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才梯队,再严密的管理体系也会失效
做增量,模式增量与人才增量其实是一件事的“一体两面”,今天我们讲讲增量体系里人才梯队的重要性。
首先,人才梯队和管理体系哪个更重要?
明白这个道理,有人可能需要很多年。
今天的企业家热衷于学习各种管理理论,热爱学习是对的,因为如果组织管理低效,企业即使有意追求增量,也无法掌握主动权。
但是,这里我要给大家泼一盆凉水,无论是大家学的绩效管理、事业部制,还是其他一些管理激励体系,
其实在不可替代的人才面前都可能是无效的。
诸多迹象表明,人才与资本的地位正在逆转。
比如,某家公司准备着手做绩效管理考核,但是公司有个资深的总工,是一个很牛的技术达人,他在扁平化的公司呆惯了,对绩效管理很不适应;
有一天,他说,
对不起,我要离职;
为什么?我受不了绩效考核。
面对这样的“人才”,还有绩效管理,
请问老板,保大还是保小?
这不是中小民营企业才会发生的事情,在高端人才面前,世界500强照样要面临选择。
我有位朋友在世界500强,大概是恃才傲物吧,脾气很暴。
他原来所在的民企给的年薪是120万,后来他被挖到世界500强,年薪还是谈的120万;
虽然年薪没变,但是他考虑到世界500强可以“镀层金”,也就接受了;
谁知道世界500强的120万年薪,跟民营企业的120万年薪区别很大,
为什么?其中最大的差距是“个税”。
一算完个税年薪跟之前相差一大截,这位朋友也没说别的,直接给老总放话:
“如果今年年底到手不是120万人民币,明年我就交辞职信。”
最后,老总是找了个税筹机构帮忙才摆平这件事。
时至今日,公司已经很难用管理来卡人才,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的互联网公司越来越扁平化,工作时间越来越弹性、组织越来越柔性。
在硅谷,一个顶级的软件工程师,所创造的价值最高可以达到一般技术人员的10万倍,可见人才的杠杆效应远远胜过某些私募、风投的资本价值。
所以聪明的老板一定会保人才,因为高级人才一走,不仅意味着公司的效益减半,甚至还会导致公司瞬间就多出一个劲敌。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商业问题。
另一方面需要指出的是,很多人认为绩效考核等管理方式只会在高端人才面前遇到挑战,但是我发现,很多企业的管理体系,对一般的人才也是失效的。
中国民营企业人才结构最大的问题是“太省”;
很多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一个岗位一个人”,甚至一个萝卜占几个坑,“萝卜”不听话,老板敢怒不敢言,因为挖出萝卜就露出坑,甚至一下露出几个坑。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只能迁就,而且有时候还得将就。
什么缺勤迟到,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绩效考核不合格了,企业也不敢重罚。
话说回来,有谁见过企业“将就”人才,能够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的?
所以,我做企业做了这么多年,我始终认为,与其花费大量的心思在管理体系上修修补补,不如先做好一件事——把人才梯队打造好。
那么,人才梯队怎么建立呢?
首先要有人才增量。
大成远航内部的绩效管理、股权激励、事业部制度全都建完了,但是大成远航有一件事永远不会忘,那就是不断地招新人。
其次,招新人之后还要不断培养。
如果征兵不练兵就是乌合之众,如果招人不培养就无所谓人才梯队;
如果一家企业没有合理的人才梯队,无论建立多么严密的管理体系,最后都会失效。
但是,中国的中小民营企业很少有员工培训计划,他们最怕“黄埔军校效益”——人才稍有提升,就跑去寻找新的机会;
更不用说培养管理人员或者技术大牛,中小企业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的雇佣能力,所以前提还是企业必须做增量,人才梯队才有用武之地。
于是你会发现,大成远航对人才培养有多重视,新人招来了,不仅公司培养他们,甚至黄校长亲自培养,黄校身边的助理就有5个;
黄校的助理,只要他能够坚持得下去,两年之内没有打退堂鼓,那个人一定脱胎换骨。
增量模式主讲人黄校长
那么,人才培养出来了怎么办呢?
答案当然是做增量;这就是人才梯队建立的第三步,为增量服务,往未知区域送。
新人能够培养成才,他们自然不会甘心只当一个总裁助理,对于跃跃欲试的新人来说,新任务是个很好的发展契机。
比较而言,新任务派给老臣做,他们内心的意愿不会太强,因为他们特别害怕一个新任务没有做好,就从原有的“神坛”上掉下来。
既然老臣心理压力很大,刚好年轻人没有心理包袱;他们压根没成功过,老板突然给了一个建功立业机会,正中下怀。
所以,做管理也可以不求人做事,前提是要有人才梯队,要有人才增量。就像前面的文章讲的,哪怕用缺什么补什么的“同种增量思维”,也可以让人才问题迎刃而解。