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四诊八纲辩证论治和中医治疗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中医四诊八纲释义
中医四诊辩证是那四诊?
望诊
编辑
望诊是医生运用自已的视觉,观察患者全身和局部情况,以获得与疾病有关的资料,作为分析内脏病变的依据。包括精神、气色、形态的望诊、舌的望诊及排出物的望诊。
2闻诊
编辑
闻诊是医生通过听觉和嗅觉了解病人的声音和气味两方面的变化。闻声音即观察病人的语言、呼吸、咳嗽等声音的变化;嗅气味即观察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的气味变化,以协助辨别疾病的虚、实、寒、热。
3问诊
编辑
问诊是医生对病人或其家属,亲友进行有目的的询问病情的方法。有关疾病的很多情况,如病人的自觉症状、起病过程、治疗经过、生活起居、平素体质及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等只有通过问诊才能了解,所以问诊是中医诊法的重要一环,它对分辨疾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能提供重要的依据。
自觉症状主要靠问诊,问诊并有助于他觉症状的发现,问诊的一般内容及主诉大致与西医问诊相同,首先抓住主诉,即病人就诊时自觉最痛苦的一个或几个主要症状及时间,围绕主诉的症状,深入询问现病史,则需根据中医的基本理论,从整体出发,按辨证要求,搜集资料,与西医问诊的重点有所区别。
4切诊
编辑
切诊是指医生用手在病人身上作某种形式的诊察,或切或按,或触或叩,以获得辨证的资料。切诊包括脉诊和触诊两个部分。
四诊即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的方法,是搜集临床资料的主要方法。人体是有机的整体,局部病变可以影响全身,全身的病变也可以反映在局部。从诊察疾病反映在各方面的客观症状、体征,可以帮助了解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望、闻、问、切在临床诊察搜集疾病反映的情况时,各有其独特作用,只有认真细致地运用四诊的方法客观地搜集,才能详细地占有材料;四诊之间又是互相联系的,必须把望、闻、问、切有机地结合起来-即“四诊参合”才能全面、系统地了解病情,作出正确判断。如果只强调一种诊法的重要而忽视其它,则搜集的材料不够全面,会影响对疾病的正确判断。
中医八纲辩证是那八纲?
八纲辨证是对疾病从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方面归纳、分析进行诊断的一种方法,虽然它还要和病因辩证、卫气营血辩证等结合起来诊断才能趋于完善,但它是各种辨证的基础,起到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
八纲各证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依一定条件而转化;表证传里为病热加重,里证出表为病势向愈;热证变寒证、实证变虚证多为正不胜邪,寒证变热证、虚证变实证多为正气逐渐恢复。
八纲虽有各自不同的见证,但很少是单纯的、孤立的,而是存在着“相兼”、“夹杂”的复杂关系,有时还会出现“假象”。因此,在辨证过程中要认真地调查研究,连贯起来进行思索,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及时掌握疾病的转化,只有这样才能有中肯的分析,正确的诊断,从而进行恰当的治疗
中医辩证的意义
中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病呢就是疾病,是致病的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疾病一般都有一定的发病原因及病理演变规律,有较固定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诊断要点和与相似疾病的鉴别点。比如说:腹痛、感冒、痢疾、肠痛等都是疾病的概念。
证呢就是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证候是病机的外在反映;病机是证候的内在本质,由于病机的内涵中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和邪正盛衰变化,故证候能够揭示病变的机理和发展趋势,中医学将其作为确定治法、处方开药的依据。如风寒感冒、肝阳上亢、心血亏虚、心脉痹阻等,都属证候的概念。
证候呢是反映疾病的阶段性本质,表明了证候的时相性特征。比如说肺痈在不同的病变阶段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出现不同的证候,当采用相应的方法治疗。证候反映疾病不同类型的本质,表明了证候的空间性特征‘如感冒病分为风寒、风热、风燥、暑湿等几种类型,它们都可出现在疾病的同一阶段,一般不表示病变发展的时相性。临床辨证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证候的时相性和空间性特征,这个呢就要结合我前面讲的整体性和这个阴阳五行学说综合去理解。
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
平衡阴阳
