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治病绝招大全』箍围消散法

  (瘿病、酒鼓鼻、粉刺、骨槽风、疔疖痈疽、冻疮、肿瘤)

  箍围消散法(古称敷贴、围药),是将药散与液体调制成糊状(随用调制)敷贴于患部,借助药散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从而使初起疮疡轻者消散,重者疮毒结聚,疮形缩小,炎症趋于局限,早日成脓破溃。即使破溃后,余肿未消者,亦可用它来消肿,截其余毒。

  用药物外敷治疗痈疡,早在《周礼》中就有“疡医下士八人,掌肿疡、溃疡之祝药劀杀齐”的记载,其中祝药即敷药。以后,对此法历代都有论述,对其认识不断深入,应用也逐渐广泛。宋代《太平圣惠方》中称其为“敷贴”、“贴办”;明代的《外科启玄》,统称作“敷药”,而《疮疡经验全书》则明确具体地把它叫做“围药”,以别于一般的敷药;清代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中专辟“围药论”,阐述其作用:“凡毒之所最忌者,散大而顶不高,……惟围药能截之,使之不并合,则周身之火毒不至矣;其已聚之毒不能透出皮肤,势必四布为害,惟围药能束之,使不散漫”。前人在医疗实践中摸索,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围药方剂,而自明代《证治准绳·疡医》以下,如《医学入门》、《外科正宗》、《外科启玄》等外科专著,大都以洪宝膏(一称抑阳膏,为金黄散之前身)、冲和膏(一称阴阳散)、回阳玉龙膏(一称抑阴散)作为代表方剂。清以后,这三首方一直为外科临床医家治用,成为箍围消散法的基本代表方药。

  【操作方法】

  一、根据外疡性质用药

  阳证选用性味寒凉,清热消肿,散瘀化痰的药物;阴证选用性味温热,温经活血,散寒化痰之品;半阴半阳证选用药性平和,行气疏风,活血定痛,散瘀消肿的药物。

  二、根据病情性质与阶段的不同选用相应的调制液体

  一般阳证多用菊花汁、银花露或冷茶汁调制;阴证多以醋、酒调敷;半阴半阳证多用葱、姜、韭捣汁或用蜂蜜调。目前临床上对阳证及半阴半阳证常以凡士林调制成油膏使用。

  三、敷贴法

  1.凡用于外疡初起或炎性包块者,宜敷满整个病变部位。

  2.若毒已积聚,或溃后余肿未消,宜敷于患处四周,中央不敷药。

  3.敷贴应超过肿势范围,敷药要有一定的厚度,并保持适当的湿度和温度。

  【主治病症】

  一、瘿病

  散瘿散(《外科证治全书》) 芫花、大戟、甘遂等份,甘草量自定。将甘草煎膏,以笔涂患部四周,3次后另用芫花、大戟、甘遂等分研末醋调,另用笔涂患之中心,勿近甘草膏。次日缩小,复用甘草膏涂其中,将芫花、大戟、甘遂末涂其外,二药俱不可相近。每日涂敷,自然缩愈。功能理气化痰散结。主治气郁痰聚型瘿病。

  二、酒皶鼻、粉刺

  颠倒散(《医宗金鉴》) 大黄、硫磺各等份。将上药研为细末,以茶叶水调成糊状,按箍围药敷贴方法敷患处,每日1次,5次为l疗程。功能疏风清热,解毒活血。主治酒皶鼻、粉刺。

  三、骨槽风

  1.回阳玉龙膏(《外科正宗》) 草乌、干姜各90g,赤芍、白芷、制南星各30g,肉桂15g。上药共研细末,取药粉适量,用陈酒调成糊状,按箍围药用法涂敷腮颊肿处,外用纱布固定。敷药略干后,宜用陈酒湿润,以助药力,每日换药1次。功能温经散寒通络。主治阴寒未溃之骨槽风。

  2.雄麝金黄膏(《中医外科学》中国中医研究院主编) 金黄膏、雄麝散各适量。将雄麝散掺入金黄膏内,按箍围药法敷腮颊肿处,外用纱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功能疏风清热,活血消肿。主治风火证未溃之骨槽风。 ’

  四、疔疖痈疽

  1.赤小豆围法(《中医简易外治法》) 赤小豆粉60g,花粉末60g,陈醋200g。上药混匀调和成糊,敷于疮疡四周,留出疮孔。功能清热解毒。主治疗疮初起。

  2.蛋清围法(《中医简易外治法》) 白芷粉60g,鸡蛋清1个,陈醋6g。上药搅匀捏成长条,围于患处周围,将疮孔留出。功能清热解毒,活血散瘀。主治痈疽初起,毒势蔓延不收。

  3.箍疔散(《中国民间疗法》) 槐子(炒黄)、陈石灰石各等份,共为细末,以鸡蛋清调匀,外敷于患处,留疮口令毒外出。

  功能清热解毒。主治疔疮。

  五、冻疮

  独胜膏(《中国民间疗法》) 独头大蒜适量。将大蒜捣烂加温敷于患处四周。功能温经散寒。主治冻疮。

  六、肿瘤

  箍瘤膏(《中国民间疗法》) 大黄、海藻、昆布、芫花各60g,用青炭灰水加醋熬,加入半夏、五倍子、南星末各30g,石灰末60g,混訇调成糊状,用时将药膏涂敷患处四周。功能清热活血,理气化痰散结。主治肿瘤。

