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麻木的生活,找到暗夜里的光
陶勇医生的《目光》
1
年初,我给自己定下今年的目标:没有目标,随波逐流。因为想太多很辛苦,想太多做不到更痛苦,不设目标,随波逐流,岂不是很轻松。但是过了一段这样的生活,我觉得自己没有更轻松。
每日,做一样的事情、面对一样的人,过同一种生活,按部就班,有条不紊;业余时间,追剧、听书、看小说,也不用费劲。可时间久了,就像上紧了发条或者设置好程序的机器人,不出错、不掉链子,同时也情感淡漠、麻木不仁,任何事情,激不起主动探索的欲望。
昨日,是周五,起床,做完一长串洗漱、做早饭、吃早饭等习惯性动作后,我还是懒洋洋的,不想出门,不愿意上班。临出门前,我问自己,这日复一日的生活到底能给予我什么?除了挣钱生存,工作还有什么意义。如果仅仅为了生存,人不需要这么辛苦。每天吃那么一点点,住也就只需要一张床,为何还要早出晚归,日日忙碌。
存在主义心理学认为,人存在于世本没有意义,人要学会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若是不能寻找到,则会焦虑、空虚、抑郁,甚至想要放弃生命。
2
带着疲惫又绝望的心情,上班。
我没有将日常工作摆出来,而是拿出了年前买的一本新书——《目光》。虽然书名很像龙应台的那本畅销书《目送》,内容却完全无关联。它不讲亲子情感,而是一本医者的心路历程。
《目光》的作者——陶勇,是国内顶尖的眼科专家,北大毕业,博士,教授,十大杰出青年。光环耀眼,却也是医患纠纷的受害者。一位曾经的病人,拿着菜刀,冲进诊室,对着他猛砍。幸好,陶勇死里逃生。慢慢康复之后,陶勇对自己的从医生涯、医患关系理念、未来医学愿景等做了梳理。从此间,我看到了一位医者的大爱。
书中,他多处描述,那些给予他力量、勇气和爱的患者们。即便他们屡次在生死边缘徘徊,家庭极度贫困,永远陷入黑暗,但是患者们对生命的渴望、乐观生活的勇气,令人印象深刻。那位叫小岳岳的患者,从八岁到十六岁,整整八年,经历了数百次大大小小的手术,依然不放弃追寻光明的希望。那位叫天赐的患者,虽然将永远活在黑暗中,但仍然不放弃自己,通过抚摸练习触觉,凭借着触觉和记忆的能力,学会了盲文,上了盲人学校。
陶医生说,患者们实际上比我们想象得更加乐观,更珍惜生命。他们对生活的要求很简单,欲望也没有那么多,快乐也很简单。我反观自己,内心被触动。
相比起眼盲,心盲更可怕。陶勇医生建议,在盲童和抑郁症患者之间建起互助桥梁:他们一个心盲,一个眼盲,眼盲的孩子心怀阳光,可以照亮那些心盲之人心底的黑暗,而心盲的人可以利用他们的眼睛给眼盲的孩子描述一下美好的世界。那些在人生路上遗失的去爱去感受的能力,可以用希望将它们再一个个捡回来。
3
在普通人看来,陶勇医生名校毕业,技术顶尖,荣誉加身,应该可以过得很不错。就如他自己说的那样,好些私立医院,都向他抛出橄榄枝,私立医院待遇更好,工作环境更舒适,可他都拒绝了。此间不是没有动摇过,最终因为信仰,他选择了更有挑战的生活。
四十岁的陶勇,在北京搬过十几次家,目前仍然是租房住。每天要挤一个多小时地铁,穿过人满为患的大堂,到达诊室。在公立医院,能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痛苦,让技术更进一步,最后做到天下无盲,是他的愿景,也是他的追求。
他说,幸福的对立面不是不幸,而是麻木。
有热爱,便不会麻木。
想到热爱,内心便会一阵抽痛。我爱心理学,也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可是,仍然不能以心理学谋生,也对行业的乱象痛苦万分,我不知道该如何在现有条件下,使得专业上更精进,职业道路上往前走。
我想成为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可专业成长的路径几乎被堵死。行业从业者鱼龙混杂;从上到下想搞事业的少,捞钱得多(某某研究所都能为了捞钱臭不要脸),更可怕的是,原本咨询师已是入不敷出,很多行业前辈,且只想着从行业新手身上赚钱。靠谱的咨询师少之又少,挂羊头卖狗肉的比比皆是……
很久以来,我觉得自己入错了行,将爱错伏,内心愤懑又无可奈何。今年终于想要放过自己,过万事不想,随波逐流的生活,竟也不能办到。
晚间,同事的一句话给我启发,她说,先别管行业如何,做好自己。能力范围内的咨询,能接就接,能帮助一位是一位。
是呀,再难,有那些看不见光明的盲童难吗?为心中的热爱付出,有陶勇医生多吗?答案是否定的。2021年,不要畏首畏尾,裹足不前,既然不能随波逐流,那便披荆斩棘、乘风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