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凭考古资料,我们对夏文化到底了解多少 | 经典中国通史14
夏文化,有人又称作夏代文化,是指夏族和夏建国以后夏王朝时期遗留下来的遗物和遗迹,它是属于我国考古学范畴的文化。
自从20世纪20年代,以田野发掘为主的我国考古学产生以后,考古学家们为了寻找商朝以前的远古遗迹,就积累了一些田野考古资料。
自20世纪30年代初期,有的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就开始了夏文化的探索。有的考古学家曾把在山西夏县西阴村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和古文献中记载的夏后氏遗迹联系起来;有的历史学家认为仰韶文化分布的地域及其文化特征,就是虞夏族的遗迹。这些探索夏文化的工作一直延续到20世纪40年代。
20世纪40年代末,有的历史学家根据1928年首先在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发现的“龙山文化”的资料,因为在山东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器,其特征主要是表面薄而有光亮的黑色,所以又称作“黑陶文化”。有的学者在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了夏代是黑陶文化时代。
由于1931年通过安阳“殷墟”后冈的发掘,发现了所谓“三层文化”的堆积,于是明确了龙山文化是早于“殷墟”小屯文化,晚于仰韶文化的考古序列。而龙山文化又普遍地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发现,分布的范围很广。
伴随着20世纪50年代考古事业的迅速发展,对夏文化的探索工作也取得了不少的成绩。考古工作者以古文献中记载有关夏代人们活动的主要地区,即河南的洛阳平原以及登封、禹县一带和山西西南部汾水中下游一带,为其主要线索,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重点试掘。
但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是1952年在郑州二里冈发现的商代早期文化。因首先在二里冈发现就定名为二里冈文化。1956年在郑州西郊洛达庙发掘,发现这里的文化面貌有它的独立性。这个遗址的下层比较接近河南龙山文化,上层比较接近商代早期文化,有的学者认为这有可能就是夏文化。因首先在洛达庙发现,就定为洛达庙类型文化。
二里冈文化的发现,填补了商代早期在考古学上的缺环,而洛达庙类型文化的发现,又填补了河南龙山文化与商代早期文化之间的缺环。由于洛达庙类型文化的发现,后来又通过调查,在河南西部一带普遍存在着这种类型的文化。
经过对郑州上街、洛阳东干沟、三门峡七里铺和偃师二里头等地的发掘或试掘,证明这种洛达庙类型的文化既包含了商代早期文化的特点,又具有河南龙山文化的若干因素。如出土的陶器中,纹饰以细绳纹为最多,篮纹次之。器形有鼎、罐、盆、瓮、豆、爵和短颈大口尊等。其中以鼎为这种类型的典型器。在出土的各种器物中,引起人们重视的还有少量的青铜小刀,说明这时期已进入了青铜器时代。
20世纪50年代考古工作的新成就,给探索夏文化提供了新资料、新线索,为以后进一步探索夏文化奠定了基础。
20世纪5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进行了试掘。20世纪60年代初又对二里头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获得了与洛达庙类型文化相同的大量资料。因为二里头遗址比洛达庙遗址的范围大,堆积也比洛达庙遗址深厚,文化遗迹和遗物也比洛达庙遗存丰富和典型。所以,洛达庙类型文化就正式改名为“二里头文化”。
对二里头遗址的发掘,证明了二里头文化是早于郑州二里冈商代早期文化的一种新型文化遗存。在二里头遗址发现有大型的宫殿基址和大小不同的墓葬,说明这里可能是一座都城的所在地。
出土的器物虽然是陶、石、骨、蚌等居多,但发现了小件的青铜器,说明这个时期已经进入了青铜器时代。总的看来这个时期已经是处于阶级社会阶段。因为这个遗址存在了三层文化的堆积,所以考古学家又把它分为早、中、晚三期。三期之间有一定的差别,但是仍属于同一个文化类型。
有的学者认为这个文化遗址可能就是夏文化。有的认为早、中期是夏文化,晚期属于商代早期文化。有的认为古文献中有“成汤所都”的西亳,这里很可能就是商汤的都城西亳。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探索夏文化的工作有了一个较大的进展。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和山西西南部地区又作了大量的调查和发掘工作,发现了一些重要的文化遗址,积累了不少新资料,为进一步探索夏文化提供了新的证据和线索。
1970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临汝县汝河北岸一处叫煤山的台地上,发掘了一个古文化遗址,称为“煤山遗址”。根据这个遗址的堆积层和遗物的特征,又把它分为三期。其中称为“煤山一期文化”的为河南龙山文化补充了新的内容,就使河南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的承袭关系进一步明确起来。
与此同时,对二里头遗址又继续进行发掘,发掘出了一座属于二里头文化晚期的大型宫殿遗址和一些大型墓葬,出土了一批精美的青铜器和玉器。
在宫殿遗址上面发现了一个新的文化堆积层,出土的陶器比二里头遗址早、中、晚三期中的晚期有较大的变化,但是又和郑州二里冈遗址出土的陶器有所区别。于是考古学家就把这个文化层定为“二里头遗址四期”。
为了既有区别又有统一的概念,将原来称为二里头遗址的早、中、晚期改称为一、二、三期,这样一来,二里头遗址就有了一、二、三、四期文化。
到目前为止,在我国的考古学和历史学界,对夏文化的探索还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有的考古学家对五十年来关于夏文化问题的讨论,大体上作了一些归纳,认为到目前为止,主要形成十种不同认识:
一、仰韶文化为夏文化;二、龙山文化为夏文化;三、灰陶文化为夏文化;四、河南龙山文化为夏文化;五、齐家文化为夏文化;六、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与二里头文化一期为夏文化;七、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东下冯类型文化与二里头文化的一、二期为夏文化;八、二里头文化的一、二、三期为夏文化;九、二里头文化的一、二、三、四期都是夏文化;十、河南龙山文化晚期某一类型与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都是夏文化。
总之,探索夏文化的工作还在伴随着考古资料的不断发现而继续深入。就是在上述十种意见当中,学者们自己的认识也是属于探索性的,没有任何定论。
我们相信,将来的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们,一定会将我国夏代历史完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本文内容编选自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中国读本《经典中国通史》之《夏商史话》。《夏商史话》作者为孟世凯先生,1935年4月出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经典中国通史》全套共有16本,分别是:《夏商史话》《西周史话》《春秋史话》《战国史话》《秦汉史话(上)》《秦汉史话(下)》《三国史话》《两晋南北朝史话》《隋唐史话(上)》《隋唐史话(下)》《五代史话》《宋朝史话》《元朝史话》《明朝史话》《清前期史话》《晚清史话》。
这套书是由17位大多出生于上世纪上半叶的老一辈历史学家,耗时数年,精心编撰而成。从夏商到晚清的历史迁徙,五千年华夏史全景描绘,专业权威,又通俗易懂,老少皆宜,传世经典,值得学习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