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凤棉 记忆里的端午节 ‖《华中文学》端午散文专题
记忆里的端午节
文/高凤棉
小时候的端午节,对于山里贫困家庭的孩子来说是一个盼头。平时生活很苦,整天是稀粥烂菜,就盼着过节吃顿好饭,改善一下生活,让老肠老肚解解馋。
母亲过日子出名的节俭,无论怎样艰难,大小节令也要过得像个样儿,按照节令该吃的东西也要让我们都吃上,免得看着别人家餐桌上丰盛的饭菜舔着小嘴唇,眼睛里流露出渴望又可怜的神情。
每每距端午节还有十来天的时候,母亲就和婶子大妈们一样,张罗着推黍子压(碾)面。还打发我和哥去打粽叶。就近没有苇塘,要到十几里远的抄道沟去打。还要求住在抄道沟的姑姑帮忙,不然人家不让,怕糟蹋苇子。打粽叶是个既辛苦又快乐的活儿,钻到苇塘里,看着油绿的苇叶,爱不释手。脚下被人踩倒的绿草,泡在踩过后汪满水的脚窝窝里,看着可怜巴巴。布底布帮的鞋很快就被水浸透,虽然脚已感觉到冰冷,但心却禁不住诱惑,看每一棵芦苇,每一片苇叶都生机勃勃,绿的可人。芦苇很高,我仰起头,看看这棵,望望那棵。姑姑告诉我们不能扳倒芦苇,所以油绿的叶子我却无法掰到,只能看着,欣赏着。哥跟在姑姑身旁忙活着。掰了一阵儿后,姑姑嘴里说着行了,可手还在掰。最后在恋恋不舍中不得不鸣锣收工。
粽叶打回来,又要到处去找马莲,捆粽子用。有的人家把马莲种在园子里,一来是为了看花。二来是备用。我们只能找野生的,马莲找到了。就盼着五月初一这天,因为我家的惯例五月初一早晨就吃粽子。提前三天,母亲就把大黄米泡上,农历四月三十下午开始包粽子。堂屋的地上放上方桌,一个盆里放着泡好的黄米,一个盆里放着煮好粽叶和马连,奶奶和母亲坐在桌子的两边,绿油油的粽叶和金灿灿的大黄米在奶奶和母亲的手里转上一圈,一个三棱形的粽子就包成了。
粽子有了,母亲又要筹备菜了,我家孩子多分粮也多,加之母亲的勤俭持家,粮食不太缺,说是困苦主要是缺钱和劳累,叔叔大爷家都有在外挣钱的人,人口又少,到年终决算时都能分到余款,可我家却要往队里交钱,所以极端缺钱。但这也难不倒母亲,母亲总会养几只鸡,平时用鸡蛋解决我们兄妹们上学的费用。还要养上一口猪,到过年宰杀,解决一年的吃油问题。别人家称肉买酒,我家只有用鸡蛋解馋了。
在我的记忆里,别说端午节不给父亲买酒,就是过年也没见父亲喝过酒,看到别人的爹逢年过节都有酒喝,小时候不懂,以为爹不喜欢喝酒,长大了才明白是因为没钱买酒。
母亲很会摊鸡蛋,把鸡蛋摊的发光,还带着油黄油黄的嘎扎,亮黄的鸡蛋上面散着绿色的韭菜丁,除此之外。母亲还会炖上一碗腊肉。肉是过年时留下来的,那时候没有冰箱,只能用咸盐腌制,所以肉有点发黄,但是非常好吃。母亲将粽叶剥下,把金黄色的粽子放在盘子里,香味扑鼻。粽子、鸡蛋和炖肉的香味弥漫全屋飘出窗外。
吃完五月初一的粽子后,陆续的还会有凉糕之类好吃的。除此之外,母亲对端午节的装扮也很在意。她用碎布角给我们做荷包,花布的荷包,用各种颜色的线做成穗儿,我们每个人的胸前都带上一两个,这是我们兄妹几个比别人最值得自豪、值得美的地方。
平时看到有颜色的纸张,母亲会很珍惜的收藏起来,端午节到了,把它们剪成大大小小的葫芦贴在门上、窗户上、水缸上。还要做两个三棱型的葫芦,粘上红红绿绿纸穗儿挂在鲜绿桃枝上,再将桃枝插在房檐上。把家打扮得很有节日的气氛。奶奶说,端午节的夜里药王爷会往葫芦里放药,保佑全家人一年不生病。
小时候虽然生活困苦,但是乐趣很多,大小节令都有节日的快乐。现在回忆起来也感到幸福,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