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同样值得被看见
01
当孩子被赞聪明或被骂蠢时
上幼儿园小小班以后,孩子回家会说“你可以的!”“你很棒哦!”“回答正确!”“你很聪明!”看着孩子溢满阳光的小脸蛋,我猜想平日里老师一定给了他很多正向鼓励和及时肯定,这无论如何都比否定打击要强很多。
在电梯里或公交车上,孩子也时常因为能说很多话、会读出两位数、看得懂交通标识而被夸奖“真聪明!”让身为家长的我为有一个智力发育还不错的孩子感到心情舒畅。
而负面用词即使不是真的那个意思也同样伤人。记得孩子一岁左右,婆婆帮忙带过两个多月,因为孙子调皮好动,她时常唉声叹气,不断费力阻止小孩探索世界,还总因为小孩“屡教不改”去爬高、“执迷不悟”摸电源插座以及见妈妈要出门上班或关门上个厕所就哭得声嘶力竭(分离焦虑的体现,也还不具有客体恒常性概念)而骂他蠢。
身为孩子的母亲,我心里很不是滋味,起初极力隐忍,私底下让孩子他爸给婆婆做思想工作却不见效,最终自己实在憋不住心头的气责怨道“能不能别老说他蠢?”婆婆便回老家去了,我也决心不再指望她……
我想,婆婆伤了我舐犊情深的心(或许,我也伤了她的颜面而不自知)。我只是无法容忍自己“聪明的小宝贝”被一再指责愚蠢,我担心大量负面用词的养育氛围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利;孩子也因奶奶时时处处阻拦他以及对他宣泄了很多不满情绪而不愿亲近她,对老母亲则黏得不行。
欲抑先扬的话术同样让人听着有点不舒服。当晚托老师一脸不满地反馈给我“你孩子很聪明,就是太调皮了,老爬高,四处跑,两个大人都看不过来,要加强安全意识教育”“精灵是很精灵,就是太好动了”等情况时,我的心情有些低落。
一方面,我为孩子不懂规则、不守秩序给老师频频添乱、惹麻烦感到很不好意思;另一方面,我也对幼儿园不能提供小孩足够安全自在的探索空间而为孩子爱玩天性受限制感到委屈难过,不希望孩子的“聪明”要作为他“调皮捣蛋”或不好看管的“替罪羊”。
02
方仲永才智之殇
与“笨小孩”的脆弱心灵
王安石在《伤仲永》中讲述了一个神童的故事——仲永五岁便“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者”,却受其父利用,成为造钱工具,“不使学”,最终“泯然众人矣”,实在令人叹惋。
在我看来,仲永才智之殇不在于被赞聪明,而是头顶“聪明”的光环,却被剥夺了学习进取的良机,蹉跎了美好年华,白费了优质天资。
试想,假使上天赐予你一副好牌,你就可以完全不费一点力气了吗?
如何让才华不被捧杀?如何让光环不成为枷锁?
我想,天下父母都希望自家的娃耳聪目明,却也不必将其与一生的发展成就挂钩。把聪明视为单纯的智力因素就好了。拥有天资固然可喜,后天的学习与努力同样不可或缺。再说,除了智商,一个孩子还有体质、品德、爱好等多方面需要培养。没有任何一个人是由单纯的智力因素构成的。
当然,并不是所有孩子都有幸得到大人的称赞与赏识。公交车上赞我孩子聪明的那位老奶奶抱怨道,她的孙子差不多两岁半还不太会说话。电梯里夸我孩子聪明的那位邻居说,他的孩子也是两岁多,什么都不懂。
那么,小孩“语迟”,有可能是家里人并未给到他绘本阅读、童谣歌唱等输入教学和足够丰富的语言交流氛围?两岁多还什么都不懂,有可能是家长并不曾有意识地教过他?
我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必须有一个获取习得的过程,哪怕具有先天优势,也需要足够的外在刺激来帮助激活相应的脑细胞。
有一次,带孩子上早教课,我让他自主选择黏土的颜色,并自己动手操作。旁边的妈妈则自作主张地替她女儿选了粉红色(带着明显的性别刻板印象),并几乎包办了整个作品,还一直责怪孩子不听她说、做得不对。不难看出,小女孩的内心有多么受挫。
我想,大概没人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个名副其实的“笨小孩”。那么,请给孩子足够的刺激和探索的自由,陪伴,守护,亲子共玩、同乐,而不是否定、限制、越俎代庖。
荣格说:“创造不是来自智力,而是来自源于内在需要的游戏本能。创造性头脑与它所钟爱的对象玩耍。”不管有没有天分,让孩子近其所好并尽情发展吧!
