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岁的李安,“没有人会停下前进的脚步。”
很怀念小时候,那时报纸、杂志、电视和广播是我们的灯塔,图书馆是我们的星辰大海。那时我们的记忆力好于体力,没有云存储,只有脑回路。
这是申鹤公众号第288天的第288篇原创文章
李安的最新电影《双子杀手》北京时间10月18日凌晨上映了。
除了延续了《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3D/4K/120帧以外,李安在技术上又迈出新的一步——完全用数字技术创造了一个人类角色——23岁的威尔·史密斯跃然于银幕,与51岁的自己在影片中狭路相逢。
周老师第一时间买了首映的票,电影票264块钱一张,因为全中国能放3D/4K/120帧的影院只有27家,据说还有二十家在改造,在十月底有望达到50家。
这已经比三年前《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两家影院好太多了。
三年的时间,华夏电影开发了一套CINITY影院系统可以放映4K/3D/120帧版本的《双子杀手》,该系统售价550万元。
所以,这才是为什么票价是264块钱一张的原因。
我和周老师都是很看重仪式感的人,对于喜欢的东西,尽管昨天白天已经累到瘫倒,还是在半夜12点赶到影城,准时等待李安的最新大戏开场。
看完之后,我只想分享一个最大的感受:
尽管故事剧情让我几次有点昏昏欲睡,陈旧老套无聊,周老师也史无前例地睡着了几分钟,但技术野心实在很吓人。
在电影艺术和技术已经高度发达的当下,65岁的李安导演用激进的技术和优雅的气质拓展着甚至重新定义着电影的边界,本身就已经值得我们格外尊敬了。
所以,我们就先来看看,什么叫做3D/4K/120帧+数字虚拟人。
3D和4K并不是李安首创,但谈到120帧高帧率技术,李安却是第一个勇于尝试的人。
帧数,简单来说,它指的就是视频播放的流畅度,无论是动画、游戏、电影,在相同的时间里,显示的帧数越多,就表示画面的流畅度越高,大白话就是,观看时不会觉得卡。这一点,对于游戏玩家来说,可能感受更为明显一些。
120帧/秒,意味着每秒闪过120张画面的镜头。用120帧拍摄,可以看到任何想看的细节。
Sir电影对这个细节解释地非常直白:
同样是列车高速行驶,24帧的画面,几乎都是重影,120帧看到的画面,则可以清晰看到列车的细节。
按照李安的说法,120帧是为了真实呈现人类复杂的内心活动。我们都会有这种体会,就是在短短的时间里思考了很多事情,经历了极为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
然而,关于帧数的问题,还有一种说法是:其实人眼是不能分辨出超过每秒 30 帧的画面的,也就是说,即使你将帧数提高到 60,甚至 120,其实人的肉眼感官是不会对此太敏感的。甚至,有人评价说,过度追求高清其实也是追求一种比真实还真实的失真,电影的美感尽失。
那为什么导演们还要这么做呢?(2012 年《霍比特人》上映时,导演彼得·杰克逊就尝试性地推出了 48 帧的版本)
或许是因为“没有人会停下前进的脚步”吧。
正如今年65岁的李安,这一次,不仅没有放弃对高帧率拍摄的探索,而且技术上又把CG技术跨出了一大步。
这就是虚拟人形象。
因为提前看到了这个技术的新闻,所以看首映的时候,我几乎一直盯着年轻的威尔史密斯看,虽然还没有达到跟真人一模一样,但是已经很逼真了。
年轻版的史密斯是利用CG技术对威尔·史密斯进行百分百的视觉动态捕捉,采取崭新的面部跟踪方式,从骨架、肌肉、皮肤、汗毛、情绪一一打磨,据说,是由500名好莱坞顶尖特效师历经两年潜心制作而成。
为此,整个特效团队解构了威尔·史密斯的每个身体部位,细致到每一寸肌肤。
他们回顾了威尔·史密斯早期在影视剧中的所有角色。还花费数月时间研究人体反应机制,比如,当威尔史密斯眨眼时,面部肌肉如何运动,皱眉时,额头的血液循环又是如何运行,甚至眼眸中的瞳孔的折射,眼内巩膜、角膜、脉络膜的走向。
在这方面,李安和卡梅隆绝对有的一拼。
从这一点上来说,我想我那么偏袒李安。
有人说,李安做了一场大型实验:
抛开故事,电影技术的革新到底意味着什么?这种技术体验完全无法言传,是流媒体观看完全无法取代的,猜想这是他为保留电影仪式感付出的可能最疯狂的努力。
因为从故事层面,李安已经没法再疯狂了,甚至,《双子杀手》仿佛就是李安自己的故事,他就是男主角亨利。
如今的李安成熟、老道,经验丰富,但是却比不上更年轻的自己了,正如史密斯打不过年轻时候的自己。
李安说,电影让他减慢衰老的速度,65岁,还在开创着电影史的先河,他跟年轻时的自己,一样单纯、极致。
以前他只会拍剧情片,就把剧情片拍到极致,即便是《卧虎藏龙》《少年派》也是凭借文戏收获如潮好评。
现在他迷上了技术,开始追求帧数和视觉效果,可能剧本却大不如前,稍有点形式大于内容,然而,要传达出的价值观仍然充满着少年感。
希望《双子杀手》大卖。
《双子杀手》的英文名是《Gemini Man》,用的是“Man”而不是“杀手”。
英文名似乎更符合整部影片和李安的气质,推荐你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