯爵》。

这是一本100多万字的巨著,洋洋洒洒的百万字下来,就像看了10万字一样令人欲罢不能。百年前便有痴狂读者不惜重金贿赂印刷厂的排版工人,只为在第二天来到前先睹为快。

而《基督山》的魅力又不止于此,它所迷惑的不仅是19世纪的法国读者,世界各地慕名而来一口气读下来的亦不在少数。

影视版《基督山伯爵》

总体来说这是一个离奇的故事,是十九世纪的一千零一夜,是阿里巴巴的冒险,也是堂吉诃德式的游历,更是复仇小说的始祖。

电影《肖生克的救赎》里有它的影子,而意大利一座岛屿至今仍流传着它的神话,《基督山伯爵》就像是一个集复仇,探险,爱情的奇幻故事。

整部小说都在宣称着一种复杂的情感“我爱爱我的人,我恨我恨我的人”,大仲马不仅描写了扬善惩恶,更讲述了熊熊燃烧的复仇转变为宽恕的故事,他借由爱德蒙这个人物告诉我们:想要重新获取幸福,就要放下才能不被辜负。

今天我就借用本书的主题“复仇”,围绕爱德蒙这个角色解读小说,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我将结合现实意义,浅谈小说带给现代青年的思考。

上帝的化身:复仇的外衣下是善与恶的对抗

爱德蒙·唐泰斯显然关系到这本书的成功与否,幸运的是大仲马不仅对人物的内心进行深刻的剖析,还将人物心理融入一环扣一环的情节之上,二者不断升华成就了一个善恶分明,果敢坚毅,聪慧正直的青年人。

在小说中爱德蒙进监狱的前后对比是极具视觉冲突的,没有进监狱前的爱德蒙是一个热情洋溢,没有受过教育的普通水手。在监狱神甫的教导下,爱德蒙完全变成了另一副模样,例如博学多智,富比王国,眼神阴郁,气质超群,前后两者的对比愈深刻,人物的戏剧冲突也就愈加强烈。

如果说我们给爱德蒙的前后贴上标签,就很容易看出其中的不同:之前的爱德蒙是一位善良正直,技艺精湛的水手,而被迫害至监狱或是处于复仇阶段的爱德蒙,很难给他一个清晰的标签或定义。

影视版《基督山伯爵》

19岁进监狱,14年后逃狱,逃狱出来的爱德蒙身上有着显而易见的改变:

首先是身份上的转变,他需要隐姓埋名才能复仇,之后无论是水手辛巴德还是英国商人意大利神甫,都是爱德蒙借用的社交外衣;其二是心理上的转变,逃狱后的爱德蒙想要敌人尝到恶有恶报的苦果,他将自身的苦难化成一枚枚尖锐的剑。

然而,无论是被迫丢弃原来的身份也好,还是回忆起曾经遭受过的苦难经历也好,爱德蒙想要的从来不是真正的复仇,而是意图追回他曾经拥有过的青春和生活。

这种追回才是他想要复仇的契机,不幸的是爱德蒙一开始被仇恨蒙蔽了双眼,遮住了他内心的善,而神甫送给他的意外财富成为他内心衡量善恶的标尺,就这样爱德蒙在复仇时把自己当做了上帝的化身。

经过八年时间的缜密策划,找足了充分的证据,将三位仇人逐一击破,将他们逼向绝境,当所有人误以为是自己的行为惹怒了上帝时,谁都没有想到是有人借用上帝之手,迫使他们成为棋盘上的“玩偶”。

爱德蒙复仇的这三个人,几乎一个比一个恶劣,这三个反面人物使爱德蒙的形象更加鲜明,达到入木三分的艺术效果

  • 其一是为争船长之位陷害爱德蒙的唐格拉尔,他写了一封无中生有的匿名信,给爱德蒙扣上了逆党的帽子,目的是引诱费尔南达到去除爱德蒙的目的
  • 其二是为争夺梅尔塞苔丝的情敌费尔南,他将唐格拉尔写的告发信寄到政府,目的是让爱德蒙消失迎娶梅尔塞苔丝
  • 其三是为保护自己职位与利益不被侵犯的检察官维尔福,他为了自身的利益选择牺牲爱德蒙,目的是为了个人前途

