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画画的科学家不是好官员——燕肃与春山图
燕肃不是一个画家,是一个科学家。说具体一点,燕肃是一个理工科的学霸,其实一个学霸不只是学习好,他在别的科也是学霸。碰啥啥会,玩啥啥精通。燕肃通晓天文、历法、机械、诗词、音律、社会管理等等,画画只是人家的业余爱好。相比诗词和绘画,燕肃在自然科学领域所作的贡献更牛叉一些,其实是他上班上累了,拿起笔画两笔,结果被当成画家了。
英国学者李约瑟说:“燕肃是个达·芬奇式的人物,他是宋仁宗时期的学者、画家、工艺家和匠师。他设计了带有溢出箱的一种漏壶,在后来很长时间内被采用来作为标准记时器。还发明了特殊的钥锁,留下了流体静力容器、路程计和指南车等器具的说明书。”
燕肃,字穆之,青州益都(今山东益都县)人。他家境贫苦,幼年丧父,不惑之年才考中进士,曾在凤翔府、邛县、河南府、广南、广南、越州、明州、梓州、亳州、清州、颍州、邓州等地为官。一生清廉,刚正不阿,王安石对燕肃评价很高:“仁人义士埋黄土,只有粉墨归囊楮”。社会管理上很有一套,燕肃任明州(今宁波市)知府时,当地民风彪悍,居民常强硬粗暴、轻率好斗。燕肃便下令只严厉处罚先动手的人。后动手的人,不管打架赢了还是输了都会被宽恕。这招够狠,此令一出,打架斗殴之事便日渐稀少。燕肃兼任尚书省刑部官员,曾上书中央,希望朝廷能给有疑点的死刑犯一次向司法机构申请复审的机会。这一建议被朝廷采用后,许多冤枉的人都得以获释,功德无量。
燕肃在宁波为官十年,对钱塘江的潮汐也观察了十年。自己的实地观测加之对古人潮汐理论的研究,终于著成了《海潮论》一书,书中提出潮汐的起落依附于日月:“以日者,众阳之母,阴生于是阳,故潮附之于日也。月者太阴之精,水乃阴类,故潮依之于月也。是故随日而应月,依阴而附阳,盈于朔望,消于月出魄,虚于上下弦,息于辉月肉,故潮有小大焉。”尽管这个理论的基因还是我国长期流传的阴阳五行之说,严格到真实的科学实际在今天看来是陈旧且不妥,但结论的实际几乎已经触及潮汐产生的本质原因边缘了。李约瑟对此评价道:“他当时显然已经注意到天体的影响。这些话究竟同用'万有引力’这类术语表达的说法接近到什么程度,要看我们怎样对所用名词加以解释。”
他认为月亮的运动对潮汐大小的影响较大,朔、望潮大,上、下弦潮小。潮时逐日推迟,时间有大尽、小尽即三十天和二十九天之分,将一天定为100刻,大尽3.72刻,小尽3.73刻的具体潮汐时差,在时间上可能出现快慢进退的小差异,但整个潮水的涨落和大小是不会错过固定的时间的。这一规律准确且精度非常高。高到李约瑟先都懵逼了:“怎么会精密到如此,我们是不清楚的。”宋朝还没有钟表,燕肃就自己发明钟表。燕肃对潮汐的精确研究得益于其发明的“莲花漏”。汉代以后的刻漏壶结构上只有一个贮水壶,壶中的水渐渐漏完,水面降低,而产生水流迟缓现象,计时便不准确了。而衍生的版本是在贮水壶和受水壶之间加入一个或许多个补偿壶。但这样一来所用壶数逐渐增加,系统显得笨重复杂。燕肃回家一捣鼓,搞了一个全新的漫流系统的莲花漏。结构简单,时间精确。采用四十八个浮箭,每一个节气、昼夜各更换一个,以适应全年不同的日夜长短变化。甚至时区的变更都考虑到了“梓潼在南,其法昼增一刻,夜损一刻。青社稍北,昼增三刻,颍处梓、青之间,昼增二刻,夜亦如之。”