平衡阴阳,也称调整阴阳,就是调整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失衡状态使之恢复到阴阳相对平衡状态的一种治病基本原则。
阴阳失去平衡是疾病发生的基本病理变化。
基于疾病的这种病理变化,古人相应地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和确立了纠正阴阳的治疗基本原则。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如何纠正阴阳失衡?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明确指出:“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平衡阴阳的治疗原则,强调的是在治疗疾病时,必须牢牢掌握治病方法的大原则和大方向,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根本大法之一。
调节机体整体
调节机体整体,是指在中医整体观念指导下,用于纠正和恢复身体整体功能的一种治病基本原则。
调节机体整体的治病原则,强调的是临床治疗局部疾病时,同时要重视对身体整体功能的调节和治疗。
根据这一治病基本原则,临床在治疗疾病时,要充分考虑到患者全身的气血阴阳盛衰状况,及其对局部病变或相关脏器的影响情况,从而对患者身体的整体进行全方位的调节治疗。
调节机体整体,一方面要考虑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通过整体调节达到治疗局部病变的目的,即把局部治疗和整体治疗结合起来;另外还要考虑人和自然界也是不可分割的整体,防止外界病邪对身体的影响,把治疗疾病和预防疾病有机地统一起来。
调整脏腑功能
调整脏腑功能,是指在中医脏腑理论指导下,用于纠正和恢复五脏六腑功能的一种治病基本原则。
调整脏腑功能的治疗原则,强调的是在治病过程中,要始终保障或恢复脏腑及其脏腑之间功能的正常运转。
调整脏腑功能,不但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是治疗疾病的核心所在,临床应作为治疗疾病的着力点和出发点。
调整脏腑功能,一是直接调整某一脏腑的功能,以恢复其应有的功能;二是调整脏腑之间的功能,使其能够相互协调运转;三是调整脏腑相应器官的功能,以间接达到调整脏腑功能的目的。
当脏腑及其所属器官功能恢复正常运转之时,也就是疾病痊愈之时。
疏理气血
疏理气血,还应包括疏理津液,就是在治疗疾病过程中要保持人体气血津液的充盈和正常流通的一种治病基本原则。
气血津液运行失常,是临床很常见的一种病理变化。因此在治疗疾病过程中,保障气血津液充盈,保持气血津液运行通畅就成为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之一。
医生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对气血津液的状况予以高度关注。
疏理气血津液,一是要保障气血津液充盈,二是要保持气血津液通畅。
保障气血津液充盈,既有赖于先天禀赋,更重要的是需要后天的不断化生补充。
保持气血津液的通畅,既要发挥各个脏腑输送气血津液的功能,也要发挥气本身的推动作用,气行则血行,气行则津液行,只有这样,疏理气血的治疗原则才能实现。
扶植正气
扶植正气,就是补益人体正气以消除虚弱证候或增强抗病能力的一种治病基本原则。
机体正气不足,是疾病一种很重要的病理变化。其实中医早就把扶植正气作为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正气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气就是生命,扶植正气就能保护生命,保障健康。
扶植正气的治病原则,一方面可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防止病邪进犯人体而发生疾病,另一方面,当病情虚实错杂,正气处于弱势的时候,扶植正气则可以达到祛邪的目的,即所谓的扶正以祛邪,从而促进病情痊愈。
治病求本
治病求本,就是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要抓住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对疾病进行根治的一种基本原则。其实治病求本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根治疾病。
治病求本强调的是在治疗疾病时,要寻求产生疾病的真正原因或主要病因,对疾病进行彻底的治疗或减少复发。
治病求本,不但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基本原则,也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指导思想。
治病求本的治疗原则,要求医生必须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全面的诊察和仔细的分析研究,找出产生疾病的主要原因,分析判断疾病的本质,并以此来决定治疗疾病的方法。
对于有些容易复发的疾病,在治疗时则应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事关治病大局。
确定内容质量低不看此公众号对中医不感兴趣对中医保健不感兴趣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