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多数人都懂养生和健康,可身体却频频生病?缺少一样东西
打开《黄帝内经》这本书,全文分为素问和灵枢上下两部。当然,在网上也能查到或者从其他地方听到相关的一些内容。
那到底什么叫做素问?很多人在学习经典的时候,或者阅读一本其他书籍的时候,是直接就冲着正文去了,这是有问题的。应该先去认真解读它的题目,或者是序,因为题目和序是书籍的一个高度浓缩和导引,对于我们把握整部经典的方向,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素问的“素”,我们现在有个表达叫素人,对吧?或者吃东西时有的人喜欢吃素,还有我们把没有化妆的人叫做素颜,老子说的“见素抱朴”等等,所以“素”,应该指的就是平素、平常或者事物本来的面目,本来的样子,如此理解呢,素问就是对那些生命本质或者是生命本源问题,然后以问答的形式进行探讨的一部典籍。
说到素问的“问”,是我们要着重注意的一个字,你我从小到大一定都会遇到很多不同的麻烦、遇上各种的难题,又不知道如何应对的时候,通常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去问一个比我们更有经验,或者更有智慧的人。
可是,当我们抱着一个问题去旁人、问老师、问父母,或者现在大家都很喜欢去问度娘,最后可能我们又换来一大堆不同的答案,因为大家的立场是不同的。我们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一个麻烦,结果反馈来的一大堆结果又变成一个个新的麻烦。当然,我们也就是这样一步步去了解这个世界的。
另外,问和问是不一样的,在我们的文化经典里,这里面的问叫做问天、问道,为什么问这么重要?为什么中国文化把学习叫做学问,因为学习很大程度上就是学怎么样去提问。想想看,如果把皇帝换作是你我,你来向岐伯提问,最后写得出来内经吗?
因此说,“问”也是有维度的,在不同维度的问题一定会产生不同维度的答案。你有没有发现,我们绝大部分经典都是以问答的形式来展开的。比如《金刚经》是须菩提跟佛陀的问答,《论语》是孔子跟学生们的问答。那么,皇帝的提问其实就是在不断刷新他的知见,他的维度。
《黄帝内经》开篇是上古天真论!什么是上古天真?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上古的“上”,是一个方位表达,我们在方位上面分为东南西北中,这是一个平面,在这个基础上增加了一个上,就把一个平面变成了一个三维立体的空间概念,所以“上”在这里是对于空间的表达;古,是时间的表达;天真,中国文化的最高人文价值标准叫做天真圆满,更精确来说就是以时间、空间为背景的圆满价值观的论述。
因此,我们对于《黄帝内经》的认识是局限的,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养生治病的书籍,也是一本强调人文生命价值观的典籍。我们通过学习就能发现自己的局限性,然后就能去探索我们盲点以外的东西。
在此过程中,我们的眼界会慢慢打开,我们的界面也会逐渐被拓宽。只有不断拓宽我们的认识,你我的知见才谈得上真正的成长。譬如,有很多人学习黄帝内经,都是冲着养生和健康来的。但是,当我们慢慢去品味经典,就会发现健康不过只是养生体系里面很小很小的一部分,甚至健康是在养生过程中顺便就能达成的一个东西。
可是,见地和智慧却是很难被打开的(知识不等于智慧)。打个比方,我们大多数的认知是生病就会导致身体不好了,对吧?但真相是什么呢?真相是你身体不好了,你才生病的。又或者说,我们所有人都认为病好了,身体就会好起来。但真实的情况是,只有身体好了,我们的病才会好。
我常跟人说,不要忽略我们身体发出的任何一点儿信号,比如胖了瘦了、有黑眼圈了、某个部位长痘痘或长斑了、有白头发了、便秘了等等;否则,病已成而后药之,不亦晚乎?
所以,我们都应该明白,只有我们对于生命实相的认识开始建立起来了,才会对健康、对养生有所认识。《黄帝内经》开篇就给我们揭开了这么一个中国人文价值观最高标准的模板,相当于给我们描绘了一张地图,并且标明了目的地。
当我们明确了目的地在哪儿,以及我现在处于什么位置,剩下的就是如何到达目的地的事情了,或者你选用什么样的方式,用什么交通工具到达目的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