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格律诗的“六要六戒”(上)
(上)
一、要情志高尚,戒无病呻吟
诗言志,志贵高远;诗抒情,情贵笃深。无高远之志,只能无病呻吟;无深笃之情,只剩风花雪月。这样的东西,到头来一文不值。举两个例子:
“壮观东南二百州,景于多处最多愁。
江流千古英雄泪,山掩诸公富贵羞。
北府如今惟有酒,中原在望莫登楼。
西风战舰今何在?且办年年使客舟。”
——刘过《登多景楼》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白居易《望月书怀》
这两首,前一首志存高远,后一首骨肉情深,都堪称典范。
情志高尚,前提是品学兼优;而无病呻吟,原因多是学识浅陋。清代刘庆缃《说诗》云:“经淫史癖读书身,千古词人尽学人。但使胸中无万卷,少陵下笔不能神。”他说得绝对了些,但说写诗须有学识,则是对的。
二、要营造意境,戒诗味寡薄
写诗不能下笔直白。只是直说,只讲逻辑思维,就违反了诗词之道。一定要精心营造意境。这又分意境豁然与意境迷濛两种。请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这两首堪称意境豁然与意境迷濛的典范。两首都是大美之作。后一首有咏瑟、悼亡、自伤诸说,人们猜了千余年无定论,一直众解纷纭。前一首人称“古今七律第一”,意境多达14层,“如海底珊瑚,瘦劲难移,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者。”(清·胡应麟)
意境营造是创作成败的关键,万万不可粗心。否则意思虽好,却无诗味。请看:
“过兼不及总非中,离却平常不是庸。
庸字莫将容易看,只斯为道用无穷。”
这是南宋朱熹题为《中庸》的七绝。道理全对,却诗味差,欠美感。
三、要锤炼语言,戒草率粗疏
大家都知道,贾岛因为用“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边走边比比划划,像神经病一样,闯了韩愈的大驾。他说“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道出了甘苦,也指明了成功的秘诀—锤炼语言。
我举一个例子。骊山华清池,千百人写过,你很难出新意。但元人商挺因为善于锤炼语言,却后来居上。他写的《骊山怀古》是:“女色迷人祸更长,千年烽火化温汤。无情一片骊山月,照罢周家又到唐。”锤炼语言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深化思想、意境的过程。商挺明白此理,把周幽王、唐玄宗相联系,写成了这首绝唱。
金代诗人段克己,用一首诗把锤炼语言的重要及方法讲得再明白不过。他在《勉冯弟》的七律中说:“少年事业莫蹉跎,听我樽前一曲歌。铸剑必须经百炼,为文故自要三多。凡胎须得丹砂换,壮志休辞铁砚磨。平地为山由一篑,词源他日看银河。”诗中第四句“三多”,就是欧阳修说的“须看多、做多、商量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