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时大彬紫砂壶爱好者
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时大彬的紫砂壶风格高雅脱俗,造型流畅灵活,虽不追求工巧雕琢,但匠心独运,朴雅坚致,妙不可思。他的高足徐友泉晚年自叹:“吾之精,终不及时(时大彬)之粗也。”徒弟徐友泉,手工精细,擅长将古代青铜器的形制做成紫砂壶,古拙庄重,质朴浑厚。传说,徐友泉幼年拜时大彬为师学艺,恳求老师为他捏一头泥牛,时不允。此时一真牛从屋外经过,徐急中生智抢过一把泥料,跑到屋外,对着真牛捏了起来,时大加赞赏,认为他很有才华,于是欣然授其全部绝活,后来果然自成一家。以上四人为第 一期时代的紫砂壶大师。时大彬的弟 子徐友泉,李仲芳并称为万历以后的明代三大紫砂“妙手”。
时大彬最初喜欢做大壶,按画作比例,用现在的眼光看,应有2500cc之大。后时大彬游娄东,遇到明代的文学家、书画家、壶艺收藏家陈继儒。陈继儒对茗壶有很高的鉴赏能力,曾聘请制壶好手蒋时英至家中制壶,然后陈继儒为之书铭,名工名士,后来世称“双绝壶”。时大彬常与陈继儒讨论品茶试茶之奥妙。一 天,陈继儒建议:“把壶从大改小,做成一把可以一手执之、一手捋须吟诗的雅器,那该多好。”于是,时大彬开始改制小壶,茗壶才由大而改小,改到只有300-400cc左右。时大彬这一变革,将制壶工艺手法和壶型大小规格基本固定下来,并流传至今,成为史上一件趣闻乐事。
时大彬对紫砂陶的泥料配制、成型技法、造型设计与铭刻,都极有研究,确立了至今仍为紫砂业沿袭的用泥片和 镶接 那种凭空成型的高难度技术体系,生于明代万历年间,殁于清代顺治初年。时大彬制壶技艺全面,在泥料配制、成形技法、器形设计以及属款书法方面都有卓 越的成就。
在宜兴紫砂壶艺的历史上,时大彬是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为前后名家所不能及”。时大彬对于紫砂壶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无论是成型工艺,还是紫砂泥料的选择、紫砂器形的塑造、紫砂神韵的把握都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明代中期以后,出现了时鹏、董翰、赵良、元畅四大制壶。时鹏之子时大彬是明代晚期负盛名的紫砂壶大师,初仿制供春壶。后来做小壶,以便适应文人阶 层追求淡雅、俗的审美风尚。他象所有的古代艺术大师一样,对自己的作品有着严谨的态度,“遇有不惬意,碎之”,不允许其流传下来。这种对待艺术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使得大彬壶在当时就已经名重艺林,只有少数的文人 客能有幸得到大彬亲手制作的壶,且大都秘不示人,甚主人死后将壶陪葬身边,其珍爱程度可见一斑。大彬壶制作稀 少,而且使用率高,很容易损伤,这也是留传今如凤毛麟角的一种客观原因。现在社会上有不少制作精湛又有时大彬款识的器物,但能确认为真品者是少的。
时大彬继供春之后,创制了许多制壶专用工具,创制了许多壶式,并培养了李仲芳、徐友泉等一批徒弟。承上启下,发展了紫砂艺术。
时大彬确立了紫砂壶制作的新体系,至今为匠人们普遍使用,其在当时所做的三项创举,开启了后世壶艺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