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不着?摇一摇
撰文|香瓜妈
“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手动摇孩子睡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香瓜🐯是个小婴儿的时候,是个不折不扣的睡眠困难户,每次睡觉都要折腾很久,对此香瓜妈,香瓜爸,香瓜姥姥,香瓜奶奶,香瓜姨姥姥... 都留下了深深的心理阴影,直到现在,香瓜妈如果在晚上突然听见摇篮曲,都要吓一哆嗦。
如何哄婴儿睡觉,是一个亟待解决的世界难题。当年香瓜妈在摇啊摇得摇出了关节炎之后,曾仔细研究过中美流行哄睡大法,果然,全世界人民都在摇宝宝!即便是一时半会儿哄不睡,至少可以暂时缓解婴儿愤怒的情绪和震耳欲聋的哭声。
视频:电视剧《老友记》(Friends)中,新妈詹妮弗.安妮斯顿的哄娃场面
视频来源,电视剧《老友记》
美国一个有名的儿医,Harvey Karp, 总结了一套哄睡大法,出了一本书,这个技术在美国产妇中风靡一时,叫做'The 5Ss of The Baby Whisperer' (宝贝耳语者5S大法)。其中一个核心技术,就是摇('Swing' )。至于具体的“摇”法多种多样:力气大的直接抱着摇,偷懒的各种摇篮啥的就不用说了,善于发明创造(快被折磨疯了)的新妈妈们甚至发明了各种千奇百怪的摇法:有人把孩子放洗衣机上,打开洗衣机“咣咣咣”的空转;有人在婴儿身边放一个电吹风机“嗡嗡嗡”往外吹;也有人把宝宝放婴儿座里开车出去“哄哄哄”兜一圈直到睡着... 总之,万变不离其宗,凡是能发出震荡波的方法,全都试一圈儿,总有一款适合(能降伏)你家天使(恶魔)宝宝。
图源:http://wifflegif.com
为什么摇娃非常利于哄睡呢?有一种说法是,摇晃模拟了婴儿在母亲子宫内的环境。因为妈妈怀孕的时候走来走去,胎儿晃来晃去的,所以模拟摇晃能让婴儿有安全感。不过机械振动不只对宝宝,对成年人也颇有助眠的作用,不妨想想长途车里呼呼大睡的你。
有一些有趣的科学实验,发现了摇娃还有更深层的神经调控原因。而且,不只是婴儿,成年人,甚至小老鼠,都喜欢被摇着睡。简单的“摇晃”能刺激到若干感观,包括听觉(auditory),重力感知(gravity sensing), 肌肉(somatosensory)和本体感知(proprioceptive systems,比如你闭着眼睛也知道自己的四肢在怎么动)。这些感官都对摇晃助眠起到作用。摇孩子还真是门学问!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不同的小宝宝偏爱不同的摇法,毕竟他们都是独特的人,都有自己独有的感官。只是辛苦了那些想找到助眠方法的爹妈们,没法子了,五花八门摇起来啊!
图源:love you hug GIF by True and the Rainbow Kingdom
研究睡眠的一个流派把机械振动诱导睡眠看作是一种“习惯化”(habituation)行为。“习惯化”属于非联想学习(Non-associative learning)的一种,指的是:长期的外界刺激让反应程度降低。比如,某种美食,吃第一口会特别享受,但吃多了就没有那么惊艳了,这就是身体对这种美食的各种刺激“习惯”了(当然也有可能是吃撑了)。在一个生物体对某一种持续的刺激习惯了之后,他们就会主动忽略这个刺激的存在。生物意义就是:因为这个刺激已经可以预测,就不那么重要了,生物需要把精力留在更重要的东西上。(比如小动物忽略周围的风吹草动,为有可能突然到来的捕食者的行动做好准备。)用这个来解释摇晃对于睡眠的作用,那就是:摇晃让动物忽略了周围的干扰,降低了觉醒(arousal)阈值,让睡着的生物不在对周围的机械刺激那么敏感,增进了睡眠持续性。
聪明的读者或许要问了:生物体适应了摇晃,就会忽略摇晃啊?那摇晃怎么刺激生物进入睡眠呢?你真优秀!睡眠习惯性(habituation)流派解释这个的新观点是:睡眠不仅仅让生物体忽略刺激,更能帮助生物体选择一个应对这种刺激的行为,应用在睡眠里,也就是说:重复的机械晃动刺激,帮生物体选择了睡眠这种状态。
图源:
https://www.reddit.com/r/perfectloops/comments/cacuwj/fluffy_doggo_rocking_back_and_forth/
最近的一个研究更表明连小果蝇都能被摇睡着了。这个研究发表在2020年12月1号的Cell Reports杂志上。标题叫做 “Sleep Induction by Mechanosensory Stimulation in Drosophila”。没错,翻译过来就是:摇果蝇宝宝睡觉(机械刺激诱导果蝇睡眠)!
