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王晋王”到“礼亲王睿亲王”看我国古代王爵封号的变迁
王爵是中国封建历史上除皇帝外最为尊贵的职业,在历朝历代的官位品级中一直是超品,荣誉俸禄等更是超过一般官员一大截。对于普通官员来说,能够封王拜爵对于整个家族及后世都是莫大的荣耀。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王爵的封号也在不断的演变。
一、古代王爵变迁
l 先秦时期的爵位
夏商周三代之时,中国大地上还没有皇帝的称号,那时候国家最高的统治者称之为王,夏朝称之为后,即夏后,如夏启又被称之为夏后启。自商代开始,最高统治者称之为王,如我们熟知的商朝最后一位君主纣王,周朝延续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也称王,如周文王,周武王。周朝设爵五等,分别为“公、侯、伯、子、男”,《尚书·武成》记载:“列爵惟五。”注:“爵五等,公、侯、伯、子、男。”各诸侯国也有自己的爵位,如齐国、鲁国、晋国是侯爵国,他们的国君也以封国爵位等级来称呼,如晋侯秦伯。战国后期,秦国逐渐强大,有吞并天下之势,秦国君主曾邀请齐国君主短暂的共同称帝,秦称西帝,齐称东帝。算是先秦时期最为尊贵的称号了。战国时期随着各诸侯国的混战,大国兼并小国,一些有实力的诸侯开始称王,但这只是他们自封,因此也不是实际的王爵。这些就是先秦时期爵位的大概情况。
周武王画像
l 秦汉之际的王爵爵位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皇帝”作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呼,其他人不得使用,秦朝延续的也是战国时期留下的二十等爵位制度,并没有王爵的称号,就连秦始皇的长子我们也只是称之为公子扶苏。汉朝恢复了封国制度,并增设王爵制度,如汉初刘邦分封的八大异姓王,如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代王刘恒(未做皇帝前)、吴王刘濞、淮南王刘安、中山靖王刘胜等等,这些王爷们都是实打实的实力派,有自己的封国和军队,在自己的封国内俨然皇帝一般。也因此,汉朝才有吴楚七国叛乱。
代王(汉文帝)刘恒
l 三国两晋至明朝王爵
自三国两晋始,王爵开始成为皇帝之下最高的爵位,但是王爷们的权利也时有浮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最为熟悉的恐怕是隋唐之际,以秦王李世民来说,李世民在称帝前的王爵封号是秦王,后来由于功劳太大,又被封为“天策上将”,比王爷的爵位还要高,但这只是个例,在此不予多说。此时的王爷封号主要授予皇帝的子侄兄弟们,外姓也可封王,但是需要有足够的功劳才行,如中兴大唐的名将郭子仪,数次救大唐于危难之际,被封为汾阳郡王,同时期的李光弼被封为临淮郡王等等,外来投降的胡族领袖也会被封王爵,如发动安史之乱,差点灭了整个大唐的安禄山就被玄宗封为东平郡王。五代宋元明时期基本都是延续这种模式,各个朝代内部都有微调,但是总的王爵模式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秦王(唐太宗)李世民
l 清朝王爵
清朝是由关外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王爵的分封范围没有发生变化,仍然是皇帝的子侄兄弟,但是有一个例外,就是福康安,在其死后被追封为嘉勇郡王(因为很多人怀疑他是乾隆的私生子),是清朝唯一一例。清末挽清朝大厦于将倾的曾国藩等人都没有被封王爵。
礼亲王代善
二、王爵封号的尊贵等级
清朝以前,王爷的封号大都是以地名或国名来分封,如汉朝的代王刘恒(未做皇帝前)、吴王刘濞、淮南王刘安、中山靖王刘胜;唐朝的秦王李世民(未做皇帝前)、齐王李元吉、晋王李治(未做皇帝前)、河间郡王李孝恭、汾阳郡王郭子仪等等。
清朝,王爷的封号发生了变化,一般都是礼节性的带有美好祝愿的词,如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廉亲王胤禩、怡亲王胤祥等等,单从封号来看已经无法分辨哪个更为尊贵。
我国古代的封号一般是一字最为尊贵,一般分封的都是皇帝的兄弟子侄,大都为亲王,二字封号大都为郡王,而一字王封号中尤以秦晋齐楚最为尊贵,它们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其次是周鲁赵魏等。
首先是晋:
晋国是春秋时期第一大国,称霸天下200余年,甚至学者全祖望评春秋五霸时认为“齐一而晋四也”,晋国占四席,分别是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而以晋王身份登上帝王的皇帝在历史上也是最多的,有晋武帝司马炎(登基之前强逼曹奂封自己为晋王)、隋炀帝杨广、唐高宗李治、唐庄宗李存勖、宋太宗赵光义。
其次是秦:
秦在春秋时期曾短暂称霸,后来没落,到战国时期又强势崛起,最后灭掉六国一统天下。所以秦王也是比较尊贵的。历史上以秦王身份登基称帝的皇帝有晋愍帝司马邺、唐太宗李世民。
其他的封号有很多,但是相较于秦晋两个封号就显得尤为不足。
从同时期的王爷的封号中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对比来比较一下秦晋那个更为尊贵。
杨广当晋王时期:杨广为晋王、杨俊为秦王、杨秀为蜀王、杨谅为汉王,秦晋为尊,而杨广的战功要高于杨俊,且最终是杨广为帝(合法性存疑),可见晋尊与秦;
李世民当秦王时: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李元霸追封为卫王,且终唐一代,除李茂贞封秦王外再无秦王,此时可见秦王之尊贵。
李治当晋王时:李泰为魏王、李恪为蜀王、李治为晋王,最终李治登基为帝,此时晋较为尊贵;
李世民剧照
整体来说,我国古代明朝以前的王爵以秦、晋最为尊贵。而到清朝后,以礼亲王爵位地位最高,身份最为显赫,在上朝列班的时候,礼亲王一直是班首,发言也是第一个。这一切都是因为第一代礼亲王代善的功劳,皇太极建国大清,封代善为和硕礼亲王,位居诸王之首。代善以大局为重,甘愿舍弃汗位,所以他赢得了满洲贵族的乃至历代清帝的尊重,将礼亲王定为“大清第一王”也是实至名归。
三、王爵的传承
我国古代王爵的传承大致遵循以下规则: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有嫡立嫡,无嫡立长,以明清两朝来看我国古代王爵的继承制度。
明朝王爵的继承如下:
亲王:皇嫡长子为太子,其余诸子年10岁立为亲王,有封地的成为“某国”,20岁就藩;
郡王:亲王嫡长子年10岁立为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亲王诸子年10岁封为郡王;
镇国将军:郡王嫡长子为郡王长子,嫡长孙则授长孙,郡王诸子授镇国将军;
辅国将军:镇国将军长子袭位镇国将军,其余诸子为辅国将军;
奉国将军:辅国将军长子袭位辅国将军,其余诸子为奉国将军;
镇国中尉:奉国将军长子袭位奉国将军,其余诸子为镇国中尉;
辅国中尉:镇国中尉长子袭位镇国中尉,其余诸子为辅国中尉;
奉国中尉:辅国中尉长子袭位辅国中尉,其余诸子为奉国中尉;
自奉国中尉后,不在递降,奉国中尉的世代子孙皆封为奉国中尉,永远有别于老百姓。
清代的王爵封号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普通的王爷封号,另外一种是十二大铁帽子王,普通的王爵士是世袭递降,而铁帽子王是世袭罔替。
以上是对我国古代王爵的介绍,若有不足之处还望大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