不但发明莲花漏,燕肃听说指南车记里鼓车也在江湖上失传已久,只见有史料记载,却无实物留存,燕肃回家稍加琢磨,又一捣鼓也给造出来了。指南车、记里鼓车是古代皇帝出行时仪仗车,数量很少,逼格极高,目的是增添皇帝的威严与排场。指南车是用来指示方向的一种机械装置,与磁石指南无关。利用传统的独辕双轮车制,装上齿轮传动系统而成,由车上的木人指示方向。记里鼓车与汽车上安装的公里表原理一样,是古代一种能够自动计程的机械,用于卤簿仪仗,与指南车相雁而行。这很难不让人联想起达芬奇闲着没事勾的那些坦克模型、飞行器等等。搞不好是这俩哥们本来就是现代人,一起搞了个时间机器穿越到古代了。
燕肃写诗很多,据载有上千篇,但流传至今的仅有《僻居》、《赠惠山庆上人》二首:
僻居
茅斋城市远,草径接渔村。
白日偶无客,青山长对门。
药炉留火暖,花坞带烟昏。
静坐搜新句,冥心傍酒樽。
赠惠山庆上人
陆羽泉边倚瘦筇,参差台殿映疏松。
五天讲去春骑虎,一钵擎来昼伏龙。
像阁磬敲清有韵,藓庭雪过静无踪。
相逢多说游方话,知老灵山第几峰。
春山图 纸本水墨 47.3cmx115.6cm 北京故宫藏
诗意与史载其画风一致,承王维之性,笔墨追李成之风。禅意融融,清淡雅致,在北宋中如惠崇、赵令穰等人一般,画格与诗意都属小景小致一派,清新可爱。《宣和画谱》称“燕公今御府所藏三十有七。”即:“春江渔歌图一,春山图四,夏溪图二,秋山远浦图一,冬晴钓艇图二,雪满群山图三,寒林图一,大寒林图二,小寒林图二,履冰图一,江山萧寺图二,古岸遥山图三,送寒衣女图一,状牛头山望图二,松石图一,写李成履薄图二,雪浦人归图四,寒雀图一。”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载:“燕肃……文学治行外,尤善山水寒林,澄怀味象,应会感神,蹈摩诘之遐踪,追咸熙之懿范。太常寺有所画屏风,玉堂、刑部、景宁坊居第,暨许洛佛寺中,皆有画壁。公以寿终于康定元年,赠太尉。公画与所藏古笔仅百卷,皆取入禁中,故人间所传图轴几希矣。”
宋朝那时,他的画多被收入宫中,坊间已无流传,后来这三十七张画也散失殆尽。史料没有他的画格画风的详细记载,也无半点墨迹留存传世。现在挂在他名下的《春山图》也不是他的手笔,仅仅是名字而已,是一张跟他没有半点关系的画。
“燕肃画”名款
此画原名为《山居图》,最早著录该图的是明末郁逢庆《郁氏书画题跋记》,标题为“宋燕穆之山居图”。 卷后第二段元仇远诗题:“买舟归去山中住,终日茅亭坐听松。”画中有人坐茅亭之景,该图名为山居图应有依据。卷后清朝以前的题识多如“秋山木落冷萧萧”云云,明显题的是秋山、秋景。是后来乾隆老爷子诗题该图:“可望春山万景赅,高人策杖共徘徊。”故《石渠宝笈·初编》著录时将其改名《春山图》。
《春山图》自从“面世”就一直被怀疑,从未被认定。最先鉴定《春山图》的杨仁恺认为“此图为素笺本水墨山水画。山峦溪桥,古松垂柳,行旅村民活动其间,运笔细而迟缓,山石轮廓用较浓线条勾括,中有顿挫,再以淡墨略勾堎嶒,稍微皴擦。山顶施浓墨小圆点,杂树皆单叶,老根盘结,露于坡石之外。观此图所具风貌,与画史所记画细而不设色之说相符,但就其艺术性而言,未免过于平淡,但并非是'平淡天真’之意,而是作者对自然缺乏深入探索之故。”
