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仑:未来房地产的“8类”大公司

10年、20年后,中国大型房企是什么样子?

文\潘永堂

中国房地产,今天的房企10强,未必就是10年后房企10强!

更别说20年之后了。

  • 5年前的百强榜,目前仅只有53家还“活”在百强榜里;

  • 14年前的百强榜,目前仅19家还留在2017年百强榜!

仅仅10、20年房地产开发的主航道,房企洗牌都如此剧烈!那么一个抛给未来的问题是,在今天中国清一色的住宅开发商后,在“类似万科等20强占据行业80%蛋糕”再之后10年,在房企围绕商业、文旅、养老、金融、服务等转型再10年、20年后,中国10大房企是什么样的了?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追问!

因为可能的结果,会完全不同于今天碧桂园,万科,恒大等的模样!

应该说,美国日本已经完成了房地产高速甚至中速发展的阶段,以当下美国市值最大的十大房企来看,我们其实可以管中窥豹,看到一些未来的模样。

就在目前十大市值美国房企中,里面有9家都是做非住宅的,比如有的是做商业做到高市值的,有的是做公寓的、做办公物业、做酒店物业,也有的是综合的……十家之中,只有1家是专门做住宅开发的。

这也映射到,中国房地产住宅市场可能也进入边缘化阶段!地产的主流变成基本都是重资产持有,长期经营运营物业,并且持续享受这些物业增值带来的收益。

事实上,上述这种模式,在美国持续了很多年。

也就是在昨天中城联盟论坛上,聚焦社区物业服务商的潘军表示:未来房地产物业服务的市值更值得期待,目前传统开发模式的房企PE平均8倍,服务商世联行12倍PE,而社区物业服务25倍,甚至35倍PE,目前国内房地产物业行业已经有10家上市公司和60家新三板挂牌企业之时(佳兆业物业本周也要上市)。潘军相信,十年内,房地产物业所拥有的上市公司数量,能做到房地产开发的一半,(物业交易量)也将远远超过房地产交易。

未来10年、20年,中国10大公司,到底是什么类型?

对这个问题,被誉为“地产思想家”的冯仑给出了他的展望和总结。他首先强调,今天的中国房地产,正进入后开发时代!

何为“后开发时代”?

后开发时代,就是房地产从早期单一的住宅、开发、销售这个模式,逐步进入到另外一个模式,就是产品线越来越多,价值链越来越长,商业模式越来越复杂。

  • 开发时代,房企的竞争力主要就在于成本、规模、速度,比谁做的快、规模大、成本低。

  • 后开发时代,房企竞争的主要是资产管理的能力,包括运营的能力。

如果说前面的开发时代是青春期的话,那么后开发时代就进入地产的成人阶段。

放到全世界来看,看看美国、日本等已经进入后开发商时代,他们究竟有一些什么样后开发商时代的大公司。总结下来,大约有8类大公司。

第一类:传统开发商走上“慢稳精富”的道路

从全世界来看,GDP过了1万美金之后,就进入房地产一个新的时代!今天中国也差不多了。

用不了几年,中国传统大型开发公司将逐渐收缩,微增长,但还是有的做,而不同的是,未来对应的模式和做法不一样了。

  • 第一要慢,企业成长变慢了; 

  • 第二要稳,财务越来越健康;

  • 第三要精,产品越来越要注重品质、还要管理

  • 第四要富,即一个钱还不能少赚,要富。

事实上,未来“传统开发”房企这4个字是最重要的,

目前从美国纽约为例,纽约现在GDP大概6万美金,纽约传统开发商有2个很特别的房企。

一个是只做一条街的纽约的道格拉斯·德斯家族公司。这家公司开始做开发,在他爷爷辈的时候,在第五大道做得很“牛”,然后他之后就在“六大道”弄了另一个区域,每天都做广告,他很有心,不是一次砸一个整版,因为一天翻过去就没人看了,他是每天做二尺宽的小广告,天天做,一做就是几十年,于是消费者,第一记住这家公司,第二,这条街真的火了。

所以他们家做住宅开发,就在这条街上,一直做到现在,做了三代人。就这么一家公司,在收缩规模后,也奉行了刚才4字策略,做得很慢,但做了三代人,而且公司很稳、也很少负债,它活做的很精致,同时钱也没少赚。

还有一家洛杉矶的公司,即在美国洛杉矶尔湾地方有一个在美国地产信用评级最高的房企,这家公司,在区域内竟然修了高速公路,尔湾是它的一部分,而且几代人做这块区域,然后一点点慢慢开发,不着急,现在已经成为整个美国在地产公司评级信用最高的一家公司,规模也巨大。

上面2个,都是非常典型后开发时代,传统开发商收缩规模,但是聚焦把四个字做好的大公司。

第二类:金融类大型房

金融类的大房企,大概分两种。

一种是只投资,很少经营的,比如黑石投资,但是一般运营上并不参与太多。另外是中国人寿,这种大的寿险、是纯金融机构,他们就投资,一点不参与运营。

还有一种,有资产、有关系,VENADO,是最大的一家综合性REITs公司,又开发、又销售、也出租、还运营,但是是一个金融性的公司,每年的REITS是要收钱的,它的管理团队大部分是金融专家。

第三类:收费类大房企

从美国来看,典型的有这么几家收费类房企。

一个就是瑞联,在美国最著名的就是华纳广场,现在美国曼哈顿河边的一大片,都是它做的,但是这种公司,主要就是导演+制片,自己出资不到10%的自有资金,一般是5%-10%,其他的都是加杠杆、用别人的钱,然后投标拿到项目,最后回报率超高,比如他们的投资标准、找项目的标准,内部收益率每年都在26%,就是IRR到了26%以上才跟你合作,否则这个项目不做。

比如华纳这个项目他们就投了5%,回报率45%!

