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不入秦,秦国反倒统一六国,孔子去过的六国为何会败?

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制度崩坏。群雄逐鹿天下,诸子百家在这样的环境下纷纷发表自己的理论学术。不过,也正是因为有一些诸子百家中的前辈们的各抒己见,集思广益,纷纷推出了救世的妙招,这才有了当年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画面,能够出现这样的局面,实际上也是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面占了足够重要的地位。

而且不少的学术大家为了传播自己的思想,周游列国,希望能得到国君的重用。根据史书史上记载,为了传播,孔子也曾周游列国进行传道。但是孔子周游列国,唯独没有到过秦国。而秦国却在后来歼灭六国,统一了天下,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秦国地处西戎,民风古朴,思想开放,与周朝的礼教思想以及孔子的礼治有所违背。在孔子眼中,秦国长期居于边陲之地,闭塞落后,虽兇悍勇武,能征善战,但民风鄙俗,被诸侯视为“戎狄之邦”。也就是说,秦国是周礼不至的野蛮国度。孔夫子西游,是要“克己复礼”,以宣扬周礼为己任,恢復周朝的礼乐制度,到这样的国度岂不是自讨苦吃。

而孔子的儒家思想和秦国所推崇的法家文化也是格格不入,这两种文化就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区别。理想主义讲究人治,崇尚先贤,这对国家伦理道德的建立,有很大的益处,对国家稳定也大有裨益。但是,他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而法家的现实主义,讲究法治,以重刑规范人的行为。在选用人才方面,不看其德,只认其能,这样可以在最大的程度下发挥人才的作用。

秦国采用商鞅变法,其主要内容就是王道法治,就是以法家知识理念为指导,以国家权力保障其贯彻实施。自春秋以来,礼乐崩坏,社会治理愈发混乱。于是,思想家们纷纷提出王道的概念。儒家号召“实行仁政,保民而王”。而法家则注重实用,而轻视世俗文化道德,讲究中央集权。

而商鞅变法处处体现法家务实的特点,它以农战为基点进行了制度创新,形成了经济,文化,政治等一系列国家治理的范式。最终极大地激发了秦国的活力和潜力,最终超过了其他大国,从而完成统一大业。

而孔子的儒家学说在短时间内做不到这一点,他也满足不了秦国迫切地发展需求。孔子的儒家学说只适合在国家安稳稳定只是,崇尚仁义礼智,改变国家的道德风貌。

可以这样说,如果法家学说是发展经济和军事的,那么儒家学说就是稳固统治和思想的。而对于正处于想要急切发展中的秦国,孔子的儒家学说是秦国不需要的。可见,孔夫子不入秦是因为他的学说不适合秦国,秦国也不需要孔夫子的学说。

对此,你们有什么想要补充的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