03
“罗森塔尔效应”
激活潜力发展空间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提出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亦称“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
这是一个有名的实验: 罗森塔尔来到一所小学,声称要进行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他煞有介事地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名单交给校长和教师,并叮嘱他们务必保密。
其实,名单上的学生不过是随机挑选出来的。然而,“权威性谎言”却让奇迹发生了——八个月后,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都有了较大进步,且各方面都很优秀。
这启示我们:当一个人获得肯定、赞美时,他便感觉受到支持,从而增强自我价值感,变得更加自尊、自信,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仿佛被赋能),并尽力达成对方的期待。
也就是说,当一个孩子经常被赞聪明,或者被别人用赞赏的眼光来看待,他便受到满怀期待的激励,自觉地通过实际行动让自己如赞赏者所愿。
还记得,初中一次大考,我的英语成绩在年级排名第十。家长会后,英语老师当着我面对爸爸说“你孩子很有潜力”。这句话让我深受鼓舞,对英语学科的学习更加用心。
如今细想,老师的“潜力”一说并没有什么太实际的内容,而正是这种泛泛而谈戳中了一个少年进取的心。
试想,潜力是什么?它与聪明还是勤奋挂钩?如何发挥潜力?当然要更加努力,但也需要在潜力空间里才能得以发展。也就是说,智商为我们设定了“跳一跳,够得着”的有效努力区间。
04
聪明与否的童年旧事
将影响人的一生吗?
“聪明”二字的词典注解为“智力发达/天资高,记忆和理解能力强。”
那些被赞“聪明”的孩子终将像仲永那样沦落到“泯然众人矣”的平庸地步,还是应验罗森塔尔效应一路受积极暗示遥遥领先?
小时候,一位叔叔来家里做客,喝功夫茶时,考了我和弟弟一道生活常识类题目——有什么办法可以最快地把四个茶杯对调位置?弟弟立马作答,说把整套茶具旋转过来。我在此基础上说,只需要旋转上面的托盘就好了。叔叔下了论断:弟弟没有姐姐聪明。
我自己当时听了心中窃喜。但“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不知道这件小事有没有对弟弟产生消极负面的影响。
我想,叔叔赞小时候的我聪明本身没有错,不妥的是以同时贬损了弟弟的方式进行。聪明值得被肯定,但不必通过对比来凸显。
求学阶段,我的学业成绩确实比弟弟要出色。然而,多年以后,我们在不同的领域谋生发展,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子,对比谁更聪明显得很狭隘。
而一个人的聪明值与其收入的多寡和社会贡献的大小也没有必然联系。这也是为何智商之外,人们那么重视情商和逆商的原因。
不过,智商依然会作为一种基因传递给我们的下一代。老爸会凭感觉说我的孩子比弟弟的孩子聪明,认为那是出于天性。似乎一个人的聪明程度是有目共睹的。然而,谁又能看到这两个小孩的未来会怎么样呢?
很多时候,我们不敢或不好意思承认自己或自己的孩子聪明,是因为受到谦谦君子之道的影响有所顾虑。
比如害怕承担失败的责任、品尝自恋的恶果,担心因为过于看重聪明,而一旦没有成功或过得比别人好,反倒会成为别人的笑料。
也怕招来他人的嫉妒与设防。如果被扣上聪明的帽子,似乎就不好意思“不耻下问”,难以放下姿态与身段请教不如自己的人,这妨碍了我们开阔自己的视野。
再则,“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如果没有达到极致,谁敢声称自己“聪明绝顶”呢?
那么,能否欣然接受自己和孩子被赞聪明,也包容接纳所有合理的批评与建议,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多元化的认知评价系统?
我想,我们要警惕的不是聪明,而是自作聪明,以及聪明反被聪明误。
如果你或孩子的后半生不尽如意,请不必让小时候的聪明来背锅!
05
聪明同样值得被看见
正面管教理论认为,要对孩子多鼓励、少表扬,多描述、少评价,多肯定努力,少夸赞天资。
诚然,夸孩子聪明有点抽象和泛泛而谈,却也是对孩子作出的一个综合性的积极评价。
经常被赞赏聪明的孩子会受到激励,注意多开动脑筋,少采用笨办法,更注重形成灵活变通的思维模式,养成凡事少费力、多用心的习惯。因为不看好笨办法,他们往往会把精力投入创新,尝试多走捷径,少绕弯路,形成“开动脑筋-激发潜能”的良性循环。
是的,聪明是一种值得被看见和赞赏的禀赋,它与个体的努力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有的人既聪明又勤奋,如果我们只看到他勤奋努力的一面,而对他的天赋异禀无动于衷,无疑是片面而具有教育误导性的,也是有失公平的。
智商相比努力而言更加浑然天成,不应该被视而不见或有意淡化。否则,一个智商高的孩子因为没有用“笨小孩”熬夜苦读的方式而轻松取得好成绩,就需要承担莫名的内疚感和背负不够努力的责骂吗?
我想,没有人需要为自己的聪颖天资感到羞愧、内疚或受到恶意伤害,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在正视优势的前提下得当地发展特长,而不是鼓吹盲目过度用力却不得善果。
起码,夸孩子聪明并没有那么不妥,更不至于灾难深重。出于真心地赞美孩子聪慧,会传递给他一份满满的爱意。当感觉孩子不错时,请不吝溢美之词!只要出自真心,怎么赞孩子都不嫌多。
聪明与努力都值得被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