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钢投资:一个为实业护航的期现结合样本

2020年03月19日17:03 | 来源:经济日报

全球新冠疫情扩散叠加原油价格战,美股、黄金、原油等都出现巨幅下跌。几家欢喜几家愁,一片愁云惨雾中,同行业者业绩纷纷大幅下滑,但有一家公司却异军突起。公司各项业务全面开展套期保值,抗住了大宗商品、证券、债券市场的大幅震荡;公司库存商品由于期货价格跌幅大,期现价差收缩快,反而提前获取了超额收益。截至今年2月底,公司主营业务已实现收益6250万元,超额完成上半年利润预算指标。

这匹黑马就是中钢投资有限公司。掌门人丁建明告诉记者:“市场再一次证明套期保值是规避黑天鹅的有效工具”。

中钢投资有限公司,系中国中钢集团有限公司全资专业子公司。在产融结合的大潮中,这家背靠钢铁行业的国有企业,从小到大,以轻盈之姿,翩然起舞。2011年公司出现较大亏损,丁建明于2012年3月接手上任。上任伊始,大刀阔斧,止血瘦身,当年扭亏为盈。中钢投资小身板、大作为,2012-2016年集团债务重组期间,克服自身困难,累计向集团贡献了25亿元现金流(含9亿元无息贷款),2012-2019年八年时间累计实现考核利润超过期初净资产2倍。

它由大型国企奠基,却拥有远比一般国企灵活的机制,吃透市场,于不确定性的市场里聚焦确定的投资机会,立足做实体和金融市场的桥梁和粘合剂,成长为钢铁行业新锐风险管理一派。

它发轫于北京,却已深耕上海,关注长三角、京津冀。既懂期货,又懂现货,还懂进出口贸易,既能做风险管理业务,又懂行业逻辑,行稳致远中,成为期现结合的标杆企业。

护航实业善创新

2019年,为了加强中央企业金融衍生业务管理,国资委就央企开展金融衍生业务管控,向中石油、中石化、中粮等央企进行调研。中钢投资作为中钢集团开展期现贸易的专业化公司参与提出建议。

位列专业一线,中钢投资自有底气。在贸易企业套期保值业务和大宗商品期现结合业务上,中钢投资久负盛名。

传统型贸易企业开展实货采销业务,大多都是囤货待涨获利模式,存在单边的风险敞口,采购现货后一旦市场震荡甚至大幅下跌就面临亏损。此外,若涉及进出口,外汇风险也不得不防。这些痛点,如何求解?

2014年一季度,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改单边升值趋势,走出一轮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最大的单边贬值行情。当时中钢投资进口铜业务持有约6500万美金的远期敞口购汇头寸。对市场变化极其敏感的中钢投资,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在集团主要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用一周时间迅速在中国银行开通远期锁汇账户,在6.13的汇率水平锁定50%的远期头寸,有效降低了汇率贬值造成的损失,由于操作及时,减少汇兑损失300万元。

2016年,香港交易所人民币美金汇率期货上市,中钢投资又是第一批吃螃蟹的公司,最早利用汇率期货进行保值。中钢投资还曾用汇率期权、外资银行远期锁汇等方式锁定汇率降低成本。

近年,中钢投资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大力开展进口业务。2017年,据海关数据统计,中钢投资电解铜进口量跃居全国第一,超过中信国际商贸、五矿有色等有色金属行业传统强企。其成功的主要做法就是通过伦敦金属交易所和上海期货交易所电解铜期货合约对进口铜价格全程进行套期保值,并利用香港交易所人民币汇率期货进行汇率保值。

套期保值,就是给实体经济撑起成本保护伞。“我们一直是进行全程的套期保值,为现货贸易保驾护航。”中钢投资风控总监田杨介绍,全部市场化购销,利用期货市场套保,中钢投资走出了一条期现结合的成熟盈利模式。

2016年,一直比较弱势的黑色品种突然成为市场明星,从上游铁矿石、焦炭到下游螺纹钢,价格纷纷大幅走高。中钢投资敏锐抓住机会,贴近集团主业,深入研究铁矿石——螺纹钢产业链,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创造出一套铁矿石、螺纹钢黑色产业链套期保值新模式,利用大连商品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相关期货品种进行套期保值,仅此一项,实现毛利近3000万元。

“其实,看似高风险的期货领域,存在一些期现结合的低风险机会,当然,这需要有吃透行业逻辑的慧眼才能识别。”中钢投资总经理丁建明告诉记者。

期现结合领域就有这样一些“确定性”机会。比如通过期现价差收缩获利。但是,近年大批产业客户、私募基金、上市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纷纷进入该领域,群雄四起,遍地烽烟。而中钢投资近年受中钢集团债务重组影响,资金规模有限且融资成本高企,在从事此类业务时不具备资金优势。但是作为先行者,中钢投资总能提前研判,早早布局,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在严控风险的前提下,创新期现业务模式,例如利用上海黄金交易所、伦敦金属交易所、新加坡交易所的期货品种为进出口业务套期保值;利用国内期货交易所的期权对现货进行套保,有色金属蝶式套保,黑色产业链下的螺矿套保等。

此类业务模式不仅要求业务人员对期货、现货市场走势有较高的预判水平,而且需要精通实货购销业务,而中钢投资正是个中高手。

理解实体逻辑是优势

中钢投资的崛起,是时间沉淀的结果,更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大潮的一个成功样本。