从这几点可以看出,这三个人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迫害爱德蒙而完成自己的私欲,这是典型的利己主义的恶的代表。

爱德蒙在监狱里通过神甫了解真相,这三个人的恶就像复制品一样,在爱德蒙的内心深处产生了罪恶的源头。因此当他出狱亲眼见到妻子变成他人的妻子,父亲死于饿死的情况下,恶的源头就成为一片充满血肉的荆棘,禁锢了爱德蒙天然的正直与善良。

另一方面,小说中也有代表善的人物,老船主莫雷尔夫家族冒着政治风险多次营救被捕的爱德蒙,在爱德蒙不幸入狱后仍接济爱德蒙贫病相交的老父亲,即使自身难保,也冒险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这份奉献的友爱精神是书中扬善的主要部分。

在爱德蒙的复仇中,这份善与恶时不时的相互对抗,他所做的复仇尽管看起来惊心动魄,可实际上恶的天平里往往有善的种子,两者相互对抗产生矛盾。

这也注定会使基督山伯爵的复仇不是完美的,纯粹的复仇,除了上文所说他想要追回的是无法再生的事务,更重要的是爱德蒙的善即使曾被仇恨掩盖,依旧会发出像宝石一样的光。

宽恕的力量:如何走出复仇阴影重归幸福

在大仲马的笔下,伯爵先开始的复仇是丝丝入扣的,他凭借上帝之手将仇恨依次回报,给予曾经的敌人强烈的反击。伯爵的复仇之路就像一张纵横交织的网,他将恶人打尽固然值得拍手称快,可不幸的是,伯爵也在同一时间成为被桎梏在网上的蜘蛛,沉入恶的地狱。

一般来说,小说的情节是服务于人物心理的,基督山复仇的故事也是这样——百余万字的长卷中,他的复仇占到五分之四。在整个复仇过程中,他的计谋与狠毒固然令敌人胆战心惊,可有些手段确实过于极端。

  • 对将军费尔南的复仇:逐步揭穿费尔南的罪恶,将他曾经的背叛公之于众,最后信誉全无妻离子散,绝望之下费尔南开枪自杀
  • 对检察官维尔福的复仇:揭穿婚外情和一桩故意杀人案,并利用其妻子对金钱的贪婪,透漏用药物隐形杀人,最终妻子承受不住维尔福的审判服药自杀,并带走了10岁的孩子,维尔福最后失去名誉精神失常
  • 对银行家唐格拉尔的复仇:设计其银行的逐步破产,直到最后的500万法郎全部榨光,唐格拉尔承认罪行
  • 从以上的复仇之路可以看到,如果说基督山伯爵对情敌费尔南的复仇还是正义的,那么到了维尔福这里就是罪恶的边缘,一副人间里的地狱惨象。

    此时爱德蒙与恶人的角色完全置换,曾经的坏人成为了弱者,而曾经的弱者成为决定他们命运的强者。

    面对维尔福的不幸,基督山脸色苍白,他领悟到他的报复超越了限度,他感到他不能再说“上帝与我同在”这句话了。

    爱德蒙用金钱换取权利,用权利进行复仇本身无可厚非,但在这条通向地狱的路上,稍有差池便一步踏错。基督山伯爵所谓的正义,很有可能陷入罪恶的境地。

    幸运的是,基督山的身上还留存着一丝宝贵的善,正是这份善让他对维尔福的不幸感同身受,也是这份善让他意识到仇恨带来的唯有痛苦。爱德蒙的内心对复仇产生了自我怀疑,这也是小说后半部分主要讲述的一点。

    的确,他的生命确实有一段乐章被桎梏在阴森的监狱,而那个仇人娶了他的妻子,抢了他的船只,饿死了他的父亲,屠戮了他的美好生活……他如此在意自己的失去,却从未想过自己得到了什么。

    那些失去的再也不能回来,而得到的却能够成为永恒的希望。最后,爱德蒙选择原谅唐格拉尔的罪恶,这不仅是放下仇恨得到救赎,更是放下了对自身的枷锁,从而洗净铅华,回归到真正的身份。

    小说结尾,基督山放弃了财富带着海黛的爱离开了,谁也不知道他们要去向何方,只知道此时的爱德蒙不再把自己当做上帝的化身,也理解了发生在他身上难以置信的苦难,他变得谦卑又充满感激。

