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弘景:证明张仲景学过《内经》
版权声明:本文原创:@中医肖相如,尊重知识和劳动,无需授权即可转载,但是请务必注明原作者。
有人认为,张仲景的学术是经方体系,是源于《神农本草经》和《汤液经》,而与《内经》无关;
并认为张仲景的学术与《内经》有关的证据只有其原序中提到的“撰用《素问》、《九卷》”的文字,而在《伤寒论》中从未提到过《内经》的文句。
昨天我从仲景《伤寒论》的诊疗理论证伪了这个命题,今天再从《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角度来看看仲景是否学习过《内经》。
一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简称《辅行诀》)为南朝陶弘景所著,据其所载:“商有圣相伊尹,撰《汤液经法》三(十二卷),为方亦三百六十首。
上品上药,为服食补益方者,百二十首;中品中药,为疗疾祛邪之方,亦百二十首;下品毒药,为杀虫辟邪痈疽等方,亦百二十首。
凡共三百六十首也。实万代医家之规范,苍生护命之大宝也。今检录常情需用者六十首,备山中预防灾疾用耳”。
晋皇甫谧《甲乙经序》谓:“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
宋林亿《伤寒论序》云:“夫《伤寒论》盖祖述大圣人之意,诸家莫其伦拟,故晋皇甫谧序甲乙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
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
若果如上述,则其正确的关系应为,《汤液经》源于《神农本草经》,《伤寒论》和《辅行诀》均源于《汤液经》。
二
现在《汤液经》已不可得见,但《伤寒论》和《辅行诀》已经被整理出来了,《伤寒论》和《辅行诀》秉承的应该是《汤液经》的学术体系。
如果这一前提成立,则从《伤寒论》和《辅行诀》的实际内容可以判断其学术体系和《内经》是否有关。
由于《伤寒论》是中医必读必学的经典,流传也很广泛,大家可以自己去判断其与《内经》在学术上的关系,也可以参考我昨日推送的文章(有人说:张仲景没有学过《内经》)。
下面来看看《辅行诀》的内容和《内经》的关系。
三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辨肝脏病证文并方
肝虚则恐,实则怒。
肝病者,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虚则目(盳盳)无所见,耳有所闻,心澹澹然如人将捕之。气逆则耳聋,颊肿。治之取厥阴、少阳血者。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中寒,恶血在内,则胻善瘛,节时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耳间青脉以除其瘛。
陶云: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第八》:
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盳盳)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补之。取其经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取血者。
《黄帝内经·灵枢·五邪第二十》: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脚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血脉以散恶血;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
四
从以上所列举的《辅行诀》中“辨肝脏病证文并方”的内容来看,它们基本上是来自《内经》的,其他脏的“病证文并方”的内容不在此赘述了,大家看后会发现结果亦是如此。
既然《辅行诀》的内容取自《汤液经》,《辅行诀》的理论内容又基本上源于《内经》,那《汤液经》就不可能与《内经》无关。
众医家均谓仲景本伊尹之法,那么《伤寒论》当然也就不可能与《内经》无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