比如特朗普也是这种房地产公司,也属于收费开发商,他就派几个人去看,然后拿钱走人,这类模式也能做成大公司!

还有铁狮门,既是收费开发商,又同时管理基金。铁狮门,是全球房地产基金管理大概排第3类,大概管了120亿美金,他们拿管的基金开发,有的时候收开发管理费,又收销售佣金,还收物业管理费。再一个收租赁的额外的一个奖励,如果资金再卖掉,还有再收一笔费用,所以就是收费开发商,就是靠这个本事,把这个活儿干完,然后在路上不停收钱,就是超级能干的大公司。

当然,这种公司需要超级能干的人,才能干这个事,所以特朗普才变成了总统,所以它跟我们传统开发商是完全不一样的模式。

第四类:专业开发商

后开发时代还有这么一种公司,就是在专业领域里面成为一个巨大的公司!

比如普洛斯也是一个专业商用不动产的开发商,其实商业地产是不准确的,应该叫商用地产,是商业用途的地产,而不是做购物中心、做百货公司这种,那么普洛斯是商用不动产当中的工业物流的最大的公司、全球第一,这就是专业开发商!

还有帕尔迪,就是专业做住宅!

这种公司也可以做成一种未来的大公司,所以专业开发商,未来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大公司选项。

第五类:类金融房地产公司

第五类是类金融房地产公司。但这个背景不是原来的金融,比如说我们叫人寿保险,或者是基金黑石,它是一个兼具金融视野、金融功能、金融能力的,同时也做开发、销售、管理、运营,全部都做。

但是它的商业模式特点,它很大程度上用了金融。

比如新加坡凯德,大概有20个左右的基金,纵向基金、横向基金,横向基金从写字楼基金、购物中心基金。

这种模式在中国目前没有用得这么熟练。

比如大家都知道李嘉诚会赚钱,他们的房子做得比较普通,因为他更侧重在“挣钱上”下功夫。比如他在香港融资能够便宜到1到2个点的利息,有的时候还更低,在中国买地由于名头大,买地可能6折、7折,地每年涨7%到15%,一块地养7年、8年最后卖了就赚几倍,然后那边股票整个赚很多钱,综合来看,它是一种金融操作——即在经济高速成长时,在GDP3000美金到8000美金,财富泡沫高速增长把金融放进来考虑。

但这种模式,大陆有很多条件不具备!

第六类:更细分的专业资产管理公司

专业管理的细分能够做到什么呢?

在美国芝加哥创办REITs的这家公司,旗下都是专业的资产管理公司。

比如说写字楼,它可以一次卖给黑石,旗下大概200多栋写字楼,将近390亿美金的一个资产包,然后他每年卖点写字楼,卖几栋、又买几栋,根据资产收益情况不断评估,然后他不断调整。比如关于公寓,他也是几百栋公寓细分,然后每一个做成REITs。

第7类:日本的“小房子制造商”的大公司

日本很奇怪,日本只有房屋制造商的大公司,没有地产商。

这个很有意思。为什么呢?

因为地都是私人的,一小块一小块的,所以房屋对制造商来讲,松下房屋、丰田房屋,他们认为房子和汽车很关联。

汽车,是带轮子的房子!

房子,只是固定的汽车!

汽车也是一室一厅、两室一厅,日本房企用工业化的方式把房屋做到极致。比如日本人自己买一块地,跟房企说盖房,最多3到4个月,就做到里面千尘不染,他们非常精致的把每一个细节做到好,都是标准化放到家里,所以叫做“房屋制造商”。

所以,只要你家有地,他们就可以给你做,这样一年下来,日本大型房企可以做到10万套1年。

对比中国,中国当下整个住宅产业化发展的方向,是做集合式住宅,做的集合的公寓、高楼,这与日本不同,因为日本做的都是小房子,是房屋制造商,但从模式来讲,这是一种大公司。

但如果中国房企未来海外扩张碰到了土地私有化的地方,其实日本这种模式,也是可以借鉴的。

第8类:互联网类Wework、Airbnb大公司

互联网时代了,另一类房企大公司又冒出来了!

互联网、科技、共享精神等现在对大公司发生一个巨大的催化作用,比如美国Wework、Airbnb,都是互联网时代的行业的房地产大公司。

小结

中国未来能做出什么样的房地产大公司呢?

这个需要我们结合中国的国情,不断去创新,把这个问号变成一个句号!

事实上,当中国进入了后开发时代以后,在全球范围内,中国其实处于同一起跑线上,除了普洛斯的模式比中国房企早跑3年,剩下的大家基本都在同一起跑线上。

未来中国房企再奋斗20年,仍然是一个房地产持续发展的好时候、好光景、好年代,可能今天这些美国大公司,有某种相似性的模型,也会在未来的中国产生!

END

 专注地产30强之变

地产总裁内参

努力为地产总裁提供“有嚼头”的内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