  【注意事项】

  1.凡外疡初起,肿块局限者,一般宜用消散药膏。阳证不能用热性药敷贴,以免助长火毒;阴证不能用寒性药敷贴,以免寒湿痰瘀凝滞不化,即使是阳证也不可过用寒凉,过凉则毒为寒凝,不得消散,变为阴证。

  2.凡调敷药须多搅,使药稠粘,并不时用原汁润之,借湿以通窍,更好发挥药效。

  3.去敷药后需察看毛孔有否汗出,有汗者为血脉通,热气散,效果好;反之则效果较差。

(0)

相关推荐

  • 《本草精荟》:药中国老:甘草

    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及根茎.因其味甘,故此得名.主产于内蒙古.山西.甘肃.新疆等地.春秋采挖,切片晒干.可生用或蜜炙用. 一.功效应用 甘草味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功效能补脾益气,润肺止咳, ...

  • 常用中药材第四十四章:峻下逐水

    ---------------------------------------------- 第四十四类:<峻下逐水> (5味/大戟.甘遂.巴豆.芫花.红大戟) ------------- ...

  • 《证治准绳·疡医》禁忌(十五)

    [薛] 仲景先生治伤寒,有汗.吐.下三法:东垣先生治疮疡,有疏通.托里.和荣卫三法,用之得宜,厥疾瘳矣.假如疮疡肿硬木闷,烦热便秘,脉沉而实,其邪在内,当先疏其内以下之. 肿作痛,便利调和,脉浮而洪, ...

  • 许柳田:中药箍围疗法在皮肤科如何应用,治疗疮疡又一法

    中药箍围疗法在皮肤科应用 箍围疗法是借助于箍围药的截毒.束毒.拔毒作用而起到清热消肿.散瘀定痛.温经化痰等治疗效应的一种敷贴方法. [功效] 清热消肿.散瘀定痛.温经化痰. [适应证] 疮疡各期.肿势 ...

  • 『民间治病绝招大全』传统时间针灸法

    (头痛.胃痛.周围性面瘫.瘫痪.外阴白色病变.肾泻.高血压眩晕症.神经性呕吐症.耳鸣.下颌关节功能紊乱.斜视.月经过多.支气管哮喘.咳嗽.呃逆.腰扭伤.淋证.疝气疼痛.软组织损伤.小儿痿证.性不育.斑 ...

  • 『民间治病绝招大全』子午流注推拿法

    一.纳子法 子午流注纳支法十二经脉的气血循行,一天中的24小时分布,从半夜子时,即23时至次日1时为气血输注胆经起,按顺序.相推时辰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经脉为胆.肝.肺. ...

  • 『民间治病绝招大全』滴耳加压法

    (中耳炎.耳胀.耳闭) 滴耳加压疗法是五官科临床上常用的方法之一,是通过外界向耳道施加一定的压力,使滴入耳道内的药液能够进入中耳内,从而使药物发挥作用,以达到治疗耳疾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滴耳加压法在 ...

  • 『民间治病绝招大全』敷鸡(鸽)法

    (麻疹.黄痘.化脓性骨髓炎) 敷鸡(鸽)法是将鸡或鸽的某个部位敷于患者一定部位,以达治疗目的的方法. 本法流行于民间,主要用于麻疹之重症,具有清热解毒,镇惊止痛等作用.此法无痛苦和副作用,且简便易行, ...

  • 『民间治病绝招大全』耳穴压豆法

    (胆石症.失眠.支气管哮喘.腹痛.胆囊炎.冠心病.高血压病.眩晕.水肿.自汗.尿潴留.泌尿系结石.颈椎病.腰痛.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小儿遗尿.失音) 耳穴压豆法,是用胶布将药豆准确地粘贴于耳穴处,给 ...

  • 『民间治病绝招大全』催嚏开窍法

    (昏迷不醒.中暑.小儿急慢惊风.厥脱.呼吸骤 停) 催嚏开窍法是将芳香辛窜之药末吹入病人鼻腔,以刺激鼻腔粘膜引起喷嚏反射,从而达到通关开窍目的的治疗方法. 早在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 ...

  • 『民间治病绝招大全』皮肤针疗法

    (皮神经炎.神经性皮炎.药物性皮炎.荨麻疹.湿疹.近视.远视.麦粒肿.急性结膜炎.共同性斜视.麻痹性斜视.神经性耳聋.过敏性鼻炎.急性扁桃体炎.头痛.肋间神经痛.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急性胃炎.胃神经官 ...

  • 『民间治病绝招大全』皮内针疗法

    (遗尿.遗精.早泄.阳痿.月经不调.产后腹痛.闭经.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盆腔炎.宫颈炎.小儿腹泻.小儿遗尿.小儿夜啼.偏头痛.肩关节周围炎.坐骨神经痛.哮喘.胃痛.胆绞痛) 皮内针疗法是以特制的 ...

  • 『民间治病绝招大全』三棱针疗法

    (高热.中暑.中风.溺水.煤气中毒.食物中毒.药物中毒.头痛.胃痛.腰痛.胸痛.胁痛.月经不调.痛经.滞产.恶阻.乳少.急慢惊风.脐风.小儿吐泻.疳积.目赤.目翳.耳鸣.耳聋.鼻渊.鼻衄.牙痛.咽喉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