新的这篇哄果蝇睡觉的文章用了不少篇幅解释果蝇中“机械晃动助眠”是不是一种习惯性(habituation),比如:在连续性的机械晃动和间隔性的机械晃动之间切换的一系列研究,证明了刺激特异性,进而支持了睡眠是习惯性(habituation)这个说法。这个问题有些技术化,我们就不多介绍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继续阅读:https://www.cell.com/cell-reports/fulltext/S2211-1247(20)31451-0。
(一个小问题供你思考:车里呼呼大睡,突然一个刹车,你就醒了!同样是机械运动,为什么车的震动就让你睡觉,刹车就让你觉醒?)
这篇新的报道,也丰富和验证了以往的研究,他们发现了:不同的晃动的频率(从3到200 赫兹)能引起不同程度的睡眠,其效果跟小果蝇的遗传背景有关系。联想到小宝宝,也许不同的小宝宝就是需要不同的摇法,没有啥法子是婴儿通用的。
还有,如果增强小果蝇Dopamine信号,或者降低小果蝇GABA信号传递,摇晃就对它们的睡眠没什么大效果了。Dopamine和GABA都是重要的神经递质。所以,Dopamine和GABA介导的神经调节在机械摇晃入眠中有一定的作用。
再给新爸新妈一些睡眠的小建议:主流睡眠研究认为睡眠主要受两个生理过程的调控:一个是生物节律(circadian)调控,另一个是稳态(homeostasis)的维护。生物节律就是每天颇为固定的白天黑夜的切换;稳态的维护,就是身体有维持内环境相对不变状态的倾向,不要太多,不要太少。用在睡眠里,就是维持睡眠-觉醒之间的动态平衡。所以,1)父母应该给幼儿一个稳定的昼夜交替的环境,在白天给他们足够的光照,不要老待在黑屋子里。晚上就熄灯,不在孩子旁边开灯工作或看电脑。2)如果想孩子晚上多睡觉,就不要在白天睡太多。每天睡眠时间也应该比较固定,不要一天多一天少。
我好像听见读者群里有人小声说:“你们神经生物学家的经费就拿去研究哄果蝇睡觉吗?!” 其实,果蝇是一个非常好的研究神经生物学的模式生物,而且果蝇具有几乎最强大的基因调控体系。如果果蝇也可以被摇睡,那么科学家就可以利用果蝇,作出很多对深层睡眠神经调控,乃至于分子调控机理的研究。一些将来可能作出的有趣研究包括:睡眠被认为有增强记忆力和延长寿命的作用,那如果睡眠再加上机械震动,是不是更能促进记忆力和延长寿命?这些研究结果,对人类的睡眠会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毕竟,有些实验你总不能拿人做吧...... 香瓜妈甚至想提名这项研究入选下年的“搞笑诺贝尔奖”,对于差点儿精神衰弱的过来人妈妈们来说,没有什么比“哄睡”这个问题更有趣,更重要了。
2017搞笑诺贝尔奖:猫可以即是液体又是固体吗?
图源:@cakes1todough1
作者注:
本篇文章采纳了睡眠专家李晚禾博士的修改建议,作者深表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