丁建明,职业生涯启程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从期货红马甲做起,是一位纵横期货江湖数十年的资深老将。

我国实体企业中,有色金属行业是驰骋期货市场的排头兵。有色金属的期货品种和我国期货业一同发轫,相互成就。到如今,有色金属产业运用期货非常深,可以说,有色企业离了期货很难再去搞经营。

2012年,丁建明执掌中钢投资以来,把有色经验复制到黑色产业链里,他不仅是复制者、推广者,更是探索者。

“贸易企业不懂期货市场,不会对冲风险,很快就会被淘汰。期货可以让成品和原料的两头库存没有了,只有贸易企业的经营性库存和期货交易所库存,而这样的库存结构,使得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非常高。”正是基于对期货服务实体经济的深刻理解,中钢投资开展期现结合业务已有15年历史,从事的品种包括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化工等,覆盖国内三大商品交易所和金融交易所,一直保持较高的盈利水平和规模。

在这个过程中,中钢投资也培养出一支遇神杀神的期现特种兵队伍。多名业务骨干逐渐名声鹊起,有些已经补充到公司领导岗位,形成了良好的梯队建设。

顾渊,2007年4月加入中钢投上海有限公司,现任中钢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是优秀的职业经理人。

2010年至今,顾渊带领中钢投上海有限公司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314亿元,累计实现净利润3.02亿元。

2014年股指期货伊始,积极利用股指期货和ETF的价差进行套保,累计盈利近5000万元,实现从商品期货市场向金融期货的扩展。

自上海黄金交易所白银TD挂牌以来,积极利用上期所和黄金交易所两个市场的价差波动,寻求获利机会,目前已形成成熟而稳定的盈利模式,累计盈利超过1亿元。

2018年,顾渊团队在处理橡胶灾毁索赔事件的过程中,敏锐地发现进口混合胶在青岛市场有着极高的现货流通量,与期货市场存在着较大的套保机会。公司抓住时机积极介入,开发了进口橡胶业务,与业内资深公司及泰国诗董等五大进口品牌厂家合作,打开了国际进货渠道并发掘更多期现套保的机会。当年公司在进口混合胶及橡胶期现套保业务上获取的利润高达5000多万元。

谈恂申,期货红马甲出身,转型投资高手,单枪匹马,一个人一台电脑十余年来为公司实现毛利1.7亿。开展蝶式套期保值,从不进行单边投机,从未发生风险事件,甚至从未出现过亏损,平均年收益率超过10%。

......

群星闪耀,烘托一轮明月。讲起自家公司,员工们更为公司自豪:“中钢投资的履约记录好,这在市场上是有口碑的。”中钢投资副总经理邹汉昌告诉记者。

信誉不仅来自情怀,还来自实力。以服务实体为原点,以良好收益为终点,善于创新、敢于创新的中钢投资,稳扎稳打,在高山巍巍的期现江湖,隐现气象。

文化从来都是力量

“做套保对冲,投资文化也是攻防结合。”中钢投资副总经理邓少青这样总结。期市风云变幻,变化瞬息间,风险防范是重要的底线思维。中钢投资期现业务近十年来几乎无风险事件发生,经营多年无呆坏帐,没有帐龄在三个月以上的应收帐款。这与其独创的“三位一体的风险防控体系”不无关系。

风控总监田杨介绍,在中钢投资,风险管理落实到公司经营的每一个层面,形成了业务、财务、风控三位一体的风险管理模式。业务部门作为风险控制的第一道防线,必须严格执行公司的风控制度,合理利用专业技能判断风险程度,及时做好应对。财务部门主要从资金管理入手,监控各部门的资金使用情况,防止出现穿仓风险。风险管理部认真做好合规管理,全面监控业务部门各项业务的风险情况,根据不同时期资本市场的风险偏好,有的放矢,加强重点监控。

在有色贸易圈,商户卷款跑路屡见不鲜。但是中钢投资从没入坑。丁建明告诉记者,一个重要经验就是:一是从不做赊销,二是严格供应商管理,“每年选定供应商,定期不定期的维护,常年竖起耳朵,倾听八方回音,才能做到一有风吹草动,马上剔除相关供应商资格……”

正如马云和他的十八罗汉,每个优秀企业的成长故事,都可以提炼成一句话:一个胸有大局,站位高远的掌门人率领团队,不忘初心,拼搏着让同行看起来十分“超前’的事情。

马云曾说:“我最喜欢的是出手无招的人。管理的创新就是把棍法揉和在刀法里面,把刀法揉和在鞭法里面。”在中钢投资,创新的机制和优秀的团队,叠加专业知识,职业经验,凝结成文化的力量。在这里,工资总额的15%向业务一线倾斜,另设立总经理奖励基金。“央企虽然有工资总额限制,但是我们还是在框架内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激励体系。”

在这里,三大意识成为共识:推崇创新意识;重视人才意识;防范风险意识。“虽有国企血统,但是我们一直在市场上刨食。所以贴近市场,钻研市场,敬畏市场,渗入到我们的基因中。”丁建明说。

投资江湖,是一个既充满机遇,又充满陷阱的混沌世界。善创新,亦谨慎,居正出奇的中钢投资,兼得两者之长,在产融结合,服务实体的路上奋进。如今,梧桐树已长成,中钢投资静候聪明的“凤凰”来战投,按国资委要求,在混改的路上行稳致远。(经济日报记者 祝惠春)

(责编:李楠桦、初梓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