    他终于理解了生活的真谛,彻悟了法里亚神甫的关于希望而不是复仇的教诲:“世上与其说存在幸福和不幸,不如说只存在两者的对比,因此要理解生命的价值。一个人只有经历过对死亡的渴望,才能真正体会到生命所有的馈赠。”

    穿越两个世纪后,给予我们的现代思考

    《基督山伯爵》虽然是一本通俗读物,可它里面有很多广泛而深刻的议题,比如适度运用金钱的力量,以及历经苦难如何面对生活,这些对于两个世纪以后的我们来说,依旧有其现实意义。

    • 正确的金钱观:适度运用金钱的力量

    大仲马写《基督山伯爵》的背景正处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繁荣期,因此这本小说也不免烙有金钱的力量,将人与人的关系摆放到赤裸裸的金钱面前,没有一丝委婉的余地。

    一般来说,正确的描写金钱的作用,会给作品带来更深刻的价值,可惜在大仲马的笔下却忽略了这一点。小说中爱德蒙出狱后的首要手段,就是用金钱跨越社交笼络人心,利用人心对金钱的欲望惩戒仇人,甚至将金钱当做唯一性,看做自己复仇的标尺。

    从整部小说的倾向里,大仲马对金钱的刻画固然有批判,但更多的是夸大的歌颂,他宣传了一种“金钱能支配一切”的思想,在小说中,金钱是害人的源头,也是复仇的源头。

    就像书中的维尔福一家,维尔福先生自私自利,为了金钱凭借法官的身份陷害他人,而维尔福的夫人则更为卑劣,只为了一笔可观的遗产,就不惜毒死四个人生命。更为滑稽的是,维尔福一家不惜一切代价换取钱财,最终却依旧两手空空。

    而与维尔福相对的莫雷尔才是值得赞扬的,面对基督山伯爵馈赠给他的滔天财富,莫雷尔并不以金钱当做自己获得幸福的标尺,最后反而获得了意外之财。

    相比19世纪,如今物质世界飞速发展,人们的欲望和金钱的地位似乎越来越高,人性的选择也就愈发矛盾,是舍去本心走罪恶的捷径摄取财富,还是踏踏实实依靠自身慢慢积累,这个问题至今仍然是人类的原罪。

    • 精神的乌托邦:经历苦难后怎样面对生活

    《基督山伯爵》的世界是大仲马笔下幻想的乌托邦,小说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无论是情节设计还是角色都分外鲜明,同时带有“非现实”的奇幻色彩。

    拿书中的主角爱德蒙来说,他遭遇了十四年的牢狱之灾,也得到非常人所及的巨额财富,出狱后一路顺畅无阻的复仇,复仇后再畅通无阻的抱得美人归,从此选择归隐……爱德蒙的奇遇人生,就是大仲马为他所写的江湖世界。

    这个江湖也是大仲马写给自己的江湖,可以说是缅怀纪念,是等待与希望,是精神世界的乌托邦。之所以这本小说百年来仍旧畅销,受众之广,就是因为大仲马在小说中写得每一种契机和变化,不仅是为角色服务,也是为读者的阅读体验服务的。

    换句话说,大仲马无意像雨果一样写沉默而感伤的巨著,而是为了让人们在繁忙劳作后的休息时,提供一本茶余谈资,这种阅读体验不沉重,只有看完小说的放松与满足。

    当我们看完《基督山》,就像陪同爱德蒙在这个乌托邦走了一圈,在伊夫堡阴暗的地牢中,在被抛尸的深邃海底中,在找到财宝的惊喜中,在面对仇人的怒火中,在看到爱人的心痛中,在复仇后的怀疑与迷茫中,在宽恕后的谦卑中,在云游四海的隐居中……

    我得到了一句陪伴多年的哲理:“人类的一切智慧就包含在这五个字里面:等待和希望。”

    一百多万字的小说,讲述的不仅是复仇,更是宽恕与成长,在这个过程中 ,不仅是爱德蒙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无知走向有知。也是陪同读者一起,感受其蕴藏在故事里的宝藏,这就是大仲马笔下的浪漫主义,也是我所摄取的“超现实”力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