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周易》的一些认识
几千年来,中国最神秘也最难读懂的书非《周易》莫属。历朝历代,不知有多少人为之痴迷,以毕生精力研究者不计其数。即便如此,至今《周易》依然是个迷。那么,这个神奇的《周易》之迷真的不能解吗?
一:要了解《周易》,必须正确释读“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对于这句话,从古到今都解读为“河出图,洛出书,圣人以之为准则”。也就是说,大家一直把“则”字理解为“以~为准则”。其实,这种理解是错误的。也正是这个错误的解读,使大家迷失了寻找“河图”、“洛书”的方向。《说文解字》:“则,等画物也”。“画物”实际上就是“刻画物体”。“等画物”实际上就是“大小均等地刻画物体”。也就是说,这个“则”应该理解为“刻”,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出土青铜器铭文中的“则”得到验证。如《六年召伯虎簋》中有“白氏則報璧”句,《曾侯乙钟》中有“屖则之”句,这里的“则”,就是“刻”的意思。同时,我们用“刻”来理解“则令”、“则封”等词语,也与历史相符。事实上,金文中的“则”由“鼎”和“刀”两个部件组成,也就是“刻鼎”的意思。所以,我们对于“河出图,洛出书,圣人以之为准则”的解读应该是“河图、洛书,圣人刻的”,只不过是因为它是圣人刻的,所以必须以它为准则。
二:《河图》、《洛书》究竟是什么?
要了解《周易》,必须要知道《河图》、《洛书》。如果说《河图》、《洛书》以前一直是个迷的话,那么在准确理解了这个“则”字后,这个迷也就很容易解开了。既然是“圣人则之”,那我们只要找到圣人“则”的物件就行了。我们知道,历史上与圣人“刻”有关的物体就两类:青铜器铭文,甲骨文。从时间上来说,甲骨文在前,青铜器铭文在后;从形制上来说,甲骨文有占卜痕迹和文字,青铜器主要是文字;从出产地来看,甲骨文与“河”有关,青铜器与“洛”有关。所以,我们可以断定:《河图》就是指甲骨,《洛书》就是指青铜器。
三:如何解读《周易》这个书名。
由于确定了《河图》、《洛书》,所以对于《周易》中这个“周”就可以明确地理解为“殷商周”的“周”(或者说就是指“殷商周”)。那么,我们又该如何理解“易”呢?“易”在这儿应该是指“阴阳”。《说文解字》:“易,蜥易,蝘蜓,守宮也。象形。《祕書》說:日月爲易,象陰陽也。一曰从勿。凡易之屬皆从易。”也就是说,这个“易”指的是“阴”(鬼神)“阳”(圣人)之事。那么,既然是“日月为易”,那我们为什么不把它称作“阳阴”呢?事实上,“阴”与占卜有关,是关于鬼神的;“阳”与人有关,是关于现实的。而古人在做事之前,是要先问鬼神的,所以记录顺序为先“阴”后“阳”。这一点可以在青铜器铭文中得到答案。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周易》就是周代圣人根据占卜来做事的文字记录。
四:如何理解“八卦”。
人们常说“阴阳八卦”,其实“卦”就是“占卜”。而“八卦”又与占卜的载体有关,也就是说与“乌龟甲”有关,而这个作为占卜用的“乌龟甲”与“八”有缘。
五:传世的所谓《河图》、《洛书》又是什么?
无论是《河图》还是《洛书》,都和一个神奇的数字有关:十五。而“十五”又与一种天文现象有关。【禮·禮運】:月以爲量。【註】天之運行,每三十日爲一月。大家知道,在纪年上,我们的传统是“阴历”,也就是在同一地点观察太阳、月亮重复关系,每重复一次为“阴历”一个月,这种现象的准确时间是29.5天。在这个时间里,每十五天就会出现一次“半月”现象。《说文解字》:夕,莫也。从月半見。凡夕之屬皆从夕。也就是说,这个“夕”,就是我们所说的“半月”。“夕”字在甲骨文、青铜器铭文中经常出现,也就是说“半月”现象与古人的“占卜”有关,所以我们可以确定,传世的所谓《河图》、《洛书》一定与“半月”有关。但我不懂天文,具体是怎样演算不得而知,只能期待高人来解读了。
周代处于由“鬼神崇拜”转变为“个人崇拜”的时代,于是,崇尚“鬼神崇拜”的一部分人形成了道教;崇尚“个人崇拜”的一部分人形成了儒教。这也就是我们在《周易》中能同时看到这两种文化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