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党的崛起与皇权的衰落

明朝的历史让人唏嘘不已。虽然不完全同意崇祯诸臣误我的说法,但还是认为明朝灭亡,大臣的责任要大过皇帝。《大明王朝1566》把嘉靖皇帝描绘成明朝的财政部长,但这恰恰说明皇帝已经不能控制国家的经济命脉了。历史学家都在说中国的君主专制在继续发展,但在我看来却不尽然。明朝中后期的皇帝,没能掌握国家的财权与人事权,是弱势的皇帝。皇帝与大臣的斗法削弱了明朝的国家能力,再加上一系列的坏运气,最终导致明朝的灭亡。

嘉靖皇帝本人不能不说不奢侈,但如果纵向对比,他也就是修建几座道观,这在历史上也并不是非常大的事情。比皇帝问题更大的,其实是与官僚集团捆绑很深的江南大地主。土地兼并成为晚明的一大痼疾。同时,在思想文化上,儒家学说成为士大夫对抗皇帝的有力法宝,嘉靖朝闹得沸沸扬扬的“大礼议”事件就是非常典型的争夺道统解释权的事件。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以杨廷和为代表的官员们正在按照他们的理想塑造皇帝。

在一定程度上,皇帝被他们塑造了。万历皇帝就是典型,被困在深宫中不能出去,不能立自己喜欢的孩子做太子,自己的很多想法得不到实现。大臣们对抗皇帝的法宝就是儒家道统。皇帝失落了,开始了他们自己的罢工。万历皇帝为何如此痛恨他的老师张居正?就在于他奉劝皇帝的事情他自己都干了。张居正掌握着大量的财富,大权独揽、号令四方,有最漂亮的女人,可以四处游山玩水。这是风流才子所享有的特权,而皇帝只能守在皇宫内干着单调的工作。稍微放肆一下就被大臣们苦口婆心的教训。皇帝心态失衡了,只能拿那些位高权重的人寻找存在感。但在整个官僚集团的对面,皇帝是弱小的。

我一直对张居正改革评价非常低。没有在组织上、政策上解决土地财政问题,只是在操作手法上下文章,只能是饮鸩止渴。如果说明末哪个人有能力力挽狂澜,那就是张居正了。但他也是既得利益集团的一员,他怎么会侵犯自己利益呢?他的改革只能有利于大地主,短期有利于国家,长期大大不利于农民。至于现在评价的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完全驴唇不对马嘴,牵强附会。对于人民来说,这种改革并无好处。

明朝唯一的生机就在于海瑞主导的退田运动,海瑞并不鲁莽,方法也很得当。关键就在于拿下徐阶,徐阶退让,这种改革就会彻底成功。但与徐阶是政敌的髙拱,支持了徐阶,海瑞也黯然下课。面对庞大的大地主大官僚集团,海瑞的力量还很弱小,明朝的政治一次次坏下去了。

顾宪成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激励了一代代读书人。我对他的评价也很低,如果用现在的话来说,他的作为就是无组织无纪律,结党营私。东林党等所谓的古代先进组织,重视儒家道德重于天下苍生安危,他们不配将天下作为座右铭。顾宪成作为明朝的前官员,组织了影响力巨大的政治组织。也将明朝官员划分为东林党与非东林党,造成了朝堂的对立。这样组织的存在,说明明朝中央政权的式微。最后的结果就是这样的组织必定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结果就是以阉党与东林党的激烈对立作为表象。

东林党是一个外衣,魏忠贤也是一个外衣,这代表了两股利益集团的竞争,最后是权力竞争,已经失去了正义与非正义的题中之义了。崇祯上台,全力支持东林党,彻底铲平阉党,就显示了他的政治权谋的低下。有些大臣的意见是对的,要么两派一起铲除,要么留下来相互掣肘,皇帝居中协调。从后来的故事发现,崇祯的政治手腕并不高明,两派竞争,最后都是两败俱伤。

事实也证明,阉党倒台之后,明朝的政治并不是天朗气清了,反而是一切照旧。崇祯从内帑中拿出的十万担赈灾粮,到了饥民手里只剩下五千担。崇祯要求大臣们捐钱筹集军饷,大臣们并不响应,只是一次次逼迫百姓增加赋税,让百姓失去希望,一步步沉沦。名气很大的东林党人钱谦益们,花着大把的银两,与柳如是这样的江南名妓们风流快活,却也能青史留名,不得不佩服孔尚任包括现代金庸们手里笔的厉害。在我看来,东林党于国于家并无好处。只不过逼迫大家只能站队。站队的风气一旦形成,腐败就成集团化蔓延,无法遏制了。

崇祯朝一切的症结点就在于财政,没钱成为明帝国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明朝的基本架构并没有散,力量依然很强大。虽然既有来自满清的威胁,也有农民起义的困扰,但其实明朝并不是死局。满清的内部问题一点不比明朝少,明朝不作死就不会死。至于农民起义问题,历史也给了崇祯朝足够的窗口期。如果崇祯能够现实一些,对满清暂时取守势,进行精兵简政,既能够节流,又能够提高战斗力。满清也没有足够能力进攻明朝。如果崇祯治理腐败不是先从拍苍蝇入手,而是首先解决大老虎的问题,那么被人诟病的明朝驿站就不会很快裁撤。召集一些真正能做事情的人,解决江南的经济垄断问题,明朝不是不能起死回生。但在向别人开刀的时候,首先要向自己开刀,因为庞大的宗室也是大明朝巨大的负担,崇祯能有这样的魄力吗?历史给了崇祯机会,可惜崇祯不是朱元璋,也不是朱棣,这两位那时候横空出世,明朝或许有不同的气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