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416)决策者的任务
易经(416)精英的任务
社会组织面对的很多难题,其中之一就是对精英的定义,一个组织认为什么样的人是精英,是大文化。
社会是由少部分精英制定规则并决定分配的,精英们的生存导向就是一个大的文化范围。
美国人最先发现生产的规模并不决定分配的范围,他们开始推行全球化,为什么现在美国有很多一部分精英人士开始反思全球化呢?因为他们发现在文化的碰撞过程中,遇到了无解的难题,而很多新问题的出现,反而是美国精英的束手无策。
当年戴明和商鞅一样,在自己国家不被待见,而去了别的国家,商鞅在秦国搞了变法,让列国多一个强大对手,商鞅变法的核心是变文化,变思维习惯,改变精英与平民之间的关系结构。
而戴明则变革的是什么?戴明将管理成本这件事放在管理市场份额这个前提下,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让日本出现新精英文化。
选取精英,培养精英,这就是文化的方向,这种战略关系非常长远,这也是华为的任正非两次接受内视采访,他不谈自己的企业,而谈教育的原因。
华为这样的大企业会把一个国家最前列的大学当成是其选人的标准之一,优秀的大学出来的毕业生中同样有顶尖的那些少数,华为前期给几个大学毕业生年薪百万。
优秀的大学本身选了全国最优秀的年轻,可能占比在5%,而大公司再从其中选5%的最顶尖的,这些人必然会成为社会中分化出来的那部分人。
精英必然会造成社会的分化,假如选精英的道路是通的,那么底层的优秀人才还有向上的动力,不然就只能像春秋战国,靠长年战争来淘汰那些伪精英。
孔子在易传里说,乾坤纳常,老幼、高低、上下这是秩序,但这个秩序不代表,下面就低人一等,不出精英?
精英的任务是什么,其实也构成一个种族文化的重要部分,孔子说,精英的特征是三点,第一是学而时习,精进不断!第二是敢于正视更优秀的人,使得精英荟萃,朋自远方来。第三是打通社会各个堵塞通道,达到人傻而不愠。
这个观点有点像《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这本书里,德鲁克一直强调的,什么样的人是优秀的管理者,不定职位高低,而在于其所作出的贡献,一个扫地的都是卓成效的优秀管理者。
那么这就有几个问题了:
第一,一个组织的成功,是靠满头白发的资深专家还是敢于依赖不拘一格的人才,哪怕这个人只有20岁,只要他能对社会文化的解读精妙而实际效用,就应该重视他。
第二,推动新型人才的形成有什么样的社会文化机制,什么样的传承?
涣卦初六爻说:用拯马壮,吉。
初六是涣之始也,假如能不拘一格用好人才,则始涣而拯之。
这有点像汉武帝即位之初的大汉,内忧外患,里面的各个有实力的王在心思涌动,外面凶奴等则犯边连连。
汉武帝用的都是一些年轻人,霍去病、卫青这些大才都是破格提拨的。汉武帝为什么要重新用新人,因为汉代的人才非常多,老的一代人有其守成之经验,却少了济涣的进取心,有些即使有进取心,但因为其在原来圈子里形成了固有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有心却无力。
举个例子,格力是一家非常厉害的公司,其公司的人才大多是自己培养的,这个公司在快速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一套非常厉害的经验曲线。
这个经验是人才必须自己培养,外来的职业经理人不能适应格力的企业文化。
格力在传统领域非常强大,自己建立了庞大的市场团队,全国各地的渠道渗透力几乎覆盖了三四线的城市。我们知道,一个企业在经验曲线上的位置(即其总成本)与市场份额直接相关的,一般来说占有市场最大份额的公司,不仅销售产品的数量远多于竞争对手,这个企业也积累了最多的经验。
经验越多,企业规模效应,成本优化,设计改进以及源于研发的技术进步也获益越大。