但是谈到此画水平欠佳,他又认为燕氏宦途一生,宜其山水的造诣,自不及同时代的几位专业画师,理有固然。而图后名款,似为后人补写。
徐邦达也认为该图的名款为后添或补写。“燕肃画”三字款,在卷尾下角。残破不堪,在“燕肃画”名款之处依稀可见有印文红色痕迹,且名款盖书其上,即先有印然后题款其上,奇哉怪也!倘名款确为画家所书,怎会有印痕在其下呢?即使印痕在名款之上,则名款的三个字清晰可辨,钤印反而只剩痕迹,同样不合常规。仅以此考鉴该图三名款必为后添,更不用说三字的笔画单薄无力,绝无宋人书法应有的特点。
该图用墨笔勾勒出山石形态外,又有淡墨晕染和一些小斧劈皴画法,远不同于宋法。画中巨石上墨画两棵高松这一图式,尽管是李郭画派的标配元素,但具体画法要远远晚于宋代。拎出《春山图》中的“窠石双松”,不难看出,其景物形态与笔墨特点,更接近元人如于赵孟頫画《双松平远图》之法,但其艺术水平远不如赵孟頫。自赵孟頫新画风的出现,元代传习李郭画派的曹知白、唐棣、赵原等人,无不深受赵孟頫画法、画风的影响,追求淡墨干皴画法的艺术效果。以作品排比来看,《春山图》中窠石之上的双松,其形态、画法与曹知白《疏松幽岫图》中的三株松树更为相像,但笔墨功夫逊色。《春山图》中的双松画法,虽已经有了赵孟頫、曹知白等人的影响,但艺术水平不及赵、曹等人。
春山图中的双松
曹知白 疏松幽岫图局部
赵孟頫 双松平远图局部
郭熙的双松,典型的宋法
明末清初之际,收藏者利用文献记载及当时社会收藏风气,以“诠释古人方法造出的伪物,元明人题跋也是用仿书的方法拼配伪题”。 卷后“元明人题跋也出于临摹,并且好像是一手写的。”细究起来疑点重重,漏洞百出,卷后有三十四家元明人题记皆为伪款。该图应为那一时期重新裁裱、仿书的伪作。画心伤残过甚,已多有破损接补的痕迹。原本可能是件元人佚名伤残的旧画,被裁割为今天所见的一段小尺幅的画卷,后又添加伪款、伪跋、伪项藏印以充北宋燕肃作品。
挂在燕肃名下的小品,没有他的真迹流传或美术史记载可供对比考证是否为燕肃真迹,但一张真正的宋画倒是。
杨仁恺《国宝沉浮录》记,清末此图被溥仪携至长春藏于小白楼。溥仪逃走时小白楼中所藏的珍宝、书画遭到士兵哄抢。士兵金香蕙抢到此卷在内的四五十件珍品书画。兵荒马乱又散失一部分,他自己携十余件书画回到家乡辽东。后来为隐瞒哄抢文物之罪,他的败家媳妇竟将王羲之《二谢帖》等书画焚毁,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后来这幅《春山图》被古董商焦增级所获。四九年后,焦增级陆续将所藏的清宫书画交出,如崔白的《寒雀图》、传为李公麟的《山庄图》等。最后才交出的则是这幅《春山图》,足见这位长春文物商店店长对其相当珍视。这些颠沛流离的经历,给《春山图》烙下了深厚的历史印记,杨仁恺在书中总结道:“我以为此图值得重视之处,与其说是艺术价值高,不如说是历史价值高于艺术价值。”
精彩往期:李公麟全集
最后,大家若需要某一张,朝代不限,作者不限,书法国画篆刻皆可,可以直接加我微信索取哦,微信号18267121223。
全!!!部!!!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