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国平/豫剧《风雨故园》,佛头著粪太可恶
庚子年春,大疫空降,宅在家中。无聊之际,看起了电视。不经意间看到了豫剧《风雨故园》,一下子惊呆了。我是河南人,都不知道河南竟有这么一个佛头著粪的恶戏,而且演出了这么多年,据说还得了大奖,有些唱段很受欢迎,广为流传,影响很大。我不禁扼腕长叹了,是我们太聪明,还是太愚昧呢,让如此恶劣的戏剧大行其道,这是为什么呢?
先说《风雨故园》的故事情节吧,这是一部鲁迅先生和夫人朱安女士的婚姻悲剧。名人的私生活不是不可以搬上舞台,但看你要用什么态度去写。是通过名人的不幸婚姻,来控诉封建包办婚姻制度的罪恶呢,还是猎艳斗奇,无中生有,抹黑中伤我们的民族魂呢。我看《风雨故园》是后者。
鲁迅先生和朱安女士的婚姻悲剧,完全是封建婚姻制度造成的。鲁迅先生少年丧父,青年离家求学,母亲对他的婚姻大事十分上心。鲁迅还在日本求学时,鲁老太太就积极张罗为鲁迅提亲,可惜她遇到了一位心地不太善良,说谎话的妯娌。这位妯娌想把自己的娘家侄女,嫁到鲁老太太身边当儿媳。鲁老太太和这位妯娌相处得不错,这位妯娌言语爽利,人又漂亮能干。所以鲁老太太对她介绍的儿媳深信不疑。媒人说朱安是个识文断字聪明漂亮的姑娘,又和气孝顺,鲁老太太听了,很是满意,一来二去就定下了这门亲事。于是就给远在日本求学的鲁迅拍电报,说母亲病了,叫他快回家。等到鲁迅回到绍兴家中,看到母亲无恙,一家人忙着为他张罗婚事时,才知道这是一场善意的骗局。骗了自己儿子的鲁老太太,自己也被骗了。直到这时她才见到了朱安的真人,结果大失所望。朱安大字不识,个头极矮,只有一米四几,象个未发育成熟的孩子,说不上半点漂亮能干。鲁老太太知道被骗了,但木已成舟,只有面对现实。
鲁迅先生当然不满这门婚事,他有两个选择,其一是一纸休书,把朱安送回娘家,但绍兴风俗,休回娘家的女子大多命运不堪,朱安死活不肯回娘家,她答应象奴仆一样终身侍奉鲁老太太,无怨无悔,鲁老太太心软了,就默认了。反过来又劝鲁迅接受朱安。
鲁迅这个骨头最硬,斗争精神最坚决,面对反动势力决不妥协的战士,却是个大孝子。面对母亲的,他只是顺从,没有半点反抗。但他和朱安有一个口头协议,只有夫妻之名,并无夫妻之实,只让朱安相伴鲁老太太生活,终其一生,鲁迅就是这样。
没有爱,绝不做苟且之事,这是鲁迅先生的做人准则。但在一些鸡鸣狗盗之徒心里,却是无法理解,也不能认可的。所以,这些逐血的苍蝇,总会爬来叮去,想林从中繁出一点蛆来。
改革开放以来,一种民族英雄,虚无化的潮流,汹涌而来,他们抹黑民族英雄,妄图把中国社会的正能量虚无化。只要是民族英雄他们就要鸡蛋里挑骨头,拐弯抹角地污蔑,极尽其能事。其中对鲁迅先生的丑化,矮化就达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让人叹为观之,唏嘘不已。
这些用心险恶的无耻之辈,一部分是鲁迅先生在杂文中猛烈批判,有名有姓的反动人物的孝子贤孙,他们怀恨在心,一有机会就会跳出来对鲁迅先生进行攻击。除了对那些曾被鲁迅先生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的反面人物进行辩解和翻案外,另一件事就是打着描写真实的旗号,极力丑化鲁迅先生,尤其是在人格和道德上,贬低和抹黑。其中写戏剧,演电影就是个不错的方法。
《风雨故园》就是这样一部恶戏,它不顾历史真实把朱安打造成了光鲜亮丽的女明星,满嘴的哲学腔调,用怨妇的口吻唱了一段戏,她不是控诉封建包办的婚姻制度害了她,而是控诉鲁迅的冷漠与无情。并且把自己比喻成小蜗牛,把鲁迅比成大树,从而引发观众对她的同情,既满足了观众对名人隐私的窥视欲,也对鲁迅先生的道德产生了质疑。
郁达夫先生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悲哀的,一个有了英雄的民族,却不知珍惜,是自毁英雄,那就是一群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一部《风雨故园》,叫人扼腕叹息,一些无耻文人在用心险恶编写恶戏,一些善良的演员在尽心尽力地演唱,一些观众地浑浑噩噩地拍手叫好。我们就在这样的氛围中抹黑了我们的民族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