这是格力的董小姐敢于和雷军赌10个亿的原因。
格力要想在产出上领跑所有的竞争对手,并以更快的速度压低经验曲线,才能保持低成本生产者的地位。
问题是互联网把这一切都改变了,一个企业因为双11那个24小时取得全国第一的优势就可能快速获得市场的领先者的地位。而竞争对手只要在两次双11没有排进行业前10,基本上就失去了成本优势。
我们查一下格力在过往的双11中表现就知道,董小姐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他们的团队经理大多集中在线下,深耕多年渠道可能在竞争对手线上的饱和攻击下,快速涣散,反而会成为成本劣势。
而这个时候,因为其没有互联网的基因,战略上就出现了相当多的混乱布局,比如董小姐再次像当年硬刚国美那样想要自建一套销售平台,这几乎就是不靠谱的咨询专家忽悠。
2020年整个世界遇到了巨大的疫情冲击,这最后一根稻草终于压到格力头上,使其快速溃散。
我曾在服务别克的过程中感受到别克的公司为获取互联网的资讯,其权力下放相当大,一线的经理就有决策力,决策从社会上接受大量的互联网服务公司提供决策依据,以实现其制定的大目标。
别克在互联网化改造过程中,一天能通过互联网获取到5亿左右的流量,而吸引到近2000万人到达其指定的页面。其强大的会员收集能力,全是其开放式吸引社会精英的智力而积累起来的。
今天格力在用互联网的过程,让人看着有点像是用舞刀的招式来玩机关枪,不仅没有能发挥互联网的关键性作用反而是在背离其流量和渠道总成本领先优势的关键。
很遗憾的是格力错过了电商,今天任何一个品牌在电商的占有率都是至关重要的。其实我特别喜爱格力这样的制造业强企业,假如格力要济涣,必须要不拘一格用外脑人才,打破原有思维格局。
电商的成本里除了渠道成本,还有流量成本,总成本领先的部分,可能会轻易被对手攻破。
一个对手要想在线下建几千家渠道,不仅需要大量的时间,同时成本也非常高。
而线上的渠道只有那么几家,一个新进品牌,比如美的或者奥春斯,只要经营好阿里系和京腾系的流量,基本上可以硬刚传统领域第一的大佬,电商成本领先的公司,如小米,当年敢于公开与格力较劲赌上10亿,就是因为他们的总成本里,流量市场占有这一块非常有优势!
小米和华为基本上是线上硬刚,因为华为系互联网也非常强,他们特别看重每一个月京东的品牌指数等线上指标。小米和华为大战的过程中,传统的大企业都受大的影响,比如联想,再比如格力。
可以说,一个企业不能很好的利用互联网的数据,对比自己与竞争对手的情况,那其战略都非常盲目。
汉高祖出身微末、朱元璋起于贫寒一样能奋起济涣,这是因为这些人身没有包袱,他们敢于用人,在求贤过程中也没有固有僵化的思维,比如看出身等,他们最终靠底层的人才将天下格式化一下,重建。刘备为什么没有成功再续光武帝的伟业,还是用人没有主见,用的大多是贵族阶层的。
用人方面也能不拘一格,做到是极难的,汉武帝本质上就是跳出了其祖父和父亲建立的那套体系,无论是军事、政治、外交全部是重建的,最厉害的用独尊儒术统一了文化。而其用了相当多的人,都是抱着必死的心来成就武帝百世之功,主父偃接手的任务最重,对内实行推恩令,最后是替武帝死而平诸王的愤怒。
这叫济涣!
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都要做好以死相拼的打算。
商鞅算一个,主父偃同样算一个。
周公说过:夫拯之于初,为力既易,得人之助,功复易成!
周公认为,图事者,贵虚已推贤,资天下之豪杰以共济艰难,则必至于涣散而拯之为难矣。
而格力为迎合资本市场,年年分红,拉股价,大量的资金在传统领域投入大,扎得太深。
水在风之下而涣散,如何发现济涣之人才是任何一个组织头等大事,秦孝公可以发布求贤令,面向列国,而他也敢于举国之资源来用商鞅的改革大战略